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教學理念。 而化學是一門與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緊密聯系的一門學科。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課程標準中,除科學探究以外的 68 條內容標準里有 35 條標準與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有關; 在 66 條活動探究建議中有 30 條探究或活動來源于生活和社會生產實踐。
而教程也增加了能源、環保、材料、健康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連的內容。 學生學習動機中,興趣是最活躍、最有效的成分。 只有讓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掌握化學知識對他們現在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才能產生學習化學的欲望,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 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所關心的關于生活和社會問題進行講解和分析,使他們覺得化學對他們確實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 所以,化學教學生活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最能拉近學生與化學距離的莫過于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
例如,在講“氣體的溶解度”時,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打開啤酒瓶和易拉罐飲料會涌出的現象,來引入影響氣體溶解度因素的問題; 在講“水的凈化”時,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凈化水的多種方法逐漸引入水的凈化等化學知識,給學生展示可樂的標簽,讓學生明白溶液中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也可以是氣體; 在講“干冰”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買一根哈根達斯或一盒雪月餅,取出其中的干冰,講解干冰的性質,這樣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在講“溶液的酸堿性”時,教師可以介紹指示劑的發明緣起于別人贈送給波義耳的紫羅蘭不小心被鹽酸飛沫沾上而變色。 讓學生感覺到化學的發明可以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化學,原來化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難。 教師可以把紫甘藍葉片放在豆漿機中打碎,然后倒出分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驗判斷能不能作為指示劑使用。 讓學生用 pH 試紙測定汽水、檸檬汁、食醋、肥皂水、礦泉水、雞蛋清等溶液的pH,從而掌握 pH 試紙的使用方法,等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化學知識的源頭,讓學生始終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在生活中要注意收集素材,把化學與生活巧妙聯系起來,在課堂中生動再現,就能給學生看得見的化學,給學生摸得著的知識,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效。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陶行知在《談生活教育》中闡明了生活教育的內涵: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提煉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以此來創設化學“生活化”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的習慣。
例如,在探究“鐵生銹的條件”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純鐵是什么顏色? 生活中常見鐵制品是什么顏色? 為什么有些鐵制品不是銀白色呢? 并且展示“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空氣中的鐵絲銹蝕程度不同”的圖片。 通過這樣的生活經驗導入新知識,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通過“生活中鐵制品的顏色和純鐵的顏色不同”的矛盾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再聯系空氣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化學性質,學生能得出鐵生銹與空氣中的氧氣有關。 再通過觀察“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空氣中的鐵絲銹蝕程度的不同”的現象,以及“鐵在常溫下很難與氧氣作用”的知識,學生也能知道鐵生銹還與水有關。 這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尋找到了新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 教師應巧妙抓住化學與生活的結合點,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索的事物,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并靈活地切入課堂,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生活。
三、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 的思想。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密切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認識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例如,在講“溶解度”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面向生活的問題: ①為什么打開汽水瓶會有很多氣泡冒出? ②海水曬鹽這一過程中蘊涵著怎樣的科學道理? ③我國有許多鹽堿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鈉和純堿,那里的農民“冬天撈堿,夏天曬鹽”,請用學過的知識說明其中的道理。 ④為什么夏天更容易發生啤酒自爆事件? “樂山大佛”為什么慢慢被侵蝕,又怎樣保護? 城市的銅雕塑上面為什么有綠斑,怎么去除? 為什么不法奸商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家中如何檢測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等等。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有層次、有梯度,便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遷移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化學; 讓學生靈活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縮短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覺到化學源于生活、無處不在的道理; 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讀自己的生活,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學會適應社會,學會生存。
四、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皩嵺`出真知”. 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
例如,在講“燃燒與滅火”后,教師可以給出以下研究性課題: ①引起家庭火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排查家庭火災隱患,并向父母提出改進意見。 ③擬定一份家庭火災應急預案。 ④設計家庭火災安全撤離路線。 通過這樣的實踐,不僅讓學生掌握課堂中的知識,而且學生還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所學知識得到延伸與升華。 這樣生活化的實踐探討,才能真正實現讓生活走進化學,讓化學走向社會。
總之 ,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的教學內容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在化學教學中,大量地引入生活實踐素材和活動,通過現實生活或模擬現實生活,使學生學會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讓化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回歸到生活中去,使學習化學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活中到處是化學,化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悟化學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中,能有效地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為一體,使學生真正將其身心投入到化學學習中。
參考文獻
教育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 2011 年版)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肖川主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 2011 年版) 解讀[M].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許禮。 讓化學課堂教學充滿創造的活力[J]. 成功( 教育) ,2010,( 10) .
陳國有。 優化“過程”培養創新意識[J]. 化學教學,20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