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加強企業改造升級走產業高端化之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尋找新增長點,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兩大途徑。近年來,廣東省順應工業轉型大潮,在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此文依托統計數據簡要介紹了廣東工業的發展成果,期待能對同處工業轉型期的地區有所啟示與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一直引領著廣東省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廣東省作出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以來,廣東省工業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工業結構不斷升級
產業高端化凸顯。五年來,廣東省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凸顯產業高端化趨勢,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汽車、石油化學等產業為主的先進制造業體系,以醫藥、電子、通訊設備、計算機、辦公設備為主的高技術制造業體系。2012年,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為10529.64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2.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45.2%提高至2012年的47.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為5126.51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3.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20.4%提高至2012年的23.3%。
傳統優勢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2年,全省傳統優勢產業實現增加值5582.73億元,增長9.7%,增幅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高1.3個百分點。主要行業除了非金屬礦采選業同比下降4.6%以外,其余行業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廣東省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12年,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2651.41億元,增長12.0%,增幅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高出3.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2.1%。
區域產業布局逐步優化
產業轉移工業園承接了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截至2011年,全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有35個,園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95家,分布于省內東西北三地的15個市,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773.47億元。2009~2011年,園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1.8%、40.3%和35.4%,增幅分別比同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高12.9個、22.7個和22.8個百分點。產業轉移工業園起到了較好的產業承接作用,2011年,全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實現的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2%,比2009年提高1.4個百分點,部分地區的園區工業已逐步成為當地工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在15個產業園區所在的地市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22%的市有河源、陽江、湛江、肇慶、潮州5市,陽江市所占比重達31.4%。園區工業對所在地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15%以上的市有10個,陽江、韶關、汕尾3市園區工業對所在地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8.4%、31.8%和30.9%。
東西北地區工業實力得以提升。隨著珠江三角洲產業逐步向東西北轉移,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工業實力顯著增強,省內區域產業布局得到改善。2012年,東翼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533.20億元,五年年均增長20.7%,比同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長水平高7.8個百分點,比珠江三角洲高8.5個百分點;西翼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297.3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3.4%,比同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長水平高0.5個百分點,比珠江三角洲高1.2個百分點;粵北山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69.93億元,五年年均增長20.5%,比同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長水平高7.6個百分點,比珠江三角洲高8.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