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還是以人為本?這是一個關乎現代企業核心價值取向的關鍵問題。
個人主義簡單地講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大家雖然身處一個組織之中,但個人心中都有個人的小算盤,為了不同的目的而來,或者本也沒有什么目的,只要各自利益算得很清楚就可以,這樣的組織往往呈現出多中心,或無中心狀態,用烏合之眾、一盤散沙來比喻并不為過,貌似一個整體,但卻不是一條心、一個人。
以人為本并不是以個人為中心,而是在確立組織核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才智,倡導自我管理、文化自覺,通過不斷學習、創新、實踐,增長個人能力、提升個體價值,實現人與組織的全面、共同發展。但另一方面,在未確立共同的事業理想、人生理念、價值追求的前提下,一下具體到某個人的問題,其實對于企業組織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具備統一的評價標準和價值杠桿。
人才對于組織重不重要?當然,無比重要。但前提是,組織首要要明確他的事業使命、商業邏輯、價值實現的方式方法、增長路徑,即明確組織的核心,然后,才能定義他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人才圍繞怎樣的中心、按照什么樣的模式、遵循何種軌跡,融入到一個共同的組織系統之中,并且為了一個目的、一個愿景、甚至是一種信念,獲得不斷前進的核動力。組織需要與他同一類的人,聚集有著共同成功基因、性格特征、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的人。
好的人才,尋求良性發展的組織,不光只看牌子大不大、響亮不響亮,不會只緊盯著當前的報酬有多高、福利有多厚,而是關注最本質的問題,這個組織依靠什么運轉,他抵御風險、戰勝困難、迎接挑戰、長盛不衰的生存秘訣是什么?發展動力來自哪里?我與這個組織結合,是否有不斷成長的空間,他對人的智力、能力增長有怎樣的要求,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達到,他是如何追求完美和卓越的產出,在客戶、行業、乃至全社會心中樹立美的品牌形象。
選擇了一個企業,就是選擇了一種人生模式,這句話聽上去有些絕對。畢竟,當下社會中,人才流動,甚至是頻繁流動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很多人從未打算一生只在一個企業中工作;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志向是自己當老板、不會永遠為別人打工;另有一些人,尤其是女性,可能會逐漸轉向以家庭生活為重點,不愿把太多精力放在社會工作上。以上種種,無可厚非,但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無論如何,人在社會中生存,始終與組織不能脫離干系,這個企業與那個企業,只是組織機構的不同;當老板、還是員工,只是組織角色的不同;至于家庭,也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有成功的家庭、失敗的家庭,而內在的道理是相通的。因而,人必定要在一個組織中成長,所以更確切的說,選擇了一個組織,就是選擇了一種生存方式。判斷它好與不好,個人有個人的標準,但也有一些是公允性的,如它是積極向上、陽光健康、催人上進的;還是貪圖享樂、灰暗消極、懶散懶惰的;你選擇的生存方式是享受型還是創造型的;你的快樂來自你本性的覺醒、煥發,還是外在世界的刺激等等。這些基本性的人生價值取向,是每一個已經獨立的成年人應思考的人生根本問題。帶著這樣的思考,再去想你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你會發現好的組織教會給你的應該是一個成功人的生長模式,它包含了不斷取得成功的氣質、性格、精神,方式方法以及核心能力,這也是成功組織的核心。
成功的組織不以某個人為中心,也不以自我為中心,他的中心來自對外部生存環境的深刻洞察,以不斷確立新的增長點和價值點,而后仔細謀劃、專心一念、不達目的不罷休,直到把一個個理想圖景轉化為現實成果。
成功的組織要求他的組織成員是開放的,消除界限和壁壘,圍繞共同的中心――當然此前是找到并識別組織的中心――有機地將自己鏈入其中,靈活機動配置各種資源,因需而動,學習各種知識、增長各方面能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創造關鍵價值、實現超常規發展。讓自己的心圍繞組織的心轉動,勤奮刻苦、兢兢業業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眼界、視角、意識和悟性,你要找到他的“心跳”,才能與之共進退、同歡喜。
一個組織很渺小,它只有緊緊和社會與時代保持同步,甚至超前一小步,才能永續生存、發展;一個人更加渺小,他只有選對組織,并將個體命運與組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才能抵御各種自然、社會以及來自自身\\(生理與精神上\\)的風險,讓自己的智力、體力、品性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與機制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