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對工業能源的依賴程度,可以說工業能源問題將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我國的發展,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文梳理了國內學者對我國工業能源問題的研究成果,發現我國工業能源的需求與其利用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等因素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并以此為基礎,從短期以及長期兩個層面思考了我國工業能源的未來發展問題。
【關鍵詞】 工業能源 評述 能源需求 能源利用率
全球經濟增長表現出了對能源較強的依賴性,能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尤為顯著,工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發展建立在對能源的大規模消耗之上,可以說,工業能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發展?,F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國工業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分別從時間、區域、行業等角度考察了我國的工業能源問題。但其考察工業能源問題的綜合性不夠。鑒于此,本文梳理了關于工業能源消耗與利用的文獻,在分別深入研究工業能源消耗與利用問題的基礎上,綜合探討了我國工業能源的短期和長期發展戰略,并對我國工業能源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一、關于工業能源需求的研究
了解不同行業以及區域對工業能源的需求差異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國的工業能源問題,現有的研究也分別從行業、人口區域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在行業層面,王少平、楊繼生(2006)以我國工業12個主要行業為橫截單元、以各行業1985—2002年的時序數據組成綜列數據,建立了我國工業能源消費的綜列協整模型,得出了我國石油加工業及煉焦業、機械、電氣、電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行業都具有能源高消費特點以及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等行業的發展都對能源具有強依賴特點的結論。蔣毅一、王皓良(2009)采用面板數據對我國36個主要工業行業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實證分析,其結果表明,大多數行業對能源具有高消費和強依賴的特點。從靜態依賴性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及煉焦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行業都具有能源高消費的特點。從動態發展的角度而言,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以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發展都對能源具有強依賴的特點。屈小娥、袁曉玲(2008)以1995—2006年我國工業部門10個高耗能行業的截面數據為依托,構建了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面板協整模型,認為各行業能源消費存在顯著的差異,并把我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費劃分為:一是對能源消費依賴性大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煉焦等;二是能源消費處于中等水平的行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非金屬礦物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等行業。
在人口區域層面,洪麗璇,梁進社、蔡建明、莊立(2011)對99個地級以上城市在2001—2006年間工業能源消費變化量進行分解,認為經濟規模擴大是導致城市工業能源消費增長的主導因素,并將區域的人口數量納入研究范疇,通過分解99個樣本城市2001—2006年工業能源消費變化量發現,20—50萬人口規模的中等城市具有最顯著的結構效應,超過這一人口規模范圍的城市,結構效應的節能作用隨著偏離20—50萬人口規模程度的增加而減弱,但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的結構效應節能作用要好于2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
當然,影響我國工業能源需求的因素還有許多,劉暢、孔憲麗、高鐵梅(2008)不僅研究了技術進步及能源價格對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的影響,還考慮了高耗能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產權結構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實證結果表明,能源相對價格的提高對工業行業的節能降耗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劉暢、孔憲麗、高鐵梅(2009)隨后通過建立我國能源消耗強度的結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SVECM)對1978—2007年間我國能源消耗強度變動的長期影響因素和短期動態調整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其結果再次證明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價格及科技投入對我國能源消耗強度的變動有著顯著的長期影響,并且能源價格存在明顯的“逆向”非對稱效應。于珍、李保明、施祖麟(2010)也將產業機構變化納入考察,研究了其變化對能源需求的影響,伴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通過分析1995—2007年工業能源消耗結構和結構的演變,發現多數產業能源消耗結構并沒有變化,少數產業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個別產業對能源消耗轉變的情況。
二、關于工業能源利用率的研究
與工業能源的需求相類似,不同行業部門、不同區域間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存在著顯著差異,現有的研究大都在研究我國工業能源利用效率現狀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國工業的節能潛力,為其轉型提供理論以及實證依托。
余曉泓、張超(2012)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通過引入方向性距離函數和數據包絡分析,測算了中國工業部門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減排潛力。實證結果表明,以既定最優生產前沿為參考,中國工業部門的總體能源效率偏低,減排潛力較大;各行業能源效率與減排潛力存在較大差異;不同行業能源效率與減排潛力呈現差異性動態變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實施差異性碳稅政策、靈活利用碳市場機制、強化節能技術研發和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強企業環境執法監管等舉措來推動中國工業部門提高能源效率。
唐玲、楊正林(2009)首先對能源經濟效率的幾種常用衡量方法進行了歸納,然后利用DEA 方法測算了1998—2007 年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 模型探索工業經濟轉型對能源效率提升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中國工業能源效率的總體水平較低,具有較大的節能潛力和提升空間;工業能源效率變化具有明顯的工業經濟轉型特征,開放程度高、競爭性強的行業能源效率較高,而開放程度低、壟斷程度高的行業能源效率水平低;工業能源效率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屈小娥(2011)以中國省際工業為研究對象,運用DEA 效率評價方法,實證測算并分析了全國30 個省份的工業全要素能源效率、可節能量和節能潛力,研究了影響工業能源效率的因素。結論認為,我國各省份工業能源效率差異較大,工業能源效率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省份工業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工業節能潛力和節能規模較大,其工業能源效率提高對于全國能源效率及節能力度有較強的拉動力。 王海寧、陳媛媛(2010)從外部性的角度探討了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產業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說,并借助中國2001—2007年25個工業行業的數據,采用DEA 的方法測度了全要素(各類)能源效率以及產業集聚程度指標。結果發現能源密集型行業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業全要素能源效率較高;資源依賴性行業及出口密集型等行業集聚程度較高;煙草行業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隨后文章采用實證的方法驗證了產業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單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說。
