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國國內需求的現狀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是由“三駕馬車”來推動,即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對外出口即外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是內需。
改革開放至今,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出口導向發展策略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高達60%以上,但是2008年年底美國爆發金融次貸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我國的外貿出口開始大幅縮水,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把目光從外貿出口轉移到了國內需求上。
\\(一\\)我國的消費現狀
1.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而有效需求不足
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基尼指數就已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近年來更是呈快速增長趨勢,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0.47,西南財大發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61,報告稱:“當前中國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見?!必毟徊罹嗖粩嗉哟?,社會財富開始不斷向政府、企業、城鎮、沿海地區、壟斷行業的少數人集中,而且是城鄉、地區、行業的差距在全方位的擴大。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快于農民,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的保險、醫療、住房等福利待遇,實際的差距就更大。以壟斷行業為例,我國18個行政性壟斷行業的職工總數為全國職工總數的10.8%,而其工資總額卻占了全部城鎮職工工資的17.2%,電力、電信、水電汽供應、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三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實際的收入差距就更大。目前,我國有64%左右的人屬于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這類人群雖然有消費需求,卻不敢消費。因此從總體上看有效需求不足。
2.居民即期消費減少,預防性儲蓄逐年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高達85.8%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只有14.2%的居民傾向于更多消費,這是1999年進行問卷調查以來的最低值。我國的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這被普遍認為是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對于高儲蓄率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儲蓄跟文化有關系。中國人有節儉的習慣,甚至亞洲國家的儲蓄率都明顯高于西方國家。第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很多人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未來不時之需,比如用來解決失業、醫療等方面的問題。第三,我國的消費金融不夠發達。例如買房,如果信貸發達的話,可以通過信貸的方式解決買房問題,而不需要儲蓄。第四,國內的消費有一些被低估。因為目前有很多服務類的消費不在我們統計范圍之內,或者很難精確的統計,比如像租房子的開支也是重要消費內容,但目前卻很難在稅控范圍之內。與儲蓄率居高正相反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意愿逐年減弱。
3.消費市場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的消費市場從總體上看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一是市場秩序還不夠規范,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例如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水銀刀魚等舌尖上的安全問題。二是進口商品充斥消費市場,缺乏過硬的民族品牌。洋快餐、洋品牌、美國好萊塢的大片,韓國的韓劇,日本的動漫……每年都從中國賺得盆滿缽滿。2009年,僅僅一部《阿凡達》就從中國拿走了三個億,缺乏民族的獨立品牌使得我們的生產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使得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三是物價問題,市場的核心機制就是價格機制,而現在我國的物價正在呈上升趨勢,物價不穩定使得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心日益增加,也使得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實際上變成了負增長。
4.消費觀念有待轉變
很多人在消費觀念上一直存在著很大的誤區,表現之一就是“新奢侈主義”,即有錢了就拼命追求物質享受,把錢用在面子消費上。山西煤老板的7000萬嫁女,由婚禮演變成了老板們炫耀財富的秀場。消費誤區之二就是消費層次不高,缺乏文化底蘊。我國閱讀率逐年走低,據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不到5%。
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誤區之三就是國人的消費方式還不夠科學,能源浪費破壞環境的現象仍然很嚴重。
\\(二\\)我國的投資現狀
1.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失調,投資的方向缺乏理性。我國這些年投資一直上升很快,消費卻上升得很慢,同時也凸顯了很多問題,如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產能過剩,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未來發展經濟的方式,決定著我國是否能從經濟大國躍升為經濟強國。
2.政府投資所占比例偏重,擠出效應明顯。我國一直存在政府投資比重過大、對民間資本擠出效應明顯的現象,而且政府投資大多給了國有大型企業,民間的中小企業目前仍然面臨融資難等諸多瓶頸制約。例如2009年至今,民營石油企業倒閉了80%,很大程度上是民間中小企業由于資金缺口等問題,在競爭中長期處于下風,所以國家應該給予民間資本一定的政策優惠,鼓勵他們發展,給予他們足夠的生存空間,這不但是對擴大內需,而且對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3.GDP導向投資和政績工程依然存在。長期以來,個別地方領導為片面追求GDP的增加,在追求政績的沖動下不顧規劃和決策的科學性,亂上項目。比如“史上最牛高爾夫球場”———湖南長沙月島高爾夫球場,它竟然建在了瀏陽河防洪大堤里,最終做為典型違章建筑被拆除。地方政府要時刻牢記科學發展觀,投資時多考慮當地發展實際,將投資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二、擴大內需的原因
