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我們由研究知識傳授轉向研究全程育人、綜合育人、全面育人。過去,教研員主要立足學科做教研,研究的問題基本局限于學科知識怎么傳授?,F在,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學科研究、知識技能研究的基礎上,向整體關注人、培育人轉變,也就是說,我們要轉變教研視角: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
學科教學和學科教育有何不同
學科教學是傳統視角下一種窄化的教學思維,它被異化為單純地教學科知識,教師帶著學生把教材上的知識進行“地毯式”的掃蕩,不管是記憶的、理解的、掌握的、運用的,或是精讀的、自讀的,也不管“課標”是怎么規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現的,哪怕是課下注釋和說明,都視為知識點,掰開、揉碎后,重復訓練、檢測,以求達到可背誦、會解題、能考試的目的。這種以知識為本、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學,帶有非常明顯的強制性。這一現象的根源就是知識本位的教學思維還沒有打破,教學被認為是教知識、記知識,而根本沒有顧及學生為什么要“學會”,怎么才能“學會”。
學科教育則是在更加寬泛、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富有生活體驗和生命體驗范疇內的教育活動,旨在讓學習方式、學習范圍、學習內容等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它不僅囊括了學科教學,還能將“死的知識”變成“活的記憶”,將學習方式最優化,使學習方法最多樣,將傳統知識與個體體驗進行鏈接,讓學生學習更積極、更主動。
之所以把學科教學與學科教育進行區分,就是因為當前學科教學的知識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這和課程功能是南轅北轍的。
為什么要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
教學活動是學習主體的一種精神活動,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的同時,造就著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著學生的心靈和精神。任何一種學習行為和方式,都是由學習者的精神形態決定的,因此,如果單純強調通過學習者的外在表現來進行教學活動,就無法觸及學習者的內部生活,很難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學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科課程深入學生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他們內在的精神。
應試教育影響下的學科教學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視對人的素質的全面培養。學科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學科之內,只在教學上強調設計思路、資源整合、方法運用、細節處理等技術層面的東西,無視人的精神存在,無視人文涵養、人文積淀、人文價值對于學科教育的極端重要性,把學科教育降低為純粹的教學形式的技術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內涵的學科教育異化成純粹的教學訓練,那么它必然會走向“精神虛無主義”。煩瑣的練習、機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與學科本身所應該有的靈性格格不入,這樣的學科教學就不符合教學之道,就無法觸及學生的精神世界,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活動,是為豐富知識、開闊視野、認識世界、精彩人生服務的一項活動。教育的過程,是奠基人生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生命對話的過程。沒有學科特色,就不成為學科教學;沒有學科意義,則不成為學科教育。學科教學必然要走向學科教育。
如何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
建立全新的人才觀和評價觀。為明天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最為根本、最為核心的問題。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就是當下對該問題的全面回答。
最新出爐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透露,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這個定義,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再聚焦、再清晰,讓我們明白究竟從何著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核心素養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人才觀與評價觀?!罢莆罩R不等于就是人才”“高分不等于高品質”,因為核心素養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關注那些傳統考試無法知道的東西”,核心素養重視的是那些“網絡上找不到答案的東西”。
當我們學會用核心素養去衡量一個人時,我們的知識觀、教學觀和育人觀將隨之改變,整個教育的格局最終也將改變。
課程整合是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的重要途徑。清華附小打破德智體美勞界限,融合教與學、既有資源與生成資源,同時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根據學科屬性、學習規律及學習方式,最終形成五大課程領域――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這五大領域指向的是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公民道德、國家認同、身心健康、審美情趣、學會學習。
一方面,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教學”升華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各個學科(領域、板塊)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同時“核心素養”還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整體發揮課程合力,綜合育人。
教師要“目中有人”。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存在已久的事實:語文教師的眼中只有語文,數學老師的眼中只有數學……教師眼中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首先是學科本位的。這種學科知識、學科能力本身無法自然發酵為“人”的素養。學科知識、學科能力要轉化為學科素養,轉化為人的素養,必須要有非學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給某一個學科,即便指派給某一個學科,它也無法獨自承擔。
目前,最為便捷的辦法,就是在分科教學中有效注入核心素養的培育。道德素養的培養也好,非智力素養的培養也好,都要有一個載體,例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學習本身也是活動,是占據學生在校90%時間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專注或不專注、堅持或不堅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這些正是絕好的教育資源。遺憾的是,很多老師都無視這個重要的教育資源。
事實上,從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的轉變意味著,學科教師首先是一名“老師”,其次才是語文老師、數學老師、音樂老師、信息老師。教師必須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么,這樣才會明白教學究竟要把學生帶向何方。要將學科育人目標始終置于教學行為之前。一個有著深厚學科素養的教師,本身就是綜合育人的典范,這就是老生常談的“目中有人”。
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沖破學科教學,躍升到學科教育,對很多教師來說肯定是一個陣痛,更是一種突圍。只有突圍,才有出路;只有突圍,才能大步向前;只有突圍,才能迎來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小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