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它,
可以開神庭。
因為它,
可以馬上降氣到足底。
因為它,
可以馬上膻中起火花。
因為它,
任脈立即開,
丹田氣滾滾來。
何謂心性?
―善良、溫和、寧靜、淡遠。
心性的根本在這里?有人把古代流傳的一些傳說與宿命論聯系在一起,其實是沒有明白心境、情緒對人體經絡氣血的影響。
基因學家認為,一個仁慈的人,心地善良,待人和善,遇事出自公心,凡事想著別人,常做好事,不做壞事,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就會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的有利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使血液的流量、神經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健康長壽。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長此下去,最終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能量,改善遺傳基因,從根本上造福于后代。而一個心地不良、陰暗污濁的人,經常費盡心機干違背道德的事,使自己的心理一直處在陰暗、卑劣、緊張、恐懼的不良狀態,這樣就會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削弱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久而久之,不僅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還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破壞力量,影響遺傳基因,危害子孫后代。
即使一個人不為修身追求寧靜,一生也可以做出很大的成就。特轉引梁啟超先生的文章,希望對我們今天有一點啟發:
最苦與最樂(梁啟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事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事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莫過于此。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于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種責任,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死也是帶著痛苦往墳墓里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開。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長久,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種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的一種趣味。倘若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反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鞓分畽?,操之在己??鬃铀哉f“無人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成長,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