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上網的普及與不斷發展,微博應運而生,成為了時下熱門的一種傳播工具。與互聯網和傳統的無線電話相比較,微博結合了兩者迅速、便捷、覆蓋范圍廣等優點,迅速被廣大用戶所接受,用戶數量日益增加。通過微博來獲取信息,不僅豐富了人們信息獲取的新渠道,還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此,人們不再是單向的信息獲取者,而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甚至逐漸承擔起了部分媒體的角色,這一點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顯得尤為突出。
目前我國處于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期和社會高風險期。微博的出現在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009 年 12 月,中國社科院出版了《社會藍皮書》一書,書中寫道微博的研究者們稱微博為“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1].微博的出現給予了網民時刻扮演“公民報道者”這一角色更大的平臺,突發事件的頻發使得網民有了更多機會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而微博謠言也趁此機會應運而生。
一、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角色
(一)第一手信息的發布平臺
在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微博成為了第一手信息的發布平臺,讓廣大網民通過微博就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發生的情況,相關的爆炸視頻、災難情況、救援情況等信息都在這個平臺第一時間發布,并得到快速的傳播。微博憑借其及時性、移動性、隨意性的優勢參與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來,大大提升了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時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新聞媒體的不足。
(二)集中大眾力量的救援平臺
隨著微博的迅速發展,其逐漸成為了網民心目中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公共突發事件中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傳播突發事件的最新情況之外,微博也因其信息傳播快,能迅速集結大量網友的優勢成為了集中大眾力量的救援平臺。在此次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奏耐天津等微博賬號主動發布相關的物資、志愿者需求,以及尋人信息,并被廣大網友傳遞,許多熱心網友根據信息提供物資和人力,加入救援隊伍之中,對于災后救援起到了積極的效果。同時也有公益組織在微博募捐平臺上發起募捐項目,并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響應和參與。
(三)謠言載體和辟謠平臺
雖然微博有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來源廣的優勢,成為了公共突發事件中的信息發布平臺之一。但是因為微博用戶的草根性,信息發布沒有“把關人”,微博又容易成為謠言的載體。許多謠言被微博用戶以看熱鬧、半信半疑等心態轉發,造成謠言的病毒式傳播。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微博平臺上流傳著關于傷亡情況、環境污染、物資需求信息、尋人信息等多種類型的謠言,并在初期被熱心網友廣泛傳播,造成了一定的社會負面影響。
但是作為信息傳播的雙刃劍,微博也通過上述種種優勢,如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成為了主要的辟謠平臺之一。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鳳凰新聞客戶端于8 月 13 日發布了名為“天津爆炸事件中的十大謠言”的長微博,對相關的謠言進行了及時的辟謠,該微博受到了39959次轉發,2124條評論,影響范圍較廣。隨后于 8 月 17 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發表了名為“關于#天津港爆炸事故#,這 21 個消息都是謠言!”的圖片微博,對截止至 8月 17 日的相關謠言進行辟謠,得到轉發 10357次,評論3340 條。除此之外,@平安天津@天津網警巡查執法等相關政府、媒體官方微博也紛紛利用微博平臺進行了辟謠,并對一些造謠人員進行了查處。隨著事件的發展,網民從一開始的狂熱到后期的冷靜,能夠主動辨識謠言,并做到主動轉發辟謠微博,使得微博成為一個辟謠的平臺。
二、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謠言類型
根據統計,在此次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微博平臺上主要流傳的 25 條謠言,可以被分為杜撰事實、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大打感情牌四種類型,主要涉及災后救援、傷亡情況,環境污染情況,社會民生情況,事故調查進展等幾個方面。其中杜撰事實類型謠言 11 條,占謠言總數的 44%;斷章取義型謠言 6 條,占總數的 24%;移花接木型謠言 5 條,占總數的 20%;大打感情牌型謠言 3 條,占總數的 12%.
