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聯想中質疑,指導學法
初中化學內容的知識點較散,有些內容又很抽象,因此要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例如在講解防止鐵生銹的原理時,我是這樣提出疑問的:“我們已經學過,物質燃燒一般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若破壞其中的一個條件,就能達到滅火的目的。那么大家能否根據鐵生銹所需的條件,想想該如何防止鐵生銹呢?”經過這樣一點撥,學生通過聯想就很容易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這一新知識。
二、在易錯處質疑,規范表達
“在講實驗現象時,學生易將現象和結論混為一談。例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這一實驗的現象,學生往往回答成“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了四氧化三鐵”。這時,我就會反問學生:“做實驗時,難道大家能在生成的黑色固體上看到“四氧化三鐵”這五個字嗎?你們可真不簡單啊!”大家都笑了,也意識到不應該把生成物的名稱報出來,應該說它的顏色、狀態。但是,大家又不由地產生疑問:既然看不到,那么怎么知道這種物質是四氧化三鐵呢?這個時候,我再用“化學反應前后組成元素種類不變”等知識加以解釋\\(正好也復習了相關的知識\\),學生茅塞頓開,以后就不會把現象和結論混淆了,語言表達得更規范了。
三、在對比中質疑,研讀教材
對比是我們常用的學習方法。在探究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時,可以先安排學生進行對比實驗,讓學生在兩支加有雞蛋清的試管中分別加入硫酸銨溶液和乙酸鉛溶液,觀察現象后再分別加入蒸餾水,再次觀察現象。這時,我讓學生們仔細對比現象,接著提出疑問:“為什么雞蛋清中加入的都是鹽溶液,而產生的現象卻不同呢?”然后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去解決問題———蛋白質的鹽析是物理變化,變性是化學變化。這樣,學生在質疑之后及時得到了釋疑,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認真地研讀教材。
四、在結論中質疑,改進實驗
實驗名稱:含硫火柴的燃燒;現象:紫紅色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了;結論:火柴中硫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了。這時,我又提出疑問:這個結論是否嚴密?若不嚴密,應該如何改進?同學們積極地討論,最后認為“實驗結論不嚴密”,“應該用無硫火柴做對比實驗”等好辦法。這樣,學生能全面地思考問題,也鍛煉了設計實驗的能力,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
五、在矛盾中質疑,產生靈感
講到“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會變質,應如何檢驗”時,有的同學就提出用酚酞檢驗,而有的同學不同意,認為應該用稀鹽酸,還有的同學認為用氫氧化鈣溶液,于是產生了矛盾。這時,大家自然而然會提出質疑:這些方法都可行嗎?哪個方法最好的?大家一起動手做實驗,用事實來說話,然后探究原理來解釋可行或不可行的原因。在討論驗證方法是否可行的時候,大家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想出了好多不同的方法,也否定了一些不可行的方法。這樣,在老師的步步啟發誘導下,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靈感,發展學生的智力。
六、以發散式質疑,激活思維
發散式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對信息或條件加以重新組合,找出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或假設”。針對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中的尾氣處理問題,提出開放式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科學家,有何創新的方法變廢為寶呢?有的從環保角度出發,有的從節能的角度出發,他們的想法、設計會讓你為之驚嘆!這樣的課堂,學生彰顯個性,發散思維,真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七、從坐標圖質疑,關注細節
由坐標圖中的溶解度曲線可以看出,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變大,少數固體物質\\(如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極少數的固體物質\\(如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變小。這時可以提出質疑:為什么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曲線在另一張坐標圖中,而沒有和其它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放在一起呢?經過同學們的仔細查看,會發現:
食鹽的溶解度雖然受溫度影響小,但也是隨溫度升高而變大的,只不過變大的幅度比較小\\(防止部分同學誤認為“其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不變”\\);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雖然隨溫度升高而變小,但是變小的幅度更小,如果在同一坐標圖中,幾乎看不出變化\\(防止多少同學誤認為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最小\\)。這樣,培養學生注重細節的好習慣,能更準確地掌握化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