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矚目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于2010年在中國上海市舉行,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去參觀。而在192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上,由年輕的中國化學家研制的“紅三角”牌純堿曾榮獲世博會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征”。這位化學家就是中國制堿工業之父──侯德榜。
侯德榜以侯氏制堿法打破了近百年來外國人對世界制堿行業的統治地位,以國貨“紅三角”牌純堿完全代替了在我國堿類產品市場上行銷幾十年的“蛾眉”洋堿品牌。
侯德榜,字致本,名啟榮,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閩侯縣坡尾鄉普通農家,在清華留美預備學堂畢業時,取得了10門功課1 000分的好成績。1913年,侯德榜被保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后獲該校學士學位。畢業后,他曾在美國水泥、硫酸、染料、電化等工廠實習,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這些為他日后成為一名優秀的化工專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他晚年常說的那樣:“要當一名稱職的化學工程師,至少要對機、電、建筑內行?!?919年,侯德榜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同年10月回國。
回國后的侯德榜,受聘擔任永利堿廠工程師。當時制堿技術為蘇爾維集團所壟斷,制堿之路困難重重。侯德榜潛心研究,嘔心瀝血,終于使永利堿廠制堿成功。1933年,他將自己苦戰10年得到的制堿經驗寫成《純堿制造》(英文版)一書,將蘇爾維制堿法公之于眾,打破了蘇爾維集團對制堿技術的壟斷。
1934年,侯德榜主持永利硫酸?廠建廠工作,他親臨現場指揮工程。1937年,永利硫酸?廠建成投產,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永利堿廠被迫遷往四川。當時內地鹽價昂貴,用傳統的蘇爾維法制堿成本太高,無法維持工廠的生產。為降低生產成本,永利公司準備向德國購買新的制堿工藝──察安法的專利。但德國與日本暗中勾結,除了高價勒索外,還向永利公司提出了種種無理、苛刻的條件。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永利公司負責人范旭東毅然決定不再與德國人談判。侯德榜與永利的工程技術人員一道,認真剖析了氨堿法流程,經過3 000多次的試驗,終于創造了新的制堿工藝。1941年,這種新工藝被命名為“侯氏制堿法”。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揭開了蘇爾維制堿法的秘密。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第三,為發展小化肥工業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深入實際,艱苦奮斗,數十年如一日,從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們鉆鍋爐,跑下水道,哪里有問題,他就出現在哪里。一次,為解決大連堿廠干燥鍋出現的問題,年過花甲的侯德榜,親自鉆進六七十度高溫的干燥鍋檢查情況,再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他的兒女們總結父親的特點時說:“他對工作簡直著了迷!”“他年輕時整天在工廠,到了晚年,又只認得他的辦公桌?!?
侯德榜常用“勤能補拙”這句話來勉勵青年人。他認為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半y道黃頭發、綠眼珠的人能搞出來,我們黑頭發、黑眼珠的人就辦不到嗎?”他以侯氏制堿法技術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在近代中國面臨西方列強的宰割的時候,以侯德榜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向西方學習,為振興中華而頑強拼搏。他們在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忘報效國家,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愛國心,在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自強不息,刻苦鉆研,大膽創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