主 持:陳力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本欄目受到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新聞傳播研究哲學社
會科學創新基地的支持
1946年6月,來自前蘇聯、波蘭等21個國家的165名反法西斯新聞工作者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集會。此次會議上,誕生了一個國際性的新聞組織——“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俄文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организацияжурналистов,縮寫МОЖ;英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Journalists;縮寫IOJ;德文OrganisationInternationaledesJournalistes,縮寫OIJ)。
這一組織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盟國或自由國家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在后來成立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中,享有乙級咨商地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享有咨商地位。協會下設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執行委員會,大會閉會期間的領導機構。秘書長主持常設秘書處的日常工作。
國際記協章程規定的宗旨是:團結一切進步的和民主的記者,保衛和平,反對狂熱的戰爭叫囂和宣傳,反對民族或種族仇恨,反對用散布謊言和誹謗的手段制造國際緊張局勢;通過自由的、如實的和正直的輿論報道使世界人民增進相互了解和鞏固友誼;保護新聞自由以及那些反對壟斷者和金融集團權勢的新聞工作者;保衛按照自己的良知和信念進行報道的新聞工作者的權利;支持殖民地人民和少數民族用他們本民族的文字出版報紙的權利;支持那些用筆保衛和平、正義、進步以及國家的自由、獨立而遭受迫害的新聞工作者,維護新聞工作者為改善生存的物質條件而進行斗爭的權利。
隨著自身發展,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開始每月用英、法、西班牙、俄文出版機關刊物《民主新聞工作者》(Thedemocraticjournalist),每兩周出版英文刊物《國際記協通訊》(IOJNewsletter),還出版季刊、雙月刊、年鑒,舉辦新聞攝影展覽等,并曾和許多國家合作在柏林、布達佩斯、索非亞和布拉格開辦過新聞學?;蚺嘤栔行?,還在亞洲國家不定期地開辦新聞從業人員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培訓新聞工作者。此外,該協會在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地建有休養所或文娛中心,并在保加利亞瓦爾納城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國際記者之家”。1953年協會設立國際新聞工作者團結基金,援助受迫害的新聞工作者。1958年起,每年頒發國際新聞工作者獎以及以捷克反法西斯新聞記者和作家尤利斯·伏契克命名的榮譽獎章,并將伏契克的殉難日(9月8日)定為“國際新聞工作者日”。國際記協初期的活動頻密,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吸納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加入。1970年,該組織宣稱有15萬成員。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在新中國成立后便加入了國際記協,為團體會員。1957年4月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生活”節目曾播出該會主席埃爾曼的廣播講話。文革期間,中國記協中止參加國際記協活動,但沒有正式退出。1980年8月,中國記協恢復活動,也逐漸恢復了與國際記協的聯系,雙方人員開始繼續往來。1989年,中國記協接待了順訪北京的國際記協時任書記、羅馬尼亞人康斯坦丁·普利薩卡洛等人一行。
1947年國際記協在布拉格召開第二次大會以后,所謂“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新聞團體的矛盾擴大,美國與西歐共11個國家的記協組織,自1949年起相繼退出該協會,并另成立了“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IFJ,國際記聯)。國際記協也將總部從丹麥遷到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此后,國際記協數十年間直接受到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控制,并且有較多的前蘇聯克格勃滲透到該組織中,因而國際記協成為前蘇聯與所謂資本主義陣營進行冷戰較量的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事實上,國際記協在輿論上站在前蘇聯的立場上,對任何不利于社會主義陣營的信息加以遮蔽或辯解,對于不利于西方國家的信息則大幅度報道;國際記聯的活動多少也以不同陣營和意識形態作為評判的標準。20世紀50年代以后社會主義陣營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例如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等,國際記協的報道口徑均以前蘇聯的基調為基調,包括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
據相關年鑒資料顯示,截至1990年,有120個國家的新聞工作者組織或個人參加該會,成為正式團體會員、聯系團體會員或個人會員。這些會員中,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占絕大多數。
1990年前后,隨著東歐巨變和蘇聯勢力的瓦解,“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國際記協總部所在地捷克共和國政府曾于1990年11月22日做出決定,要求國際記協終止在捷的活動,并將總部遷離布拉格。1991年8月21日,該組織負責人要求捷政府將其總部繼續留布拉格。1993年,國際記協秘書處從布拉格遷至西班牙馬德里。種種動蕩使得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逐漸被國際記聯趕超。后者逐漸在非洲、環太平洋地區、中東歐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拉丁美洲、中東及北美洲等地區開展活動并擴大影響。
國際記協仍有活動,例如2003年4月8日,美軍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導致半島電視臺、路透社和西班牙電視臺各一名記者遇難。國際記協秘書長艾丹·懷特發表聲明中表示,有關攻擊可能是針對記者的,如果是這樣,這類戰爭是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他說:“在這場以民主的名義所進行的戰爭中”,轟炸記者所在的酒店并針對阿拉伯國家媒體,是極為令人震驚的事件。
(王海為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