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工業民主是政治民主要求和社會民主運動的折射,是將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民主要求具體到企業經營--活動或工業組織之中,主張公民對日常生活的重要領域――工作場所――的參與。但自其產生以來一直倍受爭議,在西方緩慢地成長。有些學者認為其可以提高公民政治效能感,促進政治參與;維系和發展公民社會;彌補科層制的弊端以及促進企業效率,減少企業沖突,有些學者則針對這四點提出了質疑。因此,有必要在對這兩方面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工業民主的內涵和作用作進一步的研究,這對提升中國特別是基層的民主化水平,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工業民主;作用;內涵
中圖分類號:D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7168\\(2007\\)04―0030―05
工業民主是19世紀末韋伯夫婦發明的一個詞,它本質上是指工廠里的民主。當然,在韋伯夫婦的設計中,從工廠民主到一種職業性“功能性”代表制的完整制度,也就是說,從工業基層民主到與其相配合的政治宏觀民主,無所不包。但隨著后來的發展,工業民主越來越被限制在工廠和企業內部,具體指工人參與企業組織、管理等事務,工人自治甚至成為工業民主的代名詞。當代工業民主可以說是政治民主要求和社會民主運動的折射,是將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民主要求具體到企業經營活動或工業組織之中,主要指這樣一種狀態和期待:尊重雇員,特別是努力滿足他們獲得應得待遇的要求,改變雇員的傳統形象和定位,讓他們在工作場所中做雇主的合作者而不僅僅是實現雇主利潤的工具。為此,要保證雇員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并且保證他們的自身利益以及他們的工作機會等不受到無端侵害??傊?,工業民主作為工人自己管理經濟,實行自治的一種方式在西方發達國家雖然發展一直較為緩慢,但隨著社會民主、政治自由和制度公正等的演進,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得以不斷成熟起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伴隨著對其積極作用及消極作用的論爭。
一、對工業民主作用的肯定
\\(一\\)工業民主提升公民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參與水平
政治效能感是指一個人認為他自己的參與行為影響政治體系和政府決策的能力。一般來說,政治效能感強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會更多地參與政治。對于個人來說,政治效能感是影響其政治參與的最主要的因素。具有政治效能感的人比那些缺乏這種感覺的人更有可能參與政治生活。這種政治效能感的基礎是一種普遍的、個人對其自身活動效果的感覺,這涉及個人在處理各種事務方面的自信?!澳切┰谟用刻斓娜蝿蘸吞魬鹬懈械礁行Ч娜藗?,更有可能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卑柮傻潞途S巴曾經指出,“在許多方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政治態度”。他們也指出,對于政治效能感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是“在一個人的工作場所中參與決策活動的機會。工作場所的權威結構可能是普通人發現在他的日常交往中最重要的――以及是最明顯的――權威結構”。
當代著名參與民主理論支持者佩特曼也持同樣的觀點。她認為工作場所的參與會激發政治效能感,從而增強地方和國家層級的政治參與。根據佩特曼的觀點,公民參與活動最恰當的領域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如社區或工作場所,因為這是人們最為熟悉也最感興趣的領域。只有當個人有機會直接參與和自己生活相關的決策時,他才能真正控制自己日常生活的過程。佩特曼重點研究了工業領域特別是工廠,因為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大量時間花費在工作中,工作場所的活動在集體事務的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種教育,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而且佩特曼認為,像工業這樣的領域本身就應該被看作是政治體系,它提供了除了國家層次上的參與以外最重要的參與領域。如果個人對他們自己的生活和環境施加最大程度的控制,那么,在這些領域的權威結構必須按照他們可以參與決策的方式組織起來。
\\(二\\)工業民主維系和發展公民社會
