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新時代下,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日漸顯現,有利于我國順利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協調城鄉發展,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在工業化、城鎮化日益發展的浪潮中,“三農”問題不斷顯現,逐漸成為相關領域研究的焦點。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政府、社會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政策資源,投人到農村中,而基層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在農村公共管理中的主體作用,要與時俱進,樹立全新的理念,以社會市場為導向,通過不同途徑吸納不同類型的非政府組織、力量,使其參與到農村改革發展、公共事務管理全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1 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必要性
就非政府組織而言,其概念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不同國家文化,其適用的對象范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美國,它被叫做“非贏利組織”`第三部門,‘:在英國,被叫做“志愿組織,':在我國,非政府組織也有新的意義。在農村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非政府組織的參與至關重要,體現在以下不同方面。
1.1可以有效解決當下農村公共事業服務短缺問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公共服務”均衡化“已成為關注的焦點,也就是說,通過不同途徑,進一步縮小城鄉、城市各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促進其持續發展。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同地區出現很多喜人景象,比如,文化下鄉、村村通公路,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公共事業產品、服務缺失的問題,很多方面供給不足現象普遍化,比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面對這種情況,非政府組織的參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各種類型的公共物品,滿足農民的超常需求、特殊化需求,而這些是政府乃至社會市場都無法滿足的,有利于解決農村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的難題,促進農村公共事業健康發展。
1.2有利于減輕是政府在農村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壓力
為了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比如,”兩減免、三補貼“支農政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對這方面予以了高度的關注,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等。但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地方政府已有的財政收人無法承擔該地區發展的所有費用,上級政府在這方面的撥款也無法解決地方政府的根本問題,加上社會市場籌資資金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導致地方政府無法為該地區發展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面臨著巨大多財政壓力。面對這種情況,非政府組織可以根據地區發展情況,投資建設一些重要的基礎性設施,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此外,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的知識水平持續提高,社會市場意識不斷強化,可以自行組織相關人員,籌集資金修建相關的設施,共同使用,構建一種極具特色的農村產品供給形式,滿足所需的公共產品。
1.3有效解決公共事業建設存在的”政府失靈“問題
就公共選擇理論而言,政府在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政府失靈”問題時有發生,無法為農村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就其非長期行為來說,極易出現這些問題,比如,效率低下、弄虛作假,加上農村公共產品投人方面模糊化等問題,農村公共物品短缺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非政府組織作用下,“政府失靈”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率。具體來說,體現在不同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是非政府組織記憶接近被服務的對象,及時作出相應的反應,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完善經營管理方法,在減少運營成本的基礎上,提高運營效率,成為政府的好幫手,在和政府共同作用下,有效解決民生問題,為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
1.4倡導草根民主,有利于構建社會民主平等網絡。
就非政府組織而言,極具優勢,體現在不同方面,比如,有效貫徹黨一系列方針政策,維護好新時期農民的合法權益,為加快基層民主化管理步伐做好鋪墊。在治理鄉村過程中,作為最廣大、最有力的農村自治組織,村民委員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加強農村社會管理。自治組織具有的其它功能也進一步優化完善,比如,參與農村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已有的協調功能。此外,在非政府組織作用下,能夠動態監督政府啊、官員等,進行多樣化的評議,有效防止社會大眾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確保政府行為更加合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