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是一門基礎醫學的必修課程, 與醫學有著緊密的聯系。
在教學中生物化學知識點分散龐雜,要記憶的內容太多,學起來比較抽象難懂、枯燥無味。 如果在教學中加入日常生活中合理的營養膳食就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合理的營養膳食可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于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營養學本身也是衛生學校所要求學習的內容,更何況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即蛋白質、脂類、糖類、無機鹽、水、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也是生物化學的重要內容。 因此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滲透合理營養是非常必要的。
1 維生素的教學中滲透營養學知識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須的一類有機小分子物質, 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 在講述由于食物供應嚴重不足,攝入不足,食物單一、儲存不當、烹飪破壞導致維生素缺乏時,應滲透合理飲食習慣:久存蔬菜,會慢慢損失一些維生素 C,若要保存蔬菜,應在避光、通風、干燥處貯存,最好是當天吃當天買;在洗切青菜時,有人往往先切后洗,殊不知青菜中的維生素大都能溶解于水,造成維生素流失;炒好的菜當餐吃,若一次炒的菜較多,下頓再熱著吃,蔬菜中的維生素就會大量流失;燒菜時不應煮得過久,青菜中的維生素 C、B1 都怕熱、怕煮;炒菜要用旺火,這樣炒出來的菜,不僅營養損失少,而且色美味好;燒菜時加少許醋,也有利于維生素的保存。
在煮小米稀飯時不要加堿, 維生素 B1 在堿性溶液中加熱極易被破壞;油炸食品也容易破壞維生素。 這樣講述既讓學生理解了這些知識點,同時又指導他們在生活中合理應用,避免了因為這些不當做法導致維生素流失。
2 三大物質代謝的教學中滲透營養學知識
糖類、脂類、蛋白質三大類物質的代謝是同時進行的,但是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是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 人體所需能量糖類 55%~65%,脂類 20%~30%,蛋白質 10%~15%,如果出現三大物質代謝紊亂就會產生疾病。
2.1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以持續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控制的基本手段,但不能用饑餓療法。這一點通過生物化學知識讓學生分析:一方面三大物質攝入不足,會影響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能量。 那么導致體內脂肪、蛋白質的過量分解,造成消瘦和營養不良,甚至大量動用脂肪供能,產生丙酮、乙酰乙酸、β-羥丁酸出現饑餓性酮癥。 另一方面由于饑餓血糖偏低,刺激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引起血糖反彈過度升高。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三大物質供給的總能量: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避免血糖升高;供給適量糖類,粗雜糧如燕麥、麥片、玉米面等有降血糖的功能,因為這些食物中有較多的無機鹽、維生素,又富含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減低血糖作用,對控制血糖有利;蛋黃和動物內臟如肝、腦、腎等含膽固醇相當高,應盡量少用或不用,控制脂肪的攝入。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述既讓學生理解了三大物質之間的聯系,又解脫了枯燥無味的理論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2 肥胖病
在脂類代謝的教學中, 脂肪的含量成年男性約占體重的 10%~20%,女子稍高。 在這個知識點中引入肥胖?。簩嶋H體重比正常體重超過 25%~34%時,為輕度肥胖;超過 35%~49%時,為中度肥胖;超過49%以上為重度肥胖。 現在有一部分學生體重超標,他們為了減肥早晨不吃飯,結合生物化學知識讓學生分析這一做法,經過一夜的睡眠,身體有十幾小時在消耗能量卻沒有進食,這樣在午飯時有強烈的空腹感和饑餓感,不知不覺吃下過量食物,多余的能量在體內轉變成脂肪,因此不吃早飯的人是容易發胖的。
再講到三大物質代謝聯系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明白三大物質代謝的聯系,提出肥胖的人往往愛吃甜食,原因是糖分解產生的磷酸二羥丙酮加氫還原生成的 α-磷酸甘油是合成脂肪的直接原料, 糖代謝產生的乙酰輔酶 A 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原料。 此外,糖代謝產物也是磷脂、膽固醇等類脂合成的原料。故攝入不含脂肪的高糖飲食,當攝入量超過機體的需要時,也會因脂肪合成增多而出現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
3 水與無機鹽的教學中滲透營養學知識
講到鈣體內的吸收過程時,應注意避免一些干擾鈣吸收的不利因素,創造有利于鈣吸收的條件,以使機體得到充分的鈣。從食物中補鈣以乳類及乳制品為好,因其含鈣量大,吸收率高,如 100 毫升牛奶中鈣含量達 100 毫克。另外,水產品中的蝦皮、海帶含鈣量也較高。干果、豆類及其豆制品、綠葉蔬萊中含鈣也不低,都是鈣的來源。膳食中一些因素會影響鈣的吸收,如: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鹽、草酸容易與鈣結合成難溶性的鹽,降低鈣的吸收。烹調時采用先焯水的方法,破壞草酸的含量。 膳食中的乳糖、 維生素 D 及某些氨基酸則能明顯增加鈣的吸收。
如,在嬰兒膳食中含乳糖的配方飲食鈣的吸收率可達 60%,而不含乳糖的膳食鈣的吸收率僅為 36%。 特別是添加的維生素 D 的,其吸收利用率達到 90%以上,是當前利用率最高的補鈣制品。
講到鐵的吸收時,日常生活避免鐵流失,用鐵鍋炒菜易于鐵的吸收。 忌過量飲茶及咖啡:因為茶葉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類物質可以與鐵形成難以溶解的鹽類,抑制鐵質吸收。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水果中富含維生素 C、檸檬酸及蘋果酸,這類有機酸可與鐵形成絡合物,從而增加鐵在腸道內的溶解度,有利于鐵的吸收。 多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蛋黃、海帶、紫菜、木耳、豬肝、桂圓、豬血等。
俗話說“病從口入”、“癌從口入”之說,并不是一句空話,如今己被許多人重視,并在平時的飲食中注重合理的營養膳食。 所以說在生化教學中滲透營養學知識是很必要的,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學到了許多營養學知識,而且可以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指導人們形成健康的營養膳食,達到健康養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磊.基礎營養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Z].中國營養學會,2007.
[3]車龍浩.生物化學[Z].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