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這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為對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為基礎,運用決策、計劃、組織、指揮等一系列機制,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互動,圍繞城市運行和發展進行的決策引導、規范協調、服務和經營行為。本文為大家整理提供幾篇城市管理論文范文。
城市管理論文范文一:
《肥城市現代水網體系的建設與管理》
【摘 要】 通過分析肥城市水資源的特點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提出水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的規劃思路和框架,并進一步對區域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加快構建現代水網體系。
【關鍵詞】 肥城市;水資源;現代水網;統籌治水
肥城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 271 m3,屬于極度貧水區。 針對肥城市的實際情況,堅持統籌治水、構建現代水網,成為實現水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的關鍵。
1、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現代水網體系
近年來,肥城市按照“天上水蓄起來,地表水攔起來,外來水引進來,地下水保起來,全民節水動起來”的治水原則,確立了“優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積極利用雨洪水、大力開展節約用水”的總體方略,努力構建“引黃濟肥、東西互補,引汶調水、南北貫通,河庫相連、引蓄結合,城鄉一體、優化配置”的現代水網體系。 先后聘請專家,高標準編制了《山東省肥城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肥城市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等 10 多項總體和專項規劃,為建設現代水網提供了指引。
2、創新思路,加強現代水網建設
2.1、引水調水工程
肥城市立足“南靠汶河”的實際,投資 1 億元,鋪開實施了引汶調水工程,工程于 2011 年開始建設,2013 年底全面完成, 通過 3 期實施、 兩級提水、尚莊爐水庫調蓄,年可實現調水 3 400 萬 m3,將距離城區 34 km 的汶河水調入了城區龍山河,實現了引汶入城目標,保證了南部化工園區工業用水,擴大農田灌溉面積 1 333.33 hm2。 加快推進引黃濟肥進程,投資 1 447 萬元實施了引黃灌渠五期改造工程;投資 6 539 萬元,對干渠連接的群將湖水庫進行了防滲擴容; 投資 440 萬元,對小店三級泵站及供電線路進行了更新改造。 引黃工程的實施, 解決了北部沿線工農業用水問題,確保了 8 000 hm2農田的灌溉需求。
2.2、水源配置工程
近年來,肥城市實施了兩輪 6 年的全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和 3 年的“強村固基”水利建設項目,共爭取中央和省市資金 1.81 億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 1.32 萬 hm2, 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增強了農田抵御旱澇災害的能力。 近期,投資 1.68 億元, 對 1 座中型、77 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整體蓄水能力由 5 718 萬 m3增至 7 148 萬 m3;投資 1 715 萬元 ,建設 “五小 ”水利工程 350 處,年新增供水能力 69 萬 m3,擴大改善灌溉面積 1 466.67 hm2。 連年實施河道綜合整治,年可攔蓄雨洪資源 252 萬 m3,擴大農田灌溉面積 1 萬 hm2。
2.3、生態水系工程
肥城市努力實施截污、攔蓄、清淤、護岸、建景“五位一體”,打造“河寬、堤固、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水系,投資 1.6 億元的康王河公園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全省人居環境范例獎。 統籌推進以治水為中心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投資 2 206 萬元,共治理小流域 14 條、水土面積 56.5 km2。
2.4、農村飲水工程
肥城市采取“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管理、社會化供水”的辦法,以優質水源為依托,合理布局區域供水設施,盡可能實現“單村變聯網、小網變大網”規?;┧?。 自 2005 年以來,全市已建成千噸萬人以上聯網供水站 16 處,聯村、單村集中供水工程 283 處,實現了農村供水全覆蓋。 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農村水質檢測站,確保了“源頭”水質安全。
3、加強管理,確?,F代水網效益
3.1、深化水利產權制度改革
以全省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建設為契機, 探索實施了“承包經營、互利共贏,租賃使用、保值增值,公開拍賣、激發活力,股份合作、紅利共享”的改革模式,明晰了工程產權和使用權。印制了農田水利工程產權證書、使用權證書和管護協議書 “兩證一書”,出臺了《肥城市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等 10 項規定,確保了水利工程長效運行。
3.2、抓好質量監管
嚴格落實項目建設法人制、 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跟蹤審計制和竣工驗收制管理,健全完善“業主負責、施工保證、監理控制、政府監督”的質量控制體系。 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受益村的監督作用,在每個項目村,精選 1~2名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質量監督員,對工程建設進行全程監督,確保了工程質量和進度。
3.3、完善水資源監管制度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城區水源地保護區, 被列入省重點水源地保護區目錄。嚴格取水許可管理,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管理,并對新、擴、改項目一律實行水資源論證審批。 整合建立水資源智能化管理平臺,提升了水資源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