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應當建立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東北地區的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情況對東北地區的振興有直接影響。本文對東北地區的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進行分析,指出東北地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東北地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東北老工業基地 農村人力資源 四化同步 農業現代化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為重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我國政府制定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隨著該計劃的逐步實施,東北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但較之東南沿海仍有較大差距,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仍然是國家重要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1 老工業基地與“四化同步”發展
老工業基地是指在計劃經濟時期,依靠國家的投資建設形成的門類比較齊全、相對集中的工業區域或城市。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我國四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其振興與東北地區農村“四化同步”發展密不可分。
1.1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1990年以來,由于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就業矛盾突出,資源性城市主導產業衰退,經濟發展步伐相對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擴大[1].2003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2017 年國家又先后強調了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目標,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開始展開。
1.2 東北農村未來發展
2012年黨的十八大在“三化協調”基礎上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的新戰略。2004-2017年中央連續14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理清了有關“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改革思路和內在邏輯關系,“農村”問題的改革和“農業”問題的改革,最終都必須通過“農民”來實現。東北農村未來的發展應以實現農村工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城鎮化建設以及信息化發展為主要方向,利用東北的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培養農業產業工人,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以及農村文明建設等以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培養職業農民,進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利用東北耕地成片的優勢,將傳統的“農場”變成“農廠”,實現規?;洜I,保障農業穩定發展。從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
1.3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東北農村“四化同步”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
東北三省四化發展整體表現為上升趨勢,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呈現出遞增的趨勢[2],但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城鎮化又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四化發展的整體性水平不高,總體處于中度失調狀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東北農村“四化”同步發展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城市與農村,工業、農業與服務業的全面振興,應建立在東北農村“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之上,而反過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能夠帶動東北農村“四化同步”發展。
2 東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
“四化”同步助推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同時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切實有效地開發利用農村人力資源成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東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以下幾方面主要問題。
2.1 農村人力資源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素質偏低
東北三省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學和初中為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3%①。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素質偏低帶來了較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低的農民工就業能力,限制了農村人力資源思想觀念的發展,使他們缺乏經營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立新型城鄉關系。
2.2 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和專業技能不高
西奧多·W·舒爾茨(TheodoreW. Schultz)認為,“一個亦步亦趨仿效其父輩種田的人,無論土地多么肥沃,勞動何等艱苦,只能取得微薄的收獲。但一個懂得如何科學地利用土壤、植物、動物與機器的農民即使在不毛之地上卻可能生產出豐碩的食物,且他也無需干得太長、太辛苦。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后者具備科學的知識和技能[3]”.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對于農業生產來說非常重要。東北地區農業技術人員僅占農業從業人員的7.52‰,且以初級水平為主②。農民較低的農業科技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水平,無法實現東北地區將“農場”變成“農廠”,靠少數人實現規模經營來達到農業穩定發展的目標。
2.3 農村人力資源利用不充分
東北地區農村存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氣候原因,東北地區主要農作物熟制為一年一熟,農民存在大量的農閑時間,形成季節性的農村人力資源閑置。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以及城市群的不斷建設,東北地區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對農業從業人員的需求降低,也形成了農村勞動力的閑置。
2.4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
在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條件下,在我國全國范圍內都進行著農村人力資源的大規模流動[4].在東北地區,這些流動的農村人力資源往往都不是通常所說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是年輕又受過教育的人力資源,這讓人們更加擔心東北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5].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失造成東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年齡結構上的不合理,出現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現象,“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也對東北的工業造成了影響,許多企業出現“招工難”的問題。
2.5 農村勞動力的健康保障水平不佳
東北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健康保障水平不佳。健康與否標志著勞動力身體素質的好壞,勞動力的健康狀況也進一步反映出了人力資源質量的高低。從有衛生處理設施的鎮或村比重來看,東北地區各項指標均低于全國水平③,同時在農村合作醫療水平方面,東北三省的農村醫療保障水平也大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④。
3 東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針對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東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四條可供參考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策。
3.1 培養技術工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保障老工業基地工業的穩定發展,應設法將東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東北地區的工業生產當中。東北地區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具有一定的基礎,應利用這一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工業急需的機電、數控、焊接等工科專業,培養大量技術工人,同時與企業形成就業合作關系,為勞動力提供就業保證。政府也應當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對農村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給予支持。
3.2 培養職業農民,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東北地區各級政府應當致力于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職業農民,鼓勵有文化和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政策偏向和財政傾斜,尤其是大力發展東北農村地區比較薄弱的高中教育,為培養“職業農民”打基礎。其次,應加大農村職業教育與技術培訓的投資力度,對滯留農村的勞動力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使不同基礎的農民基本素質和專業水平都得到提高。最后,應大力發展本地區農業院校如沈陽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以及吉林農業大學的農業教育專業,適當放松對東北地區農業戶口考生的招生要求,從而培養出愿意留在東北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技術人才。
3.3 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
東北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是玉米、豆類、甜菜、牛肉、牛奶、綿羊毛和禽蛋[6],可以將這些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進行精加工之后再投入市場。這一過程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農產品的種植、加工以及后續的包裝、運輸和銷售等工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需要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可以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主導,開設農產品加工的培訓課程,將大量農村勞動力培養為滿足相關技能要求的農業產業工人,最終實現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目的。
3.4 增加醫療投資力度,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
東北地區農村勞動力醫療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健康狀況存在隱患。東北地區政府部門應當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重點應放在農村預防性衛生工作和政府主辦的非贏利性醫院衛生院上,加強農村衛生處理設施、醫療設施的建設,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不斷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逐步擴大東北地區的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準,減輕農民醫療衛生費用負擔。進而增強醫療保障水平。
參考文獻:
[1] 華雯文.振興老工業基地:東北舊貌換新顏[J].新長征,2009(10):25- 26.
[2] 趙苛苛,雷磊,吳瓊.東北三省“四化”發展的協調性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6(4):66- 67.
[3] 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J].美國社會服務評論,1959,6(33):109- 117.
[4] 尹豪.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J].東北亞論壇,2004,13(2):18- 22.
[5] 劉懷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6] 劉彥隨,甘紅,王大偉.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及比較優勢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5,21(2):149-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