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之所以成為在中國的大地上幾乎被所有人稱贊,且收視率極高的作品,其核心原因在于影片塑造了一種文化,“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的典型案例。
人們可以對社會的傳統文化進行挑戰,可以不茍同于目前社會流行的價值觀、道德觀、紀律與法律的認知,但有一個堅實的信念,最終的戰爭或者說今天的市場競爭中只有能抓住耗子的才是好貓。改革的核心是對傳統觀念與規則的突破。
此后的文藝作品中還有《狼毒花》《殺虎口》《我的團長我的團》等類似的影片,大多都有極高的收視率和普遍的好評。不管是否有不同的批評,但卻被大多數民眾從心底真正的接受,這恰恰也是一種價值認同的反映。
為什么會有“貓論”的共鳴?也許是因為當前的政治、社會、輿論、法規環境都在破壞或約束“貓論”的生存,也許因為“摸著石頭過河”的“試”已經變成了對法律,政策、道德觀念的一種挑戰和對抗,也許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已在政治改革的利益大墻面前被撞得回頭了,也許仇富的敵視已“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被架空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文藝作品重新喚醒了社會對“實事求是”的懷念,重新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認識社會、檢驗政策,正是由于社會精神的壓抑讓人們不能從生活與工作中找回現實,就從精神上借文藝作品來發揮自己的真實情感,借虛擬人物的事、物、語言來發泄心中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改革的懷念。
近幾年的國進民退和宏觀調控限制性手段對市場的過度干預,讓更多的人從生存與經營環境的變化中更多的感受到強大的政府和看得見的手已不再承認“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而是認為政府的描令才是“真理”,而不是服從于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也許政府錯誤的理解了管制、管制與監管的差別,更忽略了法律的權威性,更多的在用紅頭文件來代替和解釋法律,形成公權力擴大化對私權的侵害。如兩限商品房的政策就是執法者違法立規則的典型案例。投資者用腳投票讓證券交易的稅費調整成了敗筆,二手房交易量的下滑也使交易稅費不得不做回調。大量自2003年超出臺的各種調控政策都以重大的經濟損失為代價而不得不多次修正,但大量類似的紅頭文件還在繼續出臺:如地方政府限制必須和只能采購當地的產品:如北京汽車限行規定形成了巨額的資產浪費:如十大產業政策向國有大型企業的傾斜,讓民營經濟失去了公平競爭的平臺……
今天“開放”成了個壞名詞,“發展是硬道理”也被批判和拋棄,以調控為名的管制占據了重要位置,以民生求平均的思路回潮,嚴格遵守紅頭文件的紀律主導著市場。正因為如此,像李云龍之流不按游戲規則打使的英雄都將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市場經濟隨機應變以規避風險的能力被限制和削弱了,人們就只好用文藝作品來表達一種希望了,
希望中國的改革不要再走歷史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