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菜薹\\( 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var.perperea Hort.\\) 別名紫菜薹、紅油菜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的變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柔軟的花薹口感脆嫩,且營養豐富,維生素C 含量比大白菜、小白菜、塌菜等都高,一直是人們喜食的蔬菜種類。作為3個原產中心之一,紅菜薹一直為湖南省蔬菜的主栽品種。
近年來,隨著紅菜薹栽種面積的不斷擴大,氣候條件的變暖變濕,霜霉病的發生也逐年呈上升趨勢,已成為湖南省紅菜薹生產的主要病害。
為此專家們對湖南省紅菜薹主要種植區霜霉病發生為害規律進行了調查研究,并集合了一套在湖南紅菜薹發病區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F將結果總結如下。
1 典型癥狀
紅菜薹整個生育期都會受到為害,植株的葉片、花梗、花器和種莢受害后呈現不同的癥狀。
苗期發病致子葉或嫩莖變黃后枯死,受害植株真葉發病多始于下部葉背,葉片初現邊緣不明晰的水浸狀褪綠斑點,隨后擴大并受葉脈限制呈現出黃褐色不整形或多角形斑,病部在濕度大或有露水時葉片背面常長出白色稀疏霉層,空氣干燥時,則葉片上形成許多不規則枯斑。病害發生持續較長時間后病斑融合,相互連接成片,葉片變黃干枯。采種株受害時花梗肥腫、彎曲、濕度大時上生白色霉層,花器被害時肥大、畸形,花瓣淡綠色,所結種莢淡黃色,濕度大時也會生白色霉狀物。
2 病原菌
該病病原菌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 e r s.\\)F r. 屬鞭毛菌亞門卵菌綱霜霉目霜霉屬真菌。菌絲無色,遍布于植株細胞間,從菌絲上長出的孢囊??蓮闹仓杲M織表面氣孔伸出,單生或2~4根束生,頂端2~5分枝,每分枝小梗上長一個孢子囊,發病植株在濕度大時產生的白色霉層即該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因該病原菌是專性寄生菌,只能在寄主植物活體上生活。其除侵染紅菜薹外,還能為害包括大白菜(別名結球白菜、黃芽菜)、普通白菜(別名小白菜、青菜)在內的其他白菜類蔬菜。
3 田間發病規律
湖南省紅菜薹主栽區一般都為秋冬季種植。如湘江中下游地區,在8月中下旬開始播種,大田移栽后,9月中下旬田間可見初始病斑的植株,1 0 月中下旬田間普遍發病,所調查的種植區,發病率多達30%以上。隨后,隨著氣溫的降低到10 ℃以下,病害發展緩慢,病情趨于穩定,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無明顯增加。4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該病原菌一般是以病菌的菌絲體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或以卵孢子形式附著在種子表面,成為下茬或翌年初侵染來源。侵染過程主要為:菌絲產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脫落,借氣流傳播,在寄主表面產生芽管,由氣孔或細胞間隙處侵入,經3~5 d潛育又在病部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致使該病周而復始,終年不斷發生。該病害一般由氣流攜帶的成熟孢子囊進行遠距離傳播,隨雨水飛濺、甲蟲爬行及人為活動等進行近距離傳播。
該病原菌產生孢子囊最適溫度為8~12 ℃,孢子囊萌發適溫7~13 ℃,最高25 ℃,最低3 ℃,在水滴中和適溫下,孢子囊經3~4 h即可萌發,侵入的最適溫度為16 ℃,菌絲在植株體內生長發育溫度20~24 ℃,產生卵孢子的適宜溫度為10~15 ℃,相對濕度70%~75%。所以當種植區平均溫度16 ℃左右,多雨或田間高濕(相對濕度高于70%)、日照不足、多霧、重露的天氣條件下病害常發生嚴重,并蔓延迅速。此外,植株種植過密、通風排水不良、連茬、生長勢弱的田塊,發病也較嚴重。
紅菜薹發育階段不同,對該病抵抗力不同。苗期子葉雖能感病,但隨著菜株加速生長,外葉開始衰老,進入易感病階段,所以該病多在紅菜薹生長中后期嚴重發生。
5 防治方法
5.1 精選種子及種子消毒
不用病株留種,或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1% ~0.3%的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5.2 加強田間管理
播種前及時清除上茬殘留的雜物,深翻土壤,以防止病害在田間傳播蔓延;提倡深溝窄廂高畦栽培,條件允許下最好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由于病原菌多從氣孔侵入,游動孢子在水底中游動時遇到氣孔即可侵入組織,因此設施栽培時可在溫室中增加CO2,當CO2濃度升高后,葉片的氣孔部分關閉,對霜霉病病原菌的侵入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5.3 地膜覆蓋
采用地膜覆蓋可降低種植小環境的濕度,尤其是葉片表面不結露,使病原菌孢子不易萌發從而不能造成侵染。
5.4 化學防治
播種前可用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淋施植株根際土壤,或用生石灰消毒土壤;田間出現病株時,要及時清除發病植株,然后噴藥防治,所用藥劑有18%咪鮮松脂銅乳油1 000~1 200倍,或62.5 g/L氟菌霜霉威水劑800~ 1 000倍液,或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乙鋁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及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進行噴霧。在噴灑葉片時注意兼顧植株根際和地面。此外,因該病害在葉片的背面形成霉點,所以在施藥時還要注意噴施葉背面,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采收前7 d停止施藥。
參考文獻
[1] 周曉波,白占兵,丁茁荑,等.利用SSR 分析紅菜薹的遺傳多樣性[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 6\\) :1088-1092.
[2] 呂佩珂,李明遠,吳鉅文,等. 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 鄭建秋.現代蔬菜病蟲鑒別與防治手冊[M]\\(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