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吡唑(Ⅰ),英文名 fomepizole ,又名 4-甲基吡唑(4-methylpyrazole),是由 Orphan Medical 公司研發的一種乙醇脫氫酶抑制劑,靜脈注射,主要用于乙二醇、甲醇等醇類中毒的解救。1998 年初由 FDA批準于美國上市,商品名為 Antizol.
乙二醇是抗凍劑和冷卻劑的主要成分,在人體內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的作用下會產生有毒的代謝物,其中毒的臨床表現有:代謝性酸中毒、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1].甲醇在人體內 ADH 的作用下會產生甲酸,其中毒可導致失明、代謝性酸中毒、昏迷和 死亡[2 - 3].對于兩者的中毒解救傳統上使用乙醇來治療,但是給病人注入大量乙醇并不方便。甲吡唑能夠抑制 ADH 的活性,從而有效地抑制醇類代謝物的產生,最終達到治療目的。它與乙醇治療乙二醇中毒和甲醇中毒相比,具有可預見的藥代動力學、對ADH 有更高的親和力以及不良反應少等優勢,因此,應用起來更方便、安全[4 -6].
Merkle 和 Fretschner[7 -10]對吡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文獻[9]具體報道了甲吡唑的合成路線。該專利以異丁烯醛為起始原料,先與水合肼混合室溫下攪拌反應 30 min,然后在碘化鈉的催化下,與質量分數 68. 8% 硫酸在 155 ℃下反應,收率為 89%.這條路線克服了異丁醛沸點低(64 ℃ ),易揮發的缺點,先將異丁烯醛和水合肼反應生成腙,再與濃硫酸進行反應,收率較高。
文獻[10]以異丁醛為起始原料,先將質量分數70% 濃硫酸和 80% 水合肼混合,然后加入碘化鈉。由于異丁醛的沸點只有 64 ℃,因此,Merkle 等采用高壓釜,在 125 ℃時通過計量泵將異丁醛加到反應液面下,然后升至 135 ℃ 反應,收率 49%.此方法的不足之處在于高壓反應操作麻煩。
Reardan 和 Combe 通過四步反應合成了甲吡唑。文獻[11]以丙醛和原乙酸三甲酯為原料,經縮醛反應、消除、加成生成 1,1,3,3-四乙氧基-2-甲基丙烷,最后與水合肼和硫酸反應生成甲吡唑,總收率為 42%.此路線所得甲吡唑純度較高,吡唑等副產物含量很低。但較 Merkle 的路線長,且收率低。
作者采用一步反應,以異丁醛為起始原料,常壓下 120 ℃ 時通過注射器緩慢將其加到反應體系中去,避免了高壓反應,操作簡便。其合成路線如下:
也可以選用異丁烯醛為起始原料,先與水合肼混合均勻后,常壓下 160 ℃滴加到 70% 濃硫酸-碘化鉀混合溶液中,采用異丁烯醛為起始原料,避免了異丁醛沸點低,易揮發、易氧化的缺點。其合成路線如下:
此外,若在常溫下,將異丁烯醛與水合肼、80%硫酸、碘化鉀混合,后加熱至 100 ℃,緩慢滴加雙氧水,也可以制得甲吡唑,避免了高溫[12].其合成路線如下:
1 實驗部分
1. 1 試劑與儀器
N - 1001 型旋轉蒸發儀( 上海愛朗儀器公司);Bruker Avance Ⅲ 400 MHz 核磁儀( 德國 Bruker 公司);Reichert-Thermovar 熔點儀(奧地利 Reichert 公司);Merck 60F254 硅膠板(德國 Merck 公司)。異丁醛、異丁烯醛、水合肼、濃硫酸、碘化鉀、氫氧化鈉、無水硫酸鈉,均為 AR;乙酸乙酯為 CP.
1. 2 甲吡唑(Ⅰ) 的合成方法(1):將質量分數 70% 硫酸(98% 硫酸 40g,400 mmol;水,16 mL) 加入到反應瓶中,然后緩慢滴加80%水合肼(6. 2 g,100 mmol)。加畢后升溫至80 ℃ ,加入碘化鉀(0. 2 g,1. 2 mmol),繼續升溫至120 ℃ ,用注射器伸到反應液面以下,緩慢滴加異丁醛(8. 6 g,120 mmol),大約 0. 5 h 加完,滴加過程中有黃色液體分出。升溫至 135 ℃反應 1. 5 h.反應結束后,將其冷卻至室溫,加入少量蒸餾水稀釋,用質量分數 30%氫氧化鈉水溶液調 pH = 8 ~ 9,然后用乙酸乙酯萃?。? × 30 mL),合并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濃縮得到粗品為棕黑色黏稠液體。
粗品柱層析純化[V(乙酸乙酯)∶V(石油醚) =2∶3],得到紅棕色液體甲吡唑(Ⅰ)3. 1 g,收率 40%.1HNMR( CDCl3,400 MHz),δ:2. 12 (s,3H),7. 39(s,2H),9. 92 ( s,1H);13CNMR( CDCl3,600MHz),δ: 133. 3,115. 3,8. 7; IR ( νmax/ cm- 1):3 187. 31 ( s,νCH),2 956. 60(s,νCH),1 381. 00(m,νCH),858. 31(s,νNH),806. 23(s,νNH);MS(ESI),m / Z = 82. 1.