促進公民身份的認同。公民社會所需要的主體,不是一般的市民,而是擁有共同國家認同、平等權利地位、自我組織與管理能力的公民所構成。當下公民社會的維系和發展,主要取決于社會主體公共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工業領域是公民最為廣泛接觸的領域,通過工作場所的參與,可以加強公民的自我組織和管理能力。同時,工業民主蘊含的一個意思就是平等,促進工作場所公民的參與,可以促進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政治和經濟平等,獲得更多的國家認同和自我公民身份的認同。
加強公民教育。工業民主的一個積極作用在于它具有教育功能,即最廣義上的教育功能,包括心理方面和民主技能、程序的獲得。密爾將工業領域看作是個人通過對集體事務的管理而獲取經歷的另一個領域。密爾認為工業組織中的合作形式將推動這些組織中的參加者的“道德轉變”。他講道,合作性的組織將推動“在追求一種對所有人具有共同益處的過程中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有利于提升勞動者的尊嚴,在勞動階級中形成一種新的保障感和獨立感,將每個人的日常工作變成培養互相之間的社會支持和實踐智慧的一所學校。就像在地方政治活動中參與集體利益的管理教育了個人在工業組織中承擔起參與管理集體利益的社會責任,這一過程培養和發展了個人從事公共活動所必需的品質”。
增強社會資本,促進公民之間的信任。社會資本指的是普通公民的民間參與網絡,以及體現在這種約定中的互惠和信任的規范,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社會資本主要是由公民之間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關的一系列態度和價值觀構成的,其關鍵是使人們傾向于相互合作、信任和理解。工業民主通過人們日常的互動和協商過程,使每個人感覺到自己隸屬于團體,團體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使我們減少自利性,培養更多的公共精神。
\\(三\\)工業民主彌補科層制的弊端
科層制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是理性化的產物。它可以促進組織的合作與控制,提升企業的效率。但科層制具有兩面性:它既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合作,提高效率,同時也具有一些反功能??茖又频姆垂δ苤粊碜杂谝巹t和規范運用的過分剛性,過分剛性導致科層制無力回應外界發生的變化和組織的成長,因而無力滿足完成任務的基本需求。另一個反功能就是保守主義和革新的抵制??茖又七x擇和預先程序也會固化社會階級差別,進而固化社會不平等,這是科層制的第三個反功能??朔茖又品垂δ艿囊粋€重要方法即是工業民主。密爾認為,如果工作場所中的參與成為可能,那么工業活動中的權威關系將從通常的上級與下級\\(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變成一種整個員工與選舉產生的管理者\\(領導\\)之間的平等或合作關系,就像在地方層次上選舉代表那樣。也就是講,工業領域的政治關系,\\(在廣義上使用“政治”一詞\\),將不得不民主化,而且,將可能進一步發展??贫靼l揚了密爾的觀點,認為一個民主的工作場所可以改變社會。 科恩認為民主的組織不僅是提高每個工人參與政治過程的態度、技能、知識和動機的關鍵因素,而且可以使現存的政治體系從寡頭走向民主。只要使組織從寡頭走向民主,就可以使人從貧窮的、不自由的、順從的及政治效能感低下的人轉為具有較高自治、自由和自決的人。通過生產社會化,促進更多的經濟平等,增強工人工作場所的民主參與,社會的道德轉變就會發生,增強公共精神。
\\(四\\)工業民主提高企業效率和減少企業沖突
在一般企業中,現行的制度安排將企業的經濟控制權集中在擁有資本所有權的資本家手中,而工人們則不得不將他們的自主權利交出以期換取勞動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工資\\),并被迫成為自己勞動生活的邊緣人和被控制者。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資本主義企業的觀察家們所強調的關鍵問題之一,乃是許多工人所感覺到的不滿或疏離情緒。工人在影響其勞動生活的重大決策中沒有發言權:如生產工序的采用、生產速度、噪音水平、人員安排、工作場所中的布局、增加或減少勞動強度的決定,甚或是關閉工廠的決定”,還有更重要的對生產什么、如何進行收入分配等都無權決定。為此,工人常以有礙于工廠運行的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如曠工、開小差、破壞生產及設施、勞工大量流動,以及在有工會組織的條件下勞資的對立與對抗等。
