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黑龍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構建
【第一章】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研究引言
【第二章】農村文化服務相關概念及理論
【第三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問題的原因
【第五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建設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秉h的十八大指出,“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秉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p>
特別是,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兑庖姟分兄赋觯阂耙曰鶎訛橹攸c,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市場經濟要求、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雹賴覍参幕阵w系建設的這些論斷是未來文化建設的重要指針,同時也對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加明確的具體的要求。
但是在當前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供給公共文化產的動力不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導致農村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建設全面覆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任重而道遠。黑龍江省全省共有380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將近一半,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對于農業大省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是重點,小康社會是每個老百姓的小康,不僅僅是城里人的小康。因此,對黑龍江省來說,搞好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推進農村文明邁上嶄新臺階,是黑龍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黑龍江省農業、農民、農村這“三農”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其中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有線電視、互聯網等工程在近幾年也積極發展,農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也逐漸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績。但總體看,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總體投入不足、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為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面提高農民的精神文化層次,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任重道遠。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邁上嶄新臺階,是黑龍江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當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很突出,尤其是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依然很嚴重,本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主要是針對黑龍江省,但可以對全國其他省份、尤其是落后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起到借鑒作用。從理論上,本研究的側重點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共服務供給理論,希望從這些理論中能為黑龍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本研究通過橫向分析和縱向分析,對比了其他國家和我國其他省份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先進經驗,以現有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理論及政策為依據,結合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實際,重點分析影響和制約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原因。在借鑒國內外和省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和對策建議??傮w來看,目前在理論學界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還在摸索階段,還沒有公認的權威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成果。本研究將為豐富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提供有益的幫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直接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論文不多,而更多的國外學者直接關注普遍意義上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文化民主、文化平等等概念在一些福利國家開始提倡,西方政府逐漸加大力度支持建立文化藝術的參與機制。例如法國文化部長馬爾羅提出全人類的文化每個法國人都應該接觸,應該讓文化觸及每個群眾,①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法國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三個問題:第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模式。國外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大致形成以法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政府主導模式”、以加拿大、美國、瑞士為典型代表的“民間主導模式”、及以英國、澳大利亞為典型代表的“政府與民眾組織的分權化模式”.第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均等化問題。托賓(James R.Tobin)認為,諸如教育、法律、醫療等這些公共的稀缺資源應當與他們的供給主體一起平均分配。第三,提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如登哈特提出,新的公共管理實踐理論應該著重探討民主價值的相關內容,更契合公共利益的訴求。第四,十分重視公共文化發展的政策及供給現狀的研究。
國外學者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精神產品,對農村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國外學者基于對本國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把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各國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的政策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現狀,各國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政府與各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問題的研究上。
1.2.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涉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建設主體、建設指標等基本問題。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劉玉堂、黃南珊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包括農村公共文化政策、理論體系;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農村公共文化信息體系;農村公共文化生產、運營體系;農村公共文化資金保障體系;農村公共文化人才體系;考評監督體系(2007)。郭翔宇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法規體系、資金投入體系、人力資源體系、農村文化考評體系、農村文化創新體系(2010)。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廉永生認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核心主體是政府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是可以與政府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在公共文化服務具體建設中進行合作與競爭的重要主體(2013)。李景源,陳威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建設者應該是政府部門和相關文化事業單位,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指標納入各級政府部門年度考核的指標體系內,與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并行。(2007)。黃金鵬認為,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隨著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越來越發揮其決定性作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主將由傳統的政府部門轉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配置的多元供給主體并存(2013)。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指標,楊玲彥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指標主要包括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指標、農村公共文化資金投入指標、農村公共文化人才服務指標。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指標包括農村文化數量、農村圖書館藏書書冊、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農村互聯網信息普及率等。村公共文化資金投入指標包括政府部門用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資金及社會各界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資金。農村公共文化人才服務指標包括農村文化生產和運營的相關主體和部門數量、服務于農村公共文化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2013)。邵杰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指標除了基礎設施、人才服務等硬性指標外,還應包括社會參與指標,如社會辦非營利文化機構數、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滿意程度等(2014)。二是涉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問題及原因的研究。肖榮蓮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從事文化服務工作的專職人員偏少,沒有宣傳干事,而在村居社區中文化服務工作更是人單力薄,文體工作人員素質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存在年齡結構老化,能力有限等問題。村級文化能人比例小、特長單一,農村文化隊伍不夠壯大、人才匱乏,缺少術業專攻的文化能人,導致文化資源還未深入挖掘,未能形成品牌特色和帶動作用(2013)。逯秀弘、楊德軍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機制不完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城鄉公共文化資源的巨大差距,政府給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而對農村往往重視程度不夠,與城市相比,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內容空洞、形式單調,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機制問題需要重點解決(2009)。王愛民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認識不足,部分基層干部存在著“重經濟工作,輕文化建設”、“重文化產業,輕文化事業”的觀念,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錢的事業,產生不了經濟效益,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匹配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設進展緩慢(2008)。李蘭、蒙婷怡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是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較為落后。鎮、村文化財政投入明顯不足、投入方式單一、缺乏相應的績效評價機制,資金困難導致不能有效發揮指導、組織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2013)。盧翔認為,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決策過程過度的依靠政府主導,農民主動的參與性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決策過程沒有很好地依靠農民,農民的參與權、知情權、決策權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以人為核心應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2010)。王富軍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體制存在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在一些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缺少系統的規劃,頂層設計不夠明確,市、縣、鄉、村四級管理體制職能相互交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全責不清,在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都是為了實現自身部門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統一的全局規劃和引領,越位、越權管理等現象屢屢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導致行政效率過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推進不可避免的出現延誤(2012)。三是關于改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研究。
王永明,國蕊認為,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是要解決公共文化供給主體的失衡問題,要改變目前公共文化供給主體過度依賴政府的現象,應該充分發揮企業、文化事業單位、公民個人的主體作用,只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建立長效的供給機制,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不斷檔,維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供給平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才能蓬勃健康發展(2015)。王悅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需要產業的支撐,應該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以市場機制為主體,積極培育和發展相關文化產業,開發農村文化產品、豐富農村文化市場,讓文化產業支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遠發展(2014)。張云峰,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著重整合資源,構建“大文化”格局。宣傳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宣傳思想文化部門主要負責,黨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要整合宣傳、文化、廣電、教育、文化事業單位等部門業務管理,加強陣地與隊伍的統一,消除工作中的“孤立化”、“隨意化”、“形式化”的現象,形成統一口徑,集中建設、優質服務的格局。要整合經貿、科技、文化、旅游等行業文化宣傳資源,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大宣傳”教育網絡,把宣傳思想工作滲透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形成強大宣傳合力。主動加強與組織、發展改革、財政、人事、社保、稅務、工商、公安等部門聯系,使這些部門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財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2010)。
周麗萍認為,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搞好文化資源的優化配制,實現文化公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創作出更多符合群眾需求的文化(2013)。
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是,國外學者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論、國內學者對中國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分析等,均成為本文研究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資源。
1.3 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
本文以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踐為基礎,調查研究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水平進行客觀評價,找出制約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建設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和具體對策,為保障黑龍江省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進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政策咨詢參考。具體來說,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以實地調研為基礎,深入研究分析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得出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對策。
1.4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采用文獻分析法。廣泛搜集相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文獻及案例, 研究相關文獻及案例。
(2)采用歷史分析、現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分析研究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借鑒其他省份和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對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