方法(2):取 100 mL 圓底燒瓶,向其中加入水合肼(28 g,0. 45 mol),置于冰水浴中,用恒壓滴液漏斗緩慢加入異丁烯醛(32 g,0. 45 mol),全部加完后,攪拌30 min.常壓下160 ℃,將混合液加入到混有質量分數 70%濃硫酸(155 g,1. 12 mol)和碘化鉀(1 g,6 mmol)反應瓶中,隨著反應過程中不斷有水生成,體系溫度會下降,維持溫度 140 ℃ 2 h.反應結束后,將其冷卻至室溫,加入少量蒸餾水稀釋,用質量分數 25% NaOH 水溶液調 pH = 8 ~ 9,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 3 次,合并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濃縮得到粗品為棕黑色黏稠液體。再進行減壓蒸餾(220 Pa),收集 130 ℃的餾分。得到淡黃色液體甲吡唑(Ⅰ)29. 3 g,收率 80%.
方法(3):取 50 mL 單口瓶,加入水合肼(3. 13g,50 mmol),置于水浴中,再用恒壓滴液漏斗滴加異丁烯醛(4. 2 g,60 mmol)。攪拌均勻后,再向反應液中加入 80%的濃硫酸(14. 7 g,120 mmol)和 KI(0. 3g,1. 8 mmol).加熱至100 ℃,再向其中緩慢滴加質量分數30%的雙氧水溶液(5. 7 g,50 mmol),維持溫度在 100 ℃,反應 2. 5 h.反應結束后,將其冷卻至室溫,用 25%氫氧化鈉水溶液調 pH =8 ~9,然后用乙酸乙酯萃?。? × 30 mL),合并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濃縮得到粗品為棕黑色黏稠液體。
用 Kogelrohr 減壓蒸餾,當體系壓力為 250 Pa 時,溫度設為 100 ℃,得到淡黃色液體甲吡唑(Ⅰ)3. 1 g,收率 75%.
2 結果與討論
2. 1 加料順序與方法對收率的影響
在方法(1)合成甲吡唑的過程中,為了克服異丁醛沸點低(64 ℃),文獻[10]采用高壓釜通過計量泵將異丁醛加到反應液面以下,產率 49% .本實驗為了解決異丁醛沸點低這一問題,曾嘗試先將異丁醛和水合肼混合后,常壓 120 ℃ 將其滴加到反應體系中去,但反應劇烈,產生大量棕黃色煙霧,分水器中還有異丁酸蒸出,產率只有 22% .因此,采用先將水合肼和硫酸混合,然后滴加異丁醛。滴加過程嘗試過使用恒壓滴液漏斗和注射器,用恒壓滴液漏斗滴加時,滴液漏斗中會有黃白色固體產生,出口處容易被堵塞使滴加不能進行。
為此,實驗采取常壓下 120 ℃ 時使用注射器伸到反應液面以下緩慢滴加異丁醛,然后升溫至 135℃ 反應 1. 5 h 即可完成。采用此方法減少了原料異丁醛因沸點低造成的損失,收率 40% ,并且避免了高壓反應,簡化了實驗操作。
2. 2 反應溶劑質量分數對收率的影響
對方法(1) 中溶劑硫酸的質量分數進行討論,反應條件如表 1 所示。當硫酸濃度過高時,反應體系在高溫條件下容易炭化,產率較低。當硫酸濃度較低時,反應時間變長,影響產率。綜合可知,當硫酸質量分數為 70% 時,反應時間1. 5 h,產率最高達 40 %.
2. 3 反應溫度對收率的影響
方法(1)以異丁醛為起始原料,在滴加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反應溫度。此反應為自由基反應,當滴加溫度較低時,異丁醛在滴加瞬間不能充分地與水合肼反應,影響產率。但當反應溫度過高時,異丁醛容易直接氧化為異丁酸,不能與水合肼反應,同樣影響產率。如表2 所示,控制溫度在 120 ℃,并注意滴加速度,可以達到最優的反應效果。
方法(2)將異丁醛換成異丁烯醛作為起始原料,在與水合肼反應的過程中,只是輕微放熱。然后于 160 ℃,通過恒壓滴液漏斗直接將生成的腙滴加到硫酸-碘化鉀混合液中,最終生成吡唑環。該方法克服了異丁醛易氧化、易揮發的缺點,產率可達80% .對于方法(2) 將腙滴加到硫酸-碘化鉀混合液時的滴定溫度也進行了探討,如表 3 所示,當滴加溫度為120 ℃時,滴加過程反應溫和,但是反應時間較長,反應產率低。而溫度超過180 ℃時,反應過于劇烈,體系易碳化變黑,影響收率。因此,控制溫度在160 ℃ 左右最佳。
方法(3)中在異丁烯醛、水合肼、硫酸、碘化鉀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雙氧水,可以降低反應溫度,節約能源,但是需要緩慢滴加雙氧水,若滴加速度過快,可以看到大量紫色碘蒸氣揮出,不易于工業化生產。
3 結論
在 3 種合成甲吡唑的方法中,方法(1)改進加料方法,避免使用高壓釜,簡便操作。方法(3)中使用雙氧水,操作繁瑣,不適用于工業化生產。方法(2) 以異丁烯醛為原料,在碘化鉀的催化下與水合肼和硫酸經一步反應制得甲吡唑,收率 80%.本文所使用的原料均為常用化工原料,克服了異丁醛沸點低,滴加繁瑣的缺點,也避免高壓反應,簡化實驗操作,并提高產率,可適用于工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