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融危機; 新公共管理; 金融危機反思;
一、新公共管理觀點與主張
根據資料得知, 新公共管理觀點與主張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 自由化。所謂管理自由化是指通過變革規則、規制, 從而解放被制度束縛的公共管理人員, 還公共管理者管理的自由, 從而增強其管理的自由化程度和自由空間。新公共管理理論傾向于認為現存的官僚制度之所以辦事效率低下, 是因為多了很多不必要的流程和規則, 并非是官員的不作為和缺乏管理能力。因而政府辦事效率的提升只能依靠管理的自由化。
第二, 社會化。所謂公共管理社會化, 是指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 要改變傳統的由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 將一些政府職能通過向社會轉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轉移出政府, 讓社會民眾決定事情的結果。某種意義上來看, 新公共管理所主張的公共管理社會化其實質是國家權力的社會化。
第三, 市場化。所謂市場化是指在公共管理領域內引入市場機制, 用市場運作的方法實現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內的合作。新公共管理所堅持的市場化有兩個前提和基礎:一是管理具有普遍性, 即無論公私, 部門在職人員或者社會人員都有權參與管理, 發表意見;二是私人部門的管理具有優勢, 私人部門管理的思想、技術、方法和手段都可以運用于公共部門的管理實踐中, 以便發揮群主的決策權。
第四, 民營化。民營化是指將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擁有的職能交由企業私人承包或出售給私人, 通過市場的作用, 依靠群主社會的力量來提高生產力。
二、新公共管理對金融危機形成的行政學分析
金融危機一旦開始, 就會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造成大范圍的影響, 所以面對金融危機, 各國政府救市措施不盡相同, 所劃分的范圍領域也各有區別。有的學者將其劃分為十類:“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嚴禁賣空、注資、國有化或接管金融機構、對金融機構的債務進行擔保、美聯儲直接向實體企業提供融資、對住房抵押貸款借款人開展救助、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或提供貸款擔保、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新興經濟和一些中小型受危機影響嚴重的經濟體實行援助, 給予貸款”.根據國研網發表的觀點, 則把金融危機的救助分為資本金救助、資產救助、負債救助三種。在2007年那次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中, 認為美國政府對危機救助在兩個階段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救助方式, 第一階段主要是資本金和負債救助, 第二階段則是資產救助。
筆者認為, 金融危機下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命題, 更是對政治、行政的再次審視。金融危機表面上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 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也表現為金融工具和財政工具。然而, 金融危機和政府救市本質上就是政治學、行政學的問題。它涉及到政府對經濟的規制、國家與社會的角色和領域的再界定、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范圍的再劃分、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的合作、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地位及職能的再確立。從行政學的角度來看, 各國政府救市的經濟措施可以劃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 規制化。行政學所講的規制是“政府為了克服市場失靈, 以法律為依據, 以法規、行政規章、命令和裁決為手段, 對市場企業、社會團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進行干預、限制或約束”.這里所講的規制化, 是指金融危機下政府對經濟領域加強政府規制的現象。
第二, 國家化。國家化是針對社會化而言的, 是指特殊情況下, 也就是金融危機下對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 將由之前社會承擔的一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收歸政府, 然后政府對其創新界定和劃分, 達到調整經濟恢復平衡的過程, 其本質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再調整。公共管理社會化的理論邏輯有兩個:一是政府的腐敗和不作為, 導致社會管理混亂;二是國家權力回歸社會的必然性, 人民群眾有權參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國家權力回歸社會的過程是曲折和漫長的, 這需要社會極度發達以至于能夠完全取代國家, 人民群眾也需要有自覺自律的基本素質, 能夠不需要國家和法律的強制約束而自發自愿的維護社會正常運轉。就當前國家與社會的勢力比較來看, 國家強勢于社會的局面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因此, 國家權力社會化過度與不當都會引起新問題的出現, 新公共管理理念在當下環境中有失穩妥。金融危機的出現, 正是國家權力社會化的過度與不當的表現, 而金融危機的應對, 根本上還應該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適度調整。表面上看政府針對金融危機而采取的補救之策, 深層次依然將公共管理的權利回歸到國家, 進行再次的國家與社會關系調整。
第三, 政府化。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 而兩種機制的地位、作用范圍、作用力度以及取代程度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國家與社會。所謂政府化, 是指金融危機下針對市場機制的缺陷, 政府加強政府機制作用及政府機制取代市場機制的現象。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都不是完美的, 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彼此互補, 它們都無法取代對方。每次的社會變革也都在尋求二者最佳結合點。因此, 筆者認為, 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過度強調和引入市場機制, 也就是市場機制取代政府機制不當, 致使市場機制無法約束并最終釀成危機。由此可見, 新公共管理對金融危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四, 國有化。國有化是相對于民營化而言的, 是指把由民營的公共服務收歸國家出面經營。國有化的前提是私營部門無法有效供給公共服務或者公共服務的供給失效。無論是國家經驗還是私營部門經營, 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 為人民提供最大的服務。但是, 如果把不應該由私營部門供給的公共服務交由私營部門, 其結果不僅會導致供給失效, 甚至會釀成危機。在金融危機中, 政府的救市措施都會直接或間接地選擇了國有化道路, 將部分金融機構收歸國有經營或政府注資監管經營, 這其實也是民營化經營不當的必然失敗結果, 但是反觀之, 這種措施與新公共管理運動中民營化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金融危機下新公共管理的失敗原因
首先, 新公共管理是自由管理主義的崛起, 金融危機則是自由管理主義失敗。后者關注社會公平、平等、民主、回應性等;前者則關注效率為社會帶來的利益。之所以金融危機宣示著自由管理主義的失敗, 是因為新公共管理中的管理主義核心價值是效率, 雖然政府做事應該追求效率, 但政府的主要價值目標是社會公平、平等、民主、回應性等全方面的平衡與約束。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對新公共管理過度關注效率而忽視社會公平、平等、民主、回應性等的社會反應和必然結果。
其次, 新公共管理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在公共行政領域的反映;金融危機則是新自由主義的失敗結果。新公共管理觀點中到處倡導新自由主義, 同時新自由主義的論斷是構成新公共管理理論基礎之一。但是, 新自由主義本身是存在問題的, 它忽視了政治過程與市場過程之間的本質區別, 挑戰公共管理的政治性, 并且顛倒了政府的價值追求。金融危機的出現是市場機制失靈的必然, 正是人們過于關注市場機制的效率而忽視其本身的不足才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金融危機中政府的救市措施是對市場機制的修正, 彌補由于市場機制自身的不足而帶來的危害。因此, 金融危機不僅是新自由主義的落幕和干預主義的登場, 更是表現為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的結束。
四、總結
就當下的情況而言, 新公共管理爭論還沒有取得一個明確的定義, 但是金融危機的來臨確實十分迅速。金融危機的爆發, 體現了市場機制的不足。并且在滿足個人領域需求方面, 也會擠占社會公共資源, 威脅社會的公正性。因此, 新公共管理可以適當進行收尾工作, 但是對于社會的未來發展和探求方面不能結束, 在充分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 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式完善我國公共管理的體系。
參考文獻
[1]潘曄華。論后新公共管理的跨越與創新[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6.6.
[2]吳江。直面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和能力挑戰[J].傳承, 2011.16.
[3]姜士偉。金融危機與新公共管理[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