為化解這一沖突,提高企業效率,工業民主理論家提出“工作場所的民主”這一解決途徑。達爾認為公司管理機構制定的決定和政府制定的決策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極為相似。于是,公司應該像國家那樣被看作一個政治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存在治理者與被治理者間的權力關系。公司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應滿足政治民主過程的標準才能被視為正當的,即為了保護一些基本的權利或利益,工人有資格、有權利――至少應對公司進行一些民主的控制,像國家公民一樣,他們是“企業公民”,有資格對公司實行民主管理。通過增加工作場所工人的權利和給予他們參與決策的機會,工人的自我管理既能增強工人的責任感、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企業運行的效率,又能有助于以企業的工業民主為基礎推進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的真正民主化?!叭绻诠镜母鞣N決策中給予每個員工以平等的表決權,這將有助于在工作場所產生一種互相支持和合作的新態度,再者,由于工人與公司的利潤有直接的利害關系,物質刺激能夠強化工作態度的根本轉變。因此,疏離情緒的減少和民主參與的增加,也許能使該組織在生產效率方面獲得實質性的提高”。
二、對工業民主作用的質疑
工業民主理論盡管受到了當代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組織研究等領域的重視,但這一理論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評。許多學者質疑工業民主的可行性、工業民主在當代復雜社會中的效率等,對工業民主的批評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工業民主與政治參與相關性低
首先,工作場所的參與與政治參與是否直接相關。工作場所的參與,如工作擴大化、豐富化,員工自主管理、集體安排等,是會帶來工作滿意感,但工作滿意感并不等于政治效能,不一定會促進政治參與。對工作場所參與和政治效能之間的直接相關性在實踐中仍有待證明。
其次,盡管有證據表明工作場所的參與對于更為廣泛的政治參與是重要的,然而,它對工人來說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今天越來越明顯的是,閑暇已經成為工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工人希望和能夠得到心理滿足的最重要方式。支持閑暇在當今普通工人生活中具有核心地位觀點的學者,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許多工人,尤其是體力工人,將工作看作是只具有工具價值的東西,將希望寄托在閑暇方面。如將這一觀點進一步延伸,那么就政治效能感的發展而言,閑暇或許可以替代工作的地位。因此,員工有多大的熱情放在工作參與上仍有待考證。
再則,有學者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企業是國有還是私有,一些人可能更加偏愛為官僚式的企業工作,而不是為民選的管理者經營的企業工作。人們可能會害怕企業里的多數決策原則會產生更糟糕的后果。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是多元的,由于車間民主的成本可能會更高,可能會導致產量與工資的下降,只是工作的滿意度在上升,而有的人關心更多的收入,因此寧愿犧牲工作滿意度,遠離參與。因此,在企業中推行民主,可能會損害一些員工自由選擇的政治權利。此外,企業內的民主并不一定帶來更高參與程度,南斯拉夫即是如此。企業中的民主也會存在一種政治冷漠,有的人會冷落它。
\\(二\\)工業民主對公民社會的促進作用無實踐支持
雖然當代公民社會的維系和發展需要促進和維系公民身份的認同、加強公民教育以及培育社會資本,但這些和工業民主是否直接相關仍是缺乏經驗證明的。大多數人在工作場所的積極參與只是出于維護自己的私人利益,不考慮或從未考慮任何集體利益、公共利益,而是過分地考慮個人的舒適、自私和懦弱的一面,這對公共精神的培養無任何益處。通過工業組織中的合作形式是否會推動組織中的參加者的“道德轉變”也是令人質疑的。如愛德華?S?格林博利\\(Edward S.Green―bery\\)對工業民主是否能培養主動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增長公民參與技能,促進公民之間合作這點產生了質疑。他通過對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些生產者合作性質的制木工廠進行了一些實地調查、收集數據以對這一點進行考證。然而,實驗結果與人們認為工作場所的民主能產生更多的公共精神的期望產生了差距\\(起碼在這個實驗里沒得到證實\\)。因此,工業民主能否促進公共精神,增加社會資本從而促進公民社會的維系和發展,這一點在實踐上仍是有待檢驗的。
\\(三\\)工業民主不可能改變工業領域的權威結構