三、綜合性研究
事實上,關于工業能源需求以及利用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源利用率往往被視作影響工業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另外,行業或經濟增長等因素也通常被視作影響能源需求的另一主要因素。
王少平、楊繼生(2006)的研究結果證明我國工業各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費與行業增長和能源效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且長期均衡具有顯著的短期調整效應,屈小娥、袁曉玲(2008)基于10個高耗能行業的實證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蔣毅一、王皓良(2009)則研究了我國工業各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費特征,以如何降低高耗能行業能耗水平從而減小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為出發點,認為要降低工業能源消耗可以采取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兩種方法。周建(2007)利用1978—2005 年的樣本數據,通過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能源需求、經濟增長、效率改進等之間的動態相關性,在此基礎上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模型等對能源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結論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能源需求、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效率改進等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能源需求的短期波動除了受到相關因素的直接影響外,制度變遷等不可觀測變量對能源消費的模式及其變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對我國能源需求影響的眾多變量中,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尤其是重工業比例在國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提高對能源需求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四、結論與思考
縱觀我國工業能源的現有研究成果不難發現,我國工業能源的需求存在行業以及區域上的差異,能源利用率、產業結構變化、行業發展、經濟增長等因素往往也對其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大多的研究也證明了工業能源需求與能源利用率和行業發展之間存在著短期的關聯以及長期的均衡,本文關于我國工業能源發展戰略的思考也將分別從短期以及長期兩個層面展開。
短期內,煤炭消費比重和工業部門內部重工業產值比重的下降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提高科技費用支出比重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對于效率不高而短期調整效應又不強的行業,應建立一定的能源監督監管機制,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使行業增長與能源消費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而短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需要政府針對各省區的能源效率特征、影響因素的不同及短期調整速度的差異,制定有層次、分對象的調控制度,充分發揮鄰近區域能源利用率的輻射和示范功能。
長期內,將各行業的發展趨勢、能源開發與供給、產業結構調整等影響能源需求的因素納入戰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诖?,需將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勵政策改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約束政策,使節約利用資源、能源的企業從中受益并快速發展。應對能源靜態依賴性較強和收入彈性較高的行業進行適度調整與技術改造,特別應重點支持和鼓勵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創新與更新改造投資。另外,由于制度變遷因素錯綜復雜,其中許多是無法準確量化的潛在的重要解釋變量,因此,若要減輕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的過度依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根本的辦法是繼續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體系。
總而言之,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能源問題不可忽視。由于技術進步相對于能源效率提高有相當長的時滯,因此,制定相應的長期發展戰略和短期節能措施,把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節能管理、政策指導結合起來,使行業增長與能源利用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少平、楊繼生:中國工業能源調整的長期戰略與短期措施
——基于12個主要工業行業能源需求的綜列協整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4).
[2] 蔣毅一、王皓良:我國主要工業行業能耗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3).
[3] 周建:經濟轉型期中國能源需求的長期均衡及短期波動:1978
—2005[J].南開經濟研究,2007(3).
[4] 屈小娥、袁曉玲:中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面板協整分析——基于10個高耗能行業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6).
[5] 郭金童、趙光明:我國工業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動態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8).
[6] 劉暢、孔憲麗、高鐵梅: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8(9).
[7] 洪麗璇、梁進社、蔡建明、莊立: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工業能源消費的增長——基于2001—2006年的數據分解[J].地理研究,2011(1).
[8] 于珍、李保明、施祖麟:中國工業能源消耗結構演變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1).
[9] 劉暢、孔憲麗、高鐵梅:中國能源消耗強度變動機制與價格非對稱效應研究——基于結構VEC模型的計量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9(3).
[10] 王美紅、孫根年、康國棟:中國工業發展的能源消耗、SO2排放及行業類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20).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