(一)杜撰事實型謠言
此類謠言多為捏造子虛烏有的事情來吸引網友注意力,達到夸大、聳人的轟動效果。如在本次天津港 8·12爆炸事件中,有“天津爆炸事故死亡 1300 人”,“爆炸導致一小區全滅”等謠言,傷亡數字被放大,杜撰出慘烈的死傷情況,來達到驚人效果。同時,與當地百姓息息相關的環境、民生信息也成為捏造事實、制造謠言的對象,如“700噸氰化鈉泄露毒死全國人”,“ 內部通知爆炸物有害氣體可能影響北京”等謠言,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穩定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斷章取義型謠言
此類謠言將發生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掐頭去尾,只保留矛盾沖突的部分,并予以適當放大和歪曲,制造真實可信的假象。本次事故中的斷章取義型謠言多為社會民生和事故調查方面的信息,如“方圓兩公里內人員全部撤離”,“城管搶志愿者的東西”,“瑞海國際與中化集團多有交集”等謠言。這類謠言利用大眾聚焦事故后問責和關心自身生活環境的心態,此類謠言因部分事實獲取大眾信任,大量被網友轉發,影響范圍廣。
(三)移花接木型謠言
這類謠言多為突發公共事件之前的陳舊信息或編造信息,在事故發生后趁機渾水摸魚,再次傳播,形成信息的冗余。本次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的移花接木型謠言主要為救援信息,如急需某血型、為救護車讓路、尋找某某等。該類型的謠言雖然對社會穩定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因其真假難辨,網友秉持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進行轉發,會形成大量無效信息,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救援。
(四)大打感情牌型謠言
在數次的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煽情成為了災難之后的一個常態,常常伴隨救援行動的展開而發生,多為救援行動中的感人故事、漫畫等。但是也有人利用這個機會編造煽情故事,制造謠言,達到自己的目的。本次天津港 8·12爆炸事件中,“父親在爆炸事故中身亡”的謠言吸引了大量富有同情心的網友的關注。造謠者以居住在爆炸事故附近的女高中生身份發表微博,表示自己的父親在此次災難中去世,母親也早已離開她,博得了許多網友的同情和支持,3700 多位網友通過微博打賞功能為該造謠者捐款 9 萬多元。后該造謠者遭到質疑和舉報,現在已被公安機關依法查處。
三、微博謠言的產生原因
謠言的散布,一直被認為是重大的社會和心理問題,微博謠言的出現讓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嚴重,尤其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更是如此。每當社會不穩定,社會秩序緊張,不實的消息就會在不經意間迅猛增長,諸多原因都可能導致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謠言的產生。
(一)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性
謠言的產生總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奧爾波特在其著作《謠言心理學》中提出,謠言的產生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有某種重要性;第二,真實的事實必須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2].因此謠言的產生與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這兩個條件密切相關。根據奧爾波特提出的謠言公式 R(謠言)= i(事件的重要性)* a(事件的模糊性)可知,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成正比關系,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就會越大,反之則會越小。當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任意一方趨向于零時,也就沒有謠言了[3].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其令人震驚的效果會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網民的關注,其事件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
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正是一次令人震驚的突發公共事件,其產生的大爆炸在視覺上給予網民巨大的沖擊,使其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產生了大規模的影響,為謠言的產生、傳播提供了環境。因為本次事件與爆炸、化學物品、環境污染、火災有著重大關系,危及了周邊人們的生命安全,公眾在初發期顯得焦慮不安,并試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事實真相來進行緩解。此時任何渠道傳播的與該事件相關的信息對公眾都會產生強烈而直接的影響,微博作為近年來公眾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信息涌入,給謠言留下了滋生發展的空間。
(二)官方信息的模糊性
除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之外,信息的模糊性也是引發謠言的原因之一。信息的模糊性主要由官方信息更新滯后,公開信息不夠詳盡,難以獲取公眾信任造成。以往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之后,政府一般選擇通過信息屏蔽的方式來控制社會輿論,從而將事件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自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以往的處理方法不再適用,從而逐漸變為在各種媒體平臺發表官方聲明,穩定大眾。
然而在信息快速傳播的微博平臺上,官方信息卻發布緩慢,沒有來自草根的信息那么及時,并且容易被淹沒在大量的其他信息中,難以被大多數網民看到。此外,許多公眾迫切想要得知的消息在官方信息中也沒有得到清晰的回答,或是語焉不詳,或是并不提及。比如在此次天津港 8·12 爆炸事故中,關于事故的原因和危險品的數量官方在第一時間內并未公布,而是表示正在調查中,而迫切希望得知這些重要信息的網民對此表示不滿。官方信息的姍姍來遲和不夠詳盡使得事故相關信息的模糊性較強,進一步推進了謠言的產生。
(三)微博信息的隨意性
相對于正規媒體而言,微博上大量的“草根記者”可以隨時隨地自由的發布信息,在傳播速度來說是一種優勢,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會為謠言的產生埋下隱患。微博發布的信息自由化、碎片化程度高,不需要精心的采寫、編排,因此也缺乏了傳統媒體所擁有的“把關人”的審核,使得信息的來源不可靠,準確度下降,給謠言可趁之機。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公眾急需在第一時間知道真相,而正規媒體和政府官方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采訪編寫、核實信息,難以短時間內滿足公眾的需求。在這一段媒體和官方消息空白的時間中,謠言四起,并且以“病毒式”傳播的方式向周圍人群散播。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許多造謠者利用政府和媒體在核實確切消息的時間,對爆炸源、危險品數量、傷亡人數等公眾迫切想要知道的信息進行編造、夸張,然后投放到微博中,在短時間內形成了大量傳播,造成了較壞的社會影響。
(四)受傳者的易感性
受傳者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容易因為想要獲得安全需求而積極對各類消息進行獲取、轉發,在轉發信息發表意見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希望與大多數保持一致,這一想法映射到行為上就會模仿他人,即轉發他人轉發過的信息,進一步形成“群體模仿”效應。當某種意見在“群體模仿”效應的影響下成為主流,公眾出于對心理安全感的尋求,往往樂于利用這些意見或信息來消除內心的恐懼,從而接受這些模糊虛假信息并成為其傳播者。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相同心理的受眾不斷加入,形成“謊話說多了就成真的了”的效果。
此外,因為某些突發公共事件對于科學性知識的要求較高,使得普通受眾難以辨別消息的真假。而“沉默的螺旋”在這種狀況下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天津港 8·12 爆炸事件中,人們對于起火源,存放化學物品的處理,爆炸對周邊環境和身體的影響等信息十分關注,但由于這類信息通常包含著較強的專業知識,普通民眾無法也沒有能力進行辨別,因而在轉發時就少了辨別信息真偽的過程。盲目跟隨大眾使得謠言有了重復產生、傳播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9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 奧爾波特,劉水平等。謠言心理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