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公共管理中的公眾參與問題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基于此,筆者從公眾參與的一些常見問題及原因入手,探討了促進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幾點對策。
一、公眾參與公共管理常見問題與制約原因分析
(一)公共管理中公眾參與常見問題
1.公共管理中公眾參與度不高,效果一般目前,大部分人對于公眾參與的概念模糊,社會責任感不強。 在公共管理中,人們普遍存在從眾心理,自愿參與公眾行為的人較少。
2.缺乏規范程序公眾參與是我國社會制度的根本保證, 但在實際操作中,對參與渠道、參與行為等沒有制定明確的規范制度,導致參與的主體、內 容、途徑 、形式 等 不 明確,使公共參與出現了很多無法規避的問題。
3.缺乏參與能力,成本高公眾參與的高昂成本也會對參與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參與成本包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資金成本。 這些高昂的成本制約著參與效果與程度,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 社會上不乏一些熱心無私的人參與公共管理,奉獻愛心。
(二)影響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原因
第一,受公眾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居住環境的格子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環境下,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第二,受扭曲價值觀的影響。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也使得公眾對公共管理漠不關心, 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第三, 受政府部門的行政干涉影響。 社會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效果、程度與相關職能部門主導的價值觀、素質水平有關;第四,受公共管理形式與內容老化的影響。 在公共管理過程中,人們很難滿足社會公眾個性化、多層次的需求,陳舊的管理形式與內容也造成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過分依賴,自我參與意識淡薄。
二、促進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對策
(一)培養公眾參與的意識
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公眾參與這個概念,公眾也沒有行使權利的意識,僅僅覺得是自己的義務。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的不斷調控,為了適應和諧社會的發展,社會公眾必須意識到自己有權參與公共事務。 如通過社會保障、公共安全、支持義務教育等內容,培養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 同時,公眾參與的過程也是履行義務的表現,既強化了義務這個概念,又提高了公眾的權利意識。
(二)支持公眾參與立法
立法是指對權利與權力配置進行制度化的過程。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實行依法治國戰略,社會公眾參與立法,能維護自身的利益,保障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21 世紀初,我國法律就明文規定了社會公眾享有參與立法的權益。 從國家層面上,公眾參與立法的范圍還比較有限,主要的權益是參與相關行政法規的咨詢, 并不參與立法;從區域層面上,自從《立法法》開始實施后,社會公眾參與地方的立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公眾參與的渠道也越來越廣。 如地方開展的立法聽證會、立法論證會等。
(三)提高參與成本收益率
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大部分人會理性地考慮、分析參與成本收益, 如參與時間成本、參與渠道成本、參與程度、活動收益等。 因此,合理優化參與活動的成本收益能促進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熱情。 這里所說的收益, 是指精神與心理上的滿足,并非單純的物質利益。
公共環境的不斷復雜化,人際關系之間的冷漠化,是影響公共管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本文研究分析了公眾參與公共事務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并提出了促進公眾參與積極性的有效對策,旨在促進公共管理的不斷完善,最終推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嘉.我國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1.
[2]王琳.公共管理中的公眾參與問題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