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相繼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催生了設計范式的轉變,包容性設計(InclusiveDesign)也因此成為廣受社會和產業界關注的一種設計理論方法。經歷了無障礙設計、通用設計等理論的發展沿革,英國貿易和工業部在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包容性設計”理論被定義為“一個過程, 幫助設計師、制造商和服務供應商確保其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最廣泛的用戶需要, 不受其年齡和能力的限制”[1].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設計方法,包容性設計旨在創造出兼容不同年齡和能力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它涵蓋了產品設計到生產的全生命周期[2-3].面向老齡化社會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需要有效運用包容性設計理論與方法,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安全有效出行需求。針對類似北京的傳統文化古城進行交通公共設施設計,需要兼顧城市公共空間的易用性、無障礙性、及文化的差異性。本文以鼓樓地安門外大街交通公共設施設計研究為例,闡述包容性設計研究對于城市功能和文化脈絡的包容性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1 北京鼓樓地安門外大街歷史沿革
北京城自金代營建中都以來,經歷了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設,擁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和社會文化。京城市的中軸線清晰明確,建筑裝飾細膩、精致,古代都城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琉璃瓦色彩明艷,與門窗城墻的朱砂紅相呼應。本項目地處鼓樓地安門外大街,北起鼓樓西大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全長約800 米,形成北京中軸線的北段。作為北京“精華地段”的核心,該區域位于什剎海的東側、鑼鼓巷的西面、鐘鼓樓以南、紫禁城以北,建筑景觀形態多樣,兼容了中式傳統四合院和近代折中主義商業建筑,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商業價值顯著,是歷史和文化積淀與交融之處[4](見圖 1)。
為了貫徹“十二五”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目標,加強傳統中軸線的保護、完善與提升區域職能,本項目在新的鼓樓地安門大街綜合改造規劃的基礎上,重點進行該地段交通公共設施的文化傳承研究與設計創新實踐。交通公共設施設計代表了城市的空間形象,而中軸線上公共設施的面貌更是北京城市景觀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城市人文關懷與歷史傳承的重要介質。
2 城市交通設施研究分析
2.1 設計研究目標與街區景觀設計現狀
新的鼓樓大街規劃設計分為 3 個部分,分別是鼓樓前段的“鼓樓京韻”段,是傳統老字號售賣的鼓樓京韻商業區,該地段原為達官貴人、商賈云集之地,建筑風格尊重該片區歷史上的商業地位,恢復鼓樓前大街老字號傳統商業建筑風貌,并與現代特色商業業態結合。海子邊段的“萬寧攬水”區,是歷史文化體驗交流的萬寧攬水結合區,該地段原為漕運源頭,文人雅士在此談詩論畫。歷史上該片區就與水有不解之緣,依托萬寧橋、都水監的歷史記憶,建筑風格是在漕運的基礎上,突出文化交流與士人匯聚的特點。后門外段的“地外懷古”區,是傳統與特色餐飲的地外懷古文化區,原為百姓市民交易,買賣區域,建筑風格恢復老字號傳統餐飲建筑風貌,并與現代餐廳業態結合,形成北中軸線風貌體驗休閑節點。該區段的交通公共設施的設計將圍繞新的區域規劃思路展開,針對三段分區的不同建筑風格、用戶行為、主題典故的差異和共性進行設計創新,設計研究重點關注地域文化傳承、多元用戶行為梳理、城市設施痛點分析等要素,進而提出系統化的公共設施和服務解決方案。
2.2 設計研究方法
針對交通公共設施設計的復雜性特征,設計研究團隊使用了深度觀察、焦點小組、照片日記等質化研究方法[5],對項目地段的現有設施、景觀建筑、人群行為、交通現狀、街區形態等要素進行采樣分析,希望梳理出該項目的關鍵編碼,聚焦設計的觸點,進而構建系統化的產品-設施-服務解決方案。設計研究團隊先后十余次深入到項目地段進行采樣和考察,獲取了大量照片、視頻、音頻等數據,為設計需求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樣本量,也為保障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過數據分析發現,地安門外大街的不同功能區域存在嚴重的交通秩序混亂問題,人流和車流交錯無序,缺乏合理的設施設計,無法對差異化的交通行為進行規范。因此,該項目的重點是通過對公共空間中人群行為方式的研究,尋求公共設施的設計趨勢定位,從用戶價值與需求層面界定公共設施的設計目標體系。
2.3 公交車站問題分析
現有公交車站設施簡陋,乘車高峰期等待人群多,乘客候車與上下車的行為無序,影響其他車輛通行。圖 2 顯示的是對地安門外大街公交車站的觀察分析與人群行為編碼系統。
現有站臺候車區存在安全隱患。一些公交站臺追求空間與材料的節省,造成站臺外端水泥臺面延伸不夠,乘客在此候車比較危險,同時臺階跨度對不同年齡和殘障人群缺乏考慮,不具備包容性和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