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古稱靈州,地處寧夏中部經濟核心區,西臨黃河,距首府銀川市48公里。東靠鹽池縣,南接同心縣、吳忠市,西擯黃河與永寧縣相望,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全市總面積4639平方公里,轄6鎮2鄉1個街道辦事處,16個居委會,76個行政村,4個市屬農林牧場,8個中央直屬和區屬廠(場)礦企事業單位,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人口24萬人,其中回族占48.2%。2006年全市完成地方生產總值44.2億元,增長22.1%;工業總產值91.7億元,增長42.1%;地方財政收入2.43億元,增長78.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91億元,增長6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7.2億元,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921元和3892元,分別增長10.3%和8.2%。
靈武歷史悠久,文化古老
聞名遐邇的水洞溝文化,證明早在三萬多年前,中國古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建縣制,名靈州縣。唐朝安史之亂后,太子李亨為重振華夏,在此登基。西夏建國初為國都,名西平府。清康熙帝駐蹕靈武,留下“歷盡邊山再渡河,水平岸闊浪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筑,唯此分渠利賴多”的吟唱。1949年9月22日靈武縣解放。靈武恐龍化石、水洞溝遺址以及唐肅宗登基、西夏元昊建都孕育了靈武璀璨的歷史文明和濃厚的文化底蘊。
靈武各類資源豐富
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粘土、石灰巖、陶土、石膏等,尤其是煤炭資源已探明儲量273億噸,是國家級儲量較大的億噸級整裝大煤田之一。自治區將依托靈武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在寧東規劃建設全區“一號工程”,全力打造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預計到2020年,投資2500億元左右,規劃建設10個大型電廠、8對大型礦井,目前已建成2個電廠(靈州電廠、馬蓮臺電廠)和1個大型礦井(羊腸灣煤礦)。
特色產業優勢明顯
靈武從事羊絨產業人員約1萬人左右,羊絨加工企業40余家,年收購加工原絨近4000噸,羊絨加工量占世界羊絨產量的30%左右。2006年羊絨產業產值達到22.6億元。隨著靈武羊絨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羊絨企業,靈武已成為集販運、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國際型精品羊絨加工基地。2006年9月,靈武市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精品羊絨產業名城”。靈武長棗有1300多年種植歷史,現存百年以上靈武長棗樹1萬余株,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靈武長棗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