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一個國家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的生產水平和工業現代化的程度。因此,必須了解這一部門的區位選擇和評價。
工業區位選擇和評價,應用綜合思維去分析,既要考慮自然因素,又要考慮人文因素。但更多考慮人文因素,而人文因素應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方面分析。
一、 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因素的影響
1.靜態因素
從經濟效益的角度進行區位選擇時,總是盡量將工業區位選擇在原料與動力充足、勞動力質優價廉、市場消費量大的地區,但這么理想的條件在一個地方是難以俱全的?,F實中,人們總是把工廠建在具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因而出現不同指向型工業。
原料指向型:因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的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需接近原料產地。
市場指向型:因產品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的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應接近市場。
動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動能的煉鋁廠應接近水電站或火電站。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廠應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技術指向型:對技術要求高的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工業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2.動態因素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區位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不斷變化。
(1)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由于工業所用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代替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強,使工業區位越來越擺脫原料的地域限制。如我國鞍鋼主要是利用當地豐富的鐵礦資源,而上海的寶鋼總廠則是利用廣闊的市場條件和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進口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等國的鐵礦石。
(2)能源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由于新技術革命,新興工業部門對能源需求較少,能源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如鋼鐵工業由一開始布局在能源產地發展到布局在鐵礦石產地,再發展到布局在交通便利地區和市場附近。又如,電子工業傾向于科技發達地區。
(3)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加強。如寶鋼以及日本沿海企業、意大利的塔蘭托等。由于市場以及新技術發展的驅動,工業生產逐漸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產方式發展,即工廠要根據不同顧客在訂單中要求的標準和數量來生產產品,而不是按一種標準生產大批量的產品賣給所有的顧客。為了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企業的跨地區、國家投資辦廠是典型的例證。如我國的海爾集團在海外的投資建廠。
(4)交通運輸條件。工業原料的運入、產品的運出,都需要交通運輸,因此,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三灣一海(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地帶;我國沿海沿江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成為重要的工業中心。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廠商選擇工廠區位時,交通運輸則不再成為考慮的主要因素。
(5)信息通訊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6)勞動力成本、數量以及勞動力素質往往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開放20多年,外資企業首先落戶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東部沿海地區有豐富廉價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又如,勞動力因素的變化,導致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不斷改變著其工業區位。如紡織、普通服裝制造等企業在二戰后,先是在日本發展起來,后來轉向新加坡、韓國以及我國臺灣、港澳地區,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轉向中國沿海開放地區、泰國、印度尼西亞。而我國,沿海地區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紡織工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其轉移有一個共同規律,都是轉向勞動力數量較多、工資較少的地區。當該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工資水平提高,生產成本變高,利潤減少時再次進行轉移。而原來勞動密集型企業所在地區則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側重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或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工業區位轉移到達地的產品多向工業區位轉移出發地銷售。
二、 社會環境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我國20世紀50年代在內地建立了一批大型工業基地,主要由于國防的需要;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20世紀末大力推動內地工業的發展,主要是為了縮小內地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為解決就業問題,政府甚至會采取補助的形式,將工廠設在并不盈利的區位。對于廠商而言,個人的偏好可能對工廠的區位選擇產生很大的影響。如許多人樂意到自己的家鄉投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吸引的外資中,海外華人、華僑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常??梢钥吹?,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這稱為工業慣性。造成工業慣性的原因很多,如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工廠產出產品的同時,也產出廢氣、廢水、廢渣。這些廢棄物排入環境,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環境因素日益成為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工業區位選擇時一定要注意合理布局。如對空氣污染嚴重的水泥廠、釀造廠、化工廠,應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或與常年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對水源污染嚴重的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污水排放口應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工廠應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由于發達國家嚴格的法律法規限制和高昂的治理費用,他們利用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需要和發展中國家寬松的環境政策,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我國西部大開發中,東部沿海地區也有個別地區、企業將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向西部地區。
工業區位的選擇和工業區位因素的評價,應根據不同國家、生產力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制宜,從實際出發將經濟、社會、環境因素的需要和自然條件統一起來研究,進行多層面、多角度分析,運用發展的觀點,以選擇切實可行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