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雖具有非轉基因農產品的優點,但是其商品性卻不高,特別是在連年種植的情況下,由于輪作倒茬較少,極易發生病蟲草害。以往為了使大豆的產量獲得保障,其防治常使用殘效期長、毒性強的化學藥劑,這樣就會增加大豆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大大降低其安全性。
高產量、低質量和低價格的生產方式是阻礙大豆生產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大豆的質量與國際市場的需求相適應且符合國際標準是大豆生產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另外,由于大面積使用化學藥劑導致中毒事件的發生幾率提高,這不僅會形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還會對農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使農田的自然控害能力降低,從而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無公害植保新技術概念
優質大豆的安全生產就是將抗病蟲育種作為基礎,運用各種安全措施生產出無公害的大豆產品。目前,我國的抗病蟲育種技術尚未達到生產無公害食品的要求,很多育種技術都不能克服大豆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必須使用藥劑在其生育期進行防治,在防治的初級階段,經驗防治是主要的核心技術,防治對象為單個病蟲害。在保護農作物的基礎上結合農作物的病蟲鼠害的防治技術,將傳統植保技術發展成為高效能、高科技、低毒性殘留和低污染的新植保技術,稱為無公害植保新技術[1].該技術在使農作物產量獲得提高的同時還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證了農作物的高產優質,因此,應大力推廣無公害植保新技術。
近年來,我國在生產大豆時都會選擇高蛋白和高油的品種,將生產和開發優質無公害大豆作為目的,以大豆的天敵生物,大豆蚜、食心蟲、苗間害蟲、地下害蟲和豆天蛾等五蟲,灰斑病、孢囊線蟲病、大豆根腐病、細菌性斑點病等四病作為整體,建立 IPM 基地,運用植保新技術,研究并推廣使用生物、生物制劑以及低毒、高效的農藥控害技術,優化組合生物、物理、化學和農業等防治措施,從而使優質大豆無公害植保新技術得以形成。
2 優質大豆無公害植保新技術
2.1 高科技生物制劑植保技術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針對大豆生產量降低的情況,農業等相關部門已研究出了高科技的、對大豆的病蟲害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制劑。這些生物制劑不僅能保證大豆獲得豐富的產量,還能減少其毒性,具有高效能的優點。
由于該技術能夠抵抗病蟲,使大豆所受為害降低,且毒性較低,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已成為生產優質大豆的主要無公害植保新技術之一[2].比如,在大豆苗期,極易產生東方金龜子、食心蟲和二條葉甲等害蟲,針對這些問題,農民可采用桃小靈、速克斃等生物制劑實施防治,還可使用代森錳鋅、農用鏈霉素和小葉敵等生物制劑防治大豆的細菌性葉燒病和細菌性斑點病。同時,在對高科技生物制劑進行合理使用的時候還可對農作物的施藥技巧進行改善,如將低容量的噴灑藥劑技術進行大力推廣等。
這些技術對大豆植保技術的發展均具有促進作用。
2.2 農業防治植保新技術
該技術是通過對危害大豆生長的生活環境進行改變,從而使大豆受到危害的幾率降低,這是一種既經濟又直接且無公害效果最好的植保新技術。農業防治植保新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對以往所使用的除草方法進行大力推廣,運用人工除草可避免采用具有毒性的除草劑產生污染,有利于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生態環境的平衡。
二是科學、合理地栽培農作物,為大豆的生長提供人為的、良好的生活環境,從而降低大豆的病蟲害幾率,使其產量獲得提高。如栽培大豆時采用寬窄行方法進行,令其通風條件和日照條件等均得到良好改善,使病蟲鼠害的發生情況減少[3].
三是在栽培大豆時應選擇品種優良的種子。如經北京農林科學院所培育出來的“京豆一號”,不僅可栽植于京郊平原,還能栽植于山區,每畝可生產大豆 150 公斤,該品種的大豆對食心蟲和病毒病均具有高抗作用。又如由江西農科學院所培育出來的“科豐 6 號”和“中黃 2 號”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每畝其大豆產量可達到 250~270 公斤,同時還能抵抗霜病毒和病毒病。所以,選擇品質優良的大豆種子進行種植也是無公害植保新技術之一。
2.3 物理防治植保新技術
除了高科技生物制劑植保技術和農業防治植保新技術外,還可使用物理防治措施對大豆進行保護。如添加防蟲網于大豆植被上方,這樣可使害蟲對大豆苗的接觸產生阻止作用,使大豆蟲害的幾率降低。還可運用具有高新技術的智能型測報燈對受到害蟲為害到一定數量的大豆進行預測,該設備會在適當的時候發出警示使大豆的蟲害事故減少。農民還可根據以往的經驗使用頻振式殺蟲技術對害蟲進行滅殺,該技術不僅能夠減少燈區的農藥使用量,還能對害蟲達到良好的誘殺效果,從而使大豆的產量與質量均獲得提升[4].
3 推廣無公害植保新技術的效益
3.1 生態效益大力推廣無公害植保新技術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也是我國綜合實力的一種體現,因此,無公害植保新技術的推廣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綜合實力的增強。使用無公害植保新技術可使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可對水和土地的污染起到嚴格控制的作用,保障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社會效益對優質大豆無公害植保新技術進行大力推廣不僅能夠使其產量獲得進一步提升,還能保護生態環境。大豆產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我國對國外大豆的進口量減少,使我國對國外產品的依賴性降低,這樣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3.3.經濟效益大力推廣優質大豆無公害植保新技術可為國家減少經濟損失,且無公害植保新技術所培育出來的大豆是一種綠色食品,在保證增收的基礎上,還能使大豆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獲得有效提高[5].
4 結語
大豆是一種十分暢銷的食品,可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飲食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已從溫飽型上升到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所以,無公害食品的需求量正在逐漸增加,目前農業生產中優質高效的無公害大豆與普通大豆相比,其占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與市場優勢。無公害植保新技術的大力推廣不僅能夠使大豆的生產水平獲得提高,還能夠使農民的經濟效益獲得相應的提高,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使用無公害農藥可使水資源和土地及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減輕,這樣可保障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該大力推廣優質大豆的無公害植保新技術,提高大豆的質量與產量。
參考文獻
[1]周松影。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的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15(08):46.
[2]高洪斌。大豆機械化種植探討與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01):109.
[3]陳滿峰。鮮食蠶豆-鮮食大豆。秋豌豆高效種植技術規程[J].浙江農業科學,2015(03):347-349.
[4]續剛太。優質大豆無公害植保新技術推廣前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02):79-80.
[5]王鴻浩。優質大豆無公害植保新技術推廣前景研究[J].北京農業,2014(2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