工業領域的權威結構是否可以民主化?如果工業領域的權威結構民主化,是否意味著要改變所有權關系?這些都是工業民主所面臨的疑問。一些學者認為,工業民主理論對社會中的不平等和權威結構十分不滿,試圖通過分權來減少不平等和推動權威結構的民主化。但是,現實生活中特定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藗?溫德林指出,即使沒有政治原因所造成的不平等,仍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性不平等。除了自然因素以外,這種制度性不平等來自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官僚結構的不平等,即在任何大規模的社會組織中,權威和責任的等級結構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確保組織規則得以遵守的條件;二是信息的不平等,即任何社會組織中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信息獲得是有差異的,這必然將導致權力方面的不平等;三是由于組織成員不同的組織經歷而導致的“臨時性不平等”,即在任何一個組織中,一些成員資歷較深,而有些是短期的或臨時性成員,組織成員對組織的感情、有關組織的信息以及與組織的利益關系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這些差異同樣構成了制度性差異。制度性不平等使人們在任何組織中的平等參與能力必然存在 差異,同時也影響到人們與其組織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而且,工業民主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工廠內部的參與活動推動了工業領域中權威結構的民主化,進而廢除了“管理者”和“工人”之間的差異。但是,在西方社會中,通過參與活動改變工業領域權威結構的可能性并不大,盡管有一些例子,卻不具有普遍性。佩特曼對前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管理制度十分贊賞,認為南斯拉夫的社會政治和工業組織形式從整體上看,非常類似于一種參與性社會。然而,由于前南斯拉夫政權的瓦解,建立在工業民主基礎上的參與性社會似乎又離現實遙遠了。
\\(四\\)實行工業民主會降低企業效率
在涉及工業領域權威結構民主化的任何討論中,經濟效率的問題注定十分突出,尤其是一種工業民主體系中經濟平等如何與經濟效率相一致?通常人們認為經濟領域與民主是沒有關聯的,然而,一旦工業領域被看作是一種政治體系,那么顯然,對經濟平等進行實質的測量是必要的。但是在政治領域追求民主、平等是所有人都認可并持之以恒加以追求的,在工業領域是否應實行民主、平等一直存有爭議。西方社會一般分為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大領域。這三個領域相互獨立,分別圍繞自身的軸心原則而運轉。政治領域的軸心原則是“平等”的觀念,這包括種族與性別的平等,教育、福利與機會均等等民眾的各種平等要求。在文化領域,起支配作用的是所謂“自我表達和自我滿足”的原則,追求的是“個性化”“獨創性”以及“反制度化”的精神。經濟領域歷經科技和管理革命的改造,已經發育成為一個以嚴密的等級制和精細的分工制為特征的自律體系;其中的全部活動都嚴格地遵照“效益原則”而運轉,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在這個日趨非人化的體系中,人的個性變得日益單薄。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動因是逐利,即無限的利潤增長,它張揚的只是經濟自由和財產私有,這些要求與政治民主和包含了道義訴求的社會公正的價值觀是存在明顯的沖突的,甚至存在相當程度的緊張對抗。自由主義者進一步為工業活動提供“保護傘”,因為他們相信工業活動體現了有產者、投資者的權益。因此,如果在經濟領域也像政治領域那樣追求民主、平等,其結果是損害經濟企業的逐利行為,減少利潤的增長。
三、從工業民主的內涵看工業民主的作用
通過以上對工業民主作用的綜合和梳理,我們可以看出,對工業民主的作用的爭議還是比較大的。而爭議的重要原因是對工業民主的內涵的不同理解。本文試圖通過對工業民主內涵的探討,希望對比較客觀地評價工業民主的作用有所裨益。
我們認為,工業民主實際上是這樣一種民主:
第一,工業民主與政治民主不同,是一種基層民主、微觀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工業民主與政治民主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意義上的民主是大范圍的宏觀民主,而團體和工廠為中心的民主是小范圍的微觀民主。實行工業民主不是為了反對政治民主、代議制民主,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證代議制民主的運行,使人們加強對自己生活控制,更好地實現個人平等和自由。這種民主可以繁榮于整個社會,從而為政治上層建筑提供社會支柱和基礎結構。工業民主是自下而上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生活在同一個共同體中的人們相互交往、互相溝通的一種形式。它的基礎是一種自由、平等的協商與合作。這與代議制政治民主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等級性強制性的政治權力與權威來運作顯然是不同性質的。
