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我最初接觸工業設計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7月22日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而隨后認識工業設計所涵蓋的業態,當屬百度百科。
但是深入了解工業設計,則是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朱燾在工信部“促進工業設計發展工作座談會”上,那篇叫做《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全力推動我國工業設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發言――此篇發言深入淺出,令起初對工業設計知之甚少的我茅塞頓開!不夸張地說,老會長的發言,是對我當初改版《工業設計》思路起至關重要作用的一環。
在那之后的辦刊過程中,老會長活躍的身影,對促進工業設計活動的新聞……時不時會出現在《工業設計》的版面中――這位活躍在工業戰線的“60后”,年近古稀令人尊敬的白發老者,為了記者的采訪做了充分認真準備工作春節都沒有好好休息、溫和而又慈善的前輩,著實讓我這位后輩感慨而又感動!
成長與錘煉,歷經兩次“革命”三次“漩渦”
朱燾1943年10月出生在安徽省來安縣,父親是位獸醫。這位上學時的尖子生,1962年以平均89.5分的好成績考取了北大化學系。朱燾說,那時,北大還是個很“自由”的學校,“北大的校門自由出入,沒有保安,只有指路的人。上課是沒有固定教室的,一上午能跑三四個地方,吃飯是在大飯廳自己端著碗站著吃;自習也沒有固定教室,自己找地方自習,我是從來不去閱覽室的?!贝蟾乓簿褪窃谶@種轉戰上課中,朱燾和他的同班同學也就是后來的夫人相戀了。
朱燾說:“兩年前,中學的校長過世了,我寫了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因為我考上北大和中學母校的關系很大,老師希望我學理工科,我想學的是文科,但后來還是轉到了理工科?!彼灾鞝c很感謝自己的中學老師?;貞浧疬@段往事,老會長居然露出了孩子般的甜笑。
朱燾說,他經歷了兩次“革命”、三次“漩渦”。
兩次革命分別是:叫革命卻不是革命的文化大革命;不叫革命是革命的改革開放。
處在和平時代的三次漩渦:第一個發生在北大,當時的北大學制6年,4年念書2年文革,北大是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誕生地,是很多人爭奪的地方;第二個漩渦是1968年畢業后分配到沈陽航空發動機工\u2006廠\u2005,該工廠是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項目之一,從文革十年來說,高潮過去了,但是還在漩渦當中;第三個旋渦是改革開放,1979年12月,朱燾調到航空部,先后在國家計委、經委、經貿委三個辦公廳擔當主任一職,當過企業局局長;他學的是化學,喜歡的是文學,干的卻是經濟工作,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中,這些經歷、經驗和錘煉,無疑對其成長有益。
增加企業會員,促進產學研結合,領協會出困境
1999年12月,朱燾開始兼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慢慢地了解并喜歡上了工業設計。朱燾說:“最主要的是責任感,走過這么多單位,對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都有一定的了解,我覺得工業設計很重要,主要是從理性上來考慮的?!?
“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懂一行?!边@是很多老干部在工作不斷調整后,做事也極具通透性的結果。據老會長介紹,他在中國輕工總會擔任副會長期間,曾管過56個協會、學會,工業設計協會是搞的最差的。第一次到協會是春節前開座談會,座談會是在一所中學租的廢舊教室開的,課桌拼起來上面鋪塊舊床單就是“會議桌”。雖然辦公環境簡陋,但是開座談會大家都很踴躍。朱燾介紹,那時候工業設計的發展處于低潮,他到協會聽了各方意見后,思考并著手實施兩個轉變:一是服務方向的轉變,要面向經濟建設、面向企業轉變,不能只搞學術性的討論。企業是國家經濟細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產力最鮮明生動表現的地方,最后一切的成果,包括教育、科研等各類服務,都要在企業體現出來――這種認識與朱燾在企業的工作、抓企業改革有關,他說他對企業的總經理是最佩服的,還曾仿照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寫了一篇《誰是最可敬的人》,歌頌的就是企業家;二是進行相應的組織結構調整,吸納企業參與協會,搞產學研結合,改變90%會員是專家學者的狀況。與此同時也相應遇到了兩方面的不大的阻力,有些會員不希望企業參與到其中,因為那時候企業也沒有什么特色,這是下面的阻力;上面的阻力是,協會是在科協指導下帶有學會性質的服務機構,也希望常務理事有80%是專家學者,“我就給他們宣傳這是叫協會,我們要搞產學研結合?!敝鞝c解釋,因為曾參與企業改革,所以他的思想比較解放。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作為我國工業設計領域惟一的國家級設計組織,是工業設計理念的倡導者、傳播者、推動者。事實證明,改變的結果是好的、成功的。而老會長朱燾在倡導、傳播、推動工業設計理念中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國已經有20多個地方工業設計協會,一批以行業協會為主體的工業設計促進機構也已經在全國紛紛建立并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協會與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經常聯系,密切合作,通過舉辦各種論壇、研討會、展覽、大獎賽、培訓、組織出國訪問等工業設計交流活動,在政府與企業、國內與國際之間搭起了一座發展我國工業設計的橋梁。
開展廣泛合作,擴大協會影響,打造協會品牌
那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
積極整合資源,與地方政府及其它設計組織和行業協會、企業等開展廣泛合作 從1999年~2009年10年間,協會聯合主辦、支持和參與舉辦了100多項工業設計論壇、專業設計大賽、優秀設計評選和設計博覽會等活動,推動了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提高了協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2004年、2006年與無錫市政府、2008年與寧波市政府、2010年與廣州市政府策劃舉辦的四屆“中國工業設計周暨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數百家企業、設計機構和數千名企業家、設計專業人員、設計院校師生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得到國內外設計界和企業的關注與認可。
2005年至2009年,與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聯合發起并主辦了“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的評選活動,連續開展5年,得到許多青年設計工作者的積極響應,也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團中央的大力支持。
2006年開始,協會牽頭,與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雜志社共同發起,創立了“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每年舉辦一次的“紅星獎”在國內外影響逐步擴大,近幾年已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創新設計獎,也是中國惟一與“IF”“紅點”等國際大獎比肩的大獎。
探索設計教育改革,努力培養優秀設計人才 協會每年與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分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等共同舉辦工業設計教學研討會和設計教育成果展;交流設計教育的經驗,推薦精品課程,探討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推動設計教育改革,建立達到國際水準的設計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體系等,并提出相關建議,為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搭建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設計與國際接軌 與境外設計組織、機構和專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除在國內舉辦的各種活動中邀請他們前來參加以外,先后組團對德國、法國、韓國、英國等國家進行考察訪問;組織國內優秀設計師帶其設計的產品參加“韓國國際設計展”,并派員參加了“亞洲設計網絡會議”和“香港設計營商周”等活動;與韓國設計產業振興會(KIDP)簽訂了合作協議;并多次接待了來自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設計組織機構代表來訪,為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我國工業設計與國際接軌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