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大戰略任務,并強調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會計理論研究的重大問題。只有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能實現上述目標。與此同時,會計事業作為社會組織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其不斷演化的功能廣泛地滲透于社會機體的每一個細胞之中,必然在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中有所擔當,且必須有所作為。
一、會計功能演化與社會治理創新相契合的基礎
會計的功能\\(職能\\)反映會計最基本的特征,即會計信息必須反映一個組織的經濟真實\\(葛家澍和高軍,2013\\)[1]。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會計功能正在從財富計量、價值創造和引導社會資源流動和分配的經濟發展功能,進一步演化為促進政治文明和推動生態建設的社會進步功能。
在經濟發展方面,會計在我國日益完善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現代市場體系中淋漓盡致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例如,《公允價值計量》等一系列新準則的陸續頒布、修改,是會計的財富計量功能推動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生動體現;會計以其記錄、檢查、審核、計劃、預算、預測、分析和決策支持等專業性活動全面參與企業經濟業務,使價值鏈整體增值,發揮價值創造的功能;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和實踐不斷創新,發揮著引導資源流動和分配的功能,有效地促進了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隨著社會文明的推進,會計的發展對上層建筑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政治文明。政府預算管理體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等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實行,能夠促進透明、高效政府的建設;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和審計等的不斷完善,能夠增強公共財政的透明度,促進公正、廉潔政府的建設;包括媒體等在內的公眾對公共資金使用情況的關注,既體現了財務信息公開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又促進政治觀念文明。
如今,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會計的“推動生態建設”功能日益凸顯,發揮環境會計的功能,推動生態建設,已經迫在眉睫。以制度體系保護生態文明,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需要環境會計在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損害的確認計量,以及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成本和生態效益的核算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推動生態建設”的功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大戰略任務,引領了會計未來的改革與發展,并為會計行業發展帶來新契機。社會治理,說到底是分配社會利益、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是調整利益關系與行為規范、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最為根本的依靠。雖然“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是人們多年來達成的共識,但是經濟的發展并不是社會發展的全部,社會發展是包括經濟建設在內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和諧發展。因此,當黨中央提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大戰略任務時,會計改革的任務必然從經濟發展層面擴展到社會發展層面,會計理論和會計改革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必然上升到社會發展上來,而這一推動作用的實現,是通過助力社會治理創新來實現的。從這個重大意義上來說,“會計越發展,社會越進步”。
二、會計功能與社會治理創新的主體和內容
無論是會計的經濟發展功能、促進政治文明功能,還是推動生態建設的社會進步功能,都內在地包含著治理功能。一般意義上的會計治理功能是在特定制度環境與市場環境下產生的財務會計信息、利用其基礎性信息與基礎化制度角色所發揮的有效克服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姚文韻和崔學剛,2011\\)[2]。隨著會計功能發展到促進政治文明功能和推動生態建設的社會進步功能,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主體及內容逐漸融合,形成了一個助力社會治理創新的綜合體系。
發揮會計功能,全國會計組織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創新,這是社會治理創新主體多元化特征的內在要求。社會治理創新的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私營部門和公民等。一方面,社會治理的主體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政府不再壟斷全部社會事務,而是政府與社會組織等共同合作進行社會治理;另一方面,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私營部門和公民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共同促進治理理念、制度和機制的創新\\(李立國,2013\\)[3]。在各類會計組織中,中國會計學會是由全國會計領域各類專業組織和全國會計理論界、實務界會計工作者自愿結成的學術性、專業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與眾多的會計工作者\\(公民\\)一起,成為社會治理創新多元化主體中的組成部分,承擔起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大任務。
會計界同仁積極參與和推進會計領域的改革和創新,是社會治理創新內容的系統化要求。社會治理創新包括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三個層次內容。其中,理念創新直接決定社會治理模式,制度創新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機制創新實質上是制度創新的邏輯延伸和基本制度的具體化。會計理論和會計改革事業的發展,是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改革按照這三方面內容的要求,以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為己任開展會計領域的理念創新,以會計制度的經濟后果所涉及的公平和公正分配問題為準繩開展會計領域的制度創新,以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為基本立場開展會計領域的機制創新。
三、會計功能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對象和目標
會計目標通過會計功能實現。財務會計通過完善會計定價功能和會計治理功能來進一步強化投資者保護的目標\\(謝志華,2014\\)[4]。隨著時代的發展,當會計功能從經濟發展功能進一步演化為促進政治文明功能和推動生態建設的社會進步功能時,便逐漸實現了會計功能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對象及目標的對接和融合。
一方面,會計領域的各類專業組織和會計工作者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對象之一。社會治理創新的對象是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和社會生活等。其中,社會組織既是社會治理多元化主體中的一員,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因此,社會治理包括對社會組織的治理和社會組織的自我治理。全國各級會計學會作為學術性、專業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既要接受其他社會治理創新主體的治理,更要進一步做好自我治理。在自我治理方面,通過創新治理模式,組織協調全國會計科研力量,加大國內和國際上會計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以會計工作和會計教育的創新經驗來研究和推動會計專業的教育改革;以助力社會治理創新為目標提升會計刊物、專著、資料的出版質量;創新智力服務工作,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和財會人員隊伍的素質,開展中高級會計人員培養、會計培訓和會計咨詢與服務;以創新的服務理念發揮學會聯系政府與會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并組織開展有關工作。通過上述一系列自我治理機制的創新活動,助力社會治理創新。
另一方面,會計研究和會計改革的目標與社會治理創新的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都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內容,而社會治理創新的最終目標是使社會良性運行并達到善治狀態\\(沈躍春,2014\\)[5]。善治不但是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狀態,而且是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很好保證、社會矛盾得到有序解決的一種狀態。會計界同仁作為多元主體中的一部分,通過會計研究和會計改革事業參與到社會治理創新中來,協助完成政府部門的各項責任,使政府管理與運行透明化。例如,目前我國政府正在進一步規范經濟核算制度,這必然需要會計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積極參與到推進政府會計改革的隊伍中來,致力于提供準確的財務報告;積極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表明環境會計理論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環境會計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應該有所作為。另外,會計界同仁還能夠通過會計制度的創新使公民的各項權利得到落實,把社會矛盾壓縮到可以控制和承受的范圍內;全國各級會計組織與政府合作提供公共物品,彌補政府供給公共物品的不足,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家澍,高軍.論會計的對象、職能和目標[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30-37.
[2]姚文韻,崔學剛.會計治理功能研究:分析與展望[J].會計研究,2011\\(2\\):31-38.
[3]李立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J].求是,2013\\(24\\):14-18.
[4]謝志華.財務會計目標:演變與動因[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12.
[5]沈躍春.論黨的群眾路線與社會治理創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