\\(一\\)擴大內需是促進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需要
當國際金融危機襲來時,中國經濟遭遇了新世紀來最嚴峻的挑戰,西方各國紛紛采取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懲罰性關稅、反傾銷等手段,減少對中國的進口,建立起森嚴的貿易壁壘。要實現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就必須走中國自己的路,在內需上下功夫,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才是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擴大內需是培育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需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的內需不足,必然導致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使得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提高,這樣就增加了宏觀經濟的運行風險,所以必須努力構建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內需主導型經濟能夠培養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能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不至于在危機到來時受制于人,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經濟自主發展的經濟模式。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國內因素而不是國外因素的支撐得以實現的;二是居民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居民消費主導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三是大國才能具備的經濟模式。因為大國區域廣闊,人口眾多,國內市場和國內需求空間很大。因此必須對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而不是把擴大內需作為應對危機的一時之策,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
三、擴大內需的策略
\\(一\\)擴大城鄉居民消費
1.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讓城鄉居民有錢消費。貧富懸殊建不成和諧社會。所以要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切實提高勞動者收入。收入增加各種予盾會得到有效緩和,而且會自覺地維護社會的既有秩序,更有利于社會穩定。
2.改善人們消費預期,讓城鄉居民敢于消費。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實際的問題,才能讓百姓敢于消費。例如教育,近幾年財政部門對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啟動了學前教育發展項目,鞏固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經費保障水平,繼續實施城市義務教育學生免學雜費政策,支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等,解決人民的所得所養所教所醫所居的問題,減輕群眾的后顧之憂,他們才能大膽消費、放心消費。
3.營造良好消費環境,讓城鄉居民樂于消費。一是要規范市場秩序,依法打擊假冒偽劣,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力度。二是加大價格監督力度,防止通貨膨脹。抓住一切機會,積極打造民族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三是要努力培養新的消費增長點。比如家政服務、網絡購物、旅游、文化、健身等新型消費業態。
4.改變舊的消費觀念,讓城鄉居民善于消費。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完善投資機制體制,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形成良好的消費環境,讓百姓善于消費。
\\(二\\)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優化投資結構
1.加大投資力度,注意投資的方向。國家今后應注重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如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鎮基礎設施等,此外要加大對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社會保障體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讓國家的投資真正為民生服務是今后投資的主方向。
2.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以江西省為例,他們按照重點項目保障用地,優質項目優先供地,所有項目節約用地的原則,嚴格控制項目用地范圍,引導企業節約集約用地,對高污染、高能耗和土地利用率不高的企業進行堅決關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借鑒日本的經驗,它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三倍,國土面積小到不及我們的云南省,但日本通過科學系統的國土資源開發,以相當高的土地利用率,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現在依然維持著66%的森林覆蓋率,這在全世界也是很罕見的,被稱作是小土地上的大作為。所以投資時要考慮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當地的資源,重點應放在提高投資的效率上。
3.要注意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防止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今后政府應給予民間資本更多的財政支持,更廣的發展空間。讓民營資本成為一支推動消費,促進就業的主力軍。擴大內需是一項艱巨的長期工程,但只要我們自覺順應國際國內經濟大勢,緊緊抓住我國發展面臨的新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及時采取有力戰略舉措,就一定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必然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