第二,工業民主與政治民主一樣,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取向。批評工業民主的學者認為,政治領域與經濟領域的核心價值不同。政治領域強調自由、平等,強烈要求憲法保護個人權利并極其看重個人情感和個人成長;而經濟領域強調的是效率,要求組織活動的理性化和機械化。民主是包含契約、平等、自由這三種核心價值的,如果工作場所也追求民主,則必然損害效率,阻礙社會進步。他們反駁的失誤之處在于,忽視了工業民主如同政治民主一樣,有一個核心取向,即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取向。通過有效競爭而達到營利目的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原因,但追求利潤的過程和方式都可能包含對社會民主或個人民主要求一定程度的侵害。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必須實行工業民主,以保障公民個人的自由、平等以及公民權。同時,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工業組織中的民主也有一個最基本的限制,即取得具體參與者個人的民主與企業組織效率的統一或協調。所以,工業民主的實行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均衡和共識,既不能以個人民主為第一,也不能為了企業組織的效率完全犧牲個人民主,至于取舍輕重,則取決于公共利益所在及其程度。
從工業民主的上述內涵和特性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作用及其限度:
第一,實行工業民主、工人參與企業管理,有利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勞動者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行使,企業效益的持續增長,國家的穩定以及社會的進步。若僅僅從經濟學立場出發,工業民主未必是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的,但從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將工業民主的要求視為公共問題,并做出應答,實現與公眾的良好溝通,塑造出值得信賴、令人敬重的企業形象,對于維系一個公共性社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對人的一種尊重,體現了對人平等權利的關懷。工業民主可以說是現代西方社會變革和民主化的一個折射。隨著法治精神的普及,法律所倡導的平等、權利、自由等觀念深入人心,保障工業人士,特別是勞工的利益成為了最主要的社會現象。而且,大眾傳媒的發展也將民主的觀念擴展到工業組織內部。電視、電臺的談話節目,報紙的深度報道,網絡的即時評論等都將公眾的呼聲快速地反映出來,并構成公眾壓力,迫使工業組織變得更加開放和民主。人們不再能夠容忍社會民主而企業不民主、政治自由而員工不自由、制度公正而產業不公正的局面。
第二,實行工業民主有利于有效解決西方國家日益凸顯的勞資沖突,保證社會的和諧。工業民主是20世紀初開始提起,20世紀60年代以來走向成熟期。事實上,其最初的發展也不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而是企業為了自身發展,解決日益激烈的勞工沖突而自主發展起來的。當今,工業民主在各國企業中已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實施,如:第一,勞資共同決策,即工人選擇代表參加廠方的決策機構,如德國與奧地利有廠方與工會混合組成的決策部門,南斯拉夫有代表工人之評議參加管理決策,其他國亦有由廠方與工會組成的聯合咨商組織。第二,員工的自主管理,即保證在工廠里人人暢所欲言,提出工作中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發揮創造性,積極向存在的問題挑戰,并開展小組活動,使每個人都成為工廠的開拓者。此外還有進行員工職業生涯設計、工作擴大化、工作豐富化、以股票所有權為基礎的民主、工人通過工會進行集體談判,等等。
當然,工業民主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運動,仍然是一種尚需論證和完善的理論,對其空想性和改良性,我們應有充分認識,但它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念,如工人參與企業管理、對資本進行社會控制等,對于我國企業的民主化建設具有一定借鑒和啟示意義的。而且工業民主作為基層民主的一種重要的實現方式,對于建設中國的政治民主也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我國正處于大力建設和諧社會階段,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各階級、階層、利益集團相互協調、競爭、合作的關系,發展工作場所的民主,倡導工人參與管理是建設這種合作關系的基礎之一。
責任編輯王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