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強調對已有知識的教、學和驗證,重視培養 學 生 對 知 識 的 理 解 與 記 憶 及 實 驗 技能,而當今所需人才應該具有獲取知識能力、采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機化學教學方式的改革一直是教學的研究熱點,將研究型大學有機化學教學方式應用于人才培養,可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到 教 學 中,從 而 避 免 “填 鴨 式”教 學 的弊端。
一、傳統有機化學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有機化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1.課時少,任務重。有機化學教學內容不斷在增多,但是課時數卻不斷減少。有機化學的特點是內容龐雜、反應繁多,涉及的反應物質種類多,相關反應和人名反應多,反應條件復雜。學生普遍感到反應機理及立體化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且對其缺乏感性認識。如何在規定的學時內按質按量完成本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是擺在任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高考模式的改變使高中化學成為選修課,在高考中所占分值相對降低,師生對化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降低,致使學生在后續的大學化學學習階段感覺基礎不夠牢固。
3.教師缺乏明確的自主定位。任課教師應在課前充分做好授課準備,根據具體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及學生的基礎、師生的狀態和具體的教學情境,結合自身教學特色,實現最佳的定位。但是,現在很多高校重視科研,忽視教學,使得教師教學積極性降低,更談不上自主定位。
4.教師教學模式落后。目前大學有機化學的教學模式普遍是以講授為主。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且枯燥乏味,表現在課堂中就是只強調“信息發送方”的效用,而忽視了“信息接收方”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會慢慢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被“牽著走”的感覺。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就會導致教師的教學熱情不高,從而使教學活動處于惡性循環之中。
結合國際領先大學的有機化學教學體系,我們提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教學模式。
二、教師通過人名反應引導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有機化學的內容多,而且相對比較繁雜,因此,教師教學難度大,學生學習難度也大。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習?
首先,教師與所教學生建立QQ群,在課程安排好后、正式上課前,要求學生通盤預習指定的教材,仔細研究教材目錄,掌握整個教學內容的構架,這樣學生就對有機化學的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其次,教師在開課前要求學生按照三種方式把所有的人名反應列出來。一是按照章節分類,二是按照反應類型分類,三是根據人名首字母順序分類。經過三次整理,學生對人名反應就比較熟悉了。當然,在學生這樣整理之前,任課教師要先整理好,然后根據學生整理的情況進行修改,直至學生整理完整。
最后,班長把所有的人名反應分配給學生,每人負責一個人名反應。負責每一章人名反應的學生都需要在本章結束后深入學習,歸納、整理,查閱相關資料,列出該反應的背景、反應機理、實用示例、參考文獻、應用范圍與局限性等信息,并且要查閱最近幾年的國內外文獻,找到該反應的應用研究工作,然后整理成ppt課件,發給任課教師審閱、補充、修改。這個過程貫穿有機化學教學的全程。在下一章節上課之前,負責整理的學生利用小班輔導課的時間,在講臺上給全班同學講解,大家集體學習、討論和復習。講解學生要像教師授課一樣講解人名反應的發現過程、人名反應所對應的科學家的介紹、反應實例、反應機理(重點),以及該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所有的講解內容需要有文獻出處,同時講解中要輔以板書,需要由引言、正文到總結,臺下學生可以隨時提問,講解學生解答,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協助講解學生解答相應的問題。當講解學生講完后,教師進行相應的補充,指出講解學生沒有講清楚或者講解錯誤的地方,并且允許其重新講解。學生邊聽邊做筆記,理解反應機理,同時課后要去查閱所列出的文獻,并理解文獻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