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中國評測中心?《個人電腦》實驗室
上期專題的有關內容重點向各位讀者介紹了酷睿\\(Core\\)微架構所采用的全新技術。此后,我們對Conroe系列雙核處理器進行了全面測試。在測試中Conroe力壓群雄,表現出了驚人的性能。
本期內容主要包括對英特爾965芯片組的介紹以及對Conroe系列處理器測試的詳盡分析,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如何組建Core 2 Duo平臺提出了一些建議并通過測試加以印證。
為核心革命鋪路
英特爾965Express系列芯片組
伴隨著酷睿2處理器的發布,英特爾帶來了開發代號為Broadwater的新一代965 Express系列芯片組,揭開了新一代英特爾x86計算平臺的序幕。同現有的945系列芯片組相比,965 Express系列的整體功能有了全面的提升,搭配的南橋也從ICH7升級到更先進的ICH8系列,這套組合帶來大量的先進技術特性,將進一步提高酷睿2處理器桌面平臺的競爭力。
965系列的定位
英特爾此次發布的965 Express系列芯片組共有P965、G965、Q965和Q963等四個型號,其中P965和G965主要定位于消費和娛樂市場,而Q965和Q963則定位于企業用戶、用來構建Averill平臺。
在主要技術特性方面,四款965 Express芯片組都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定位不同、在細節配置方面有所差異。作為965 Express家族中的主力,P965可支持533、800及1066MHz前端總線的處理器――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除了支持酷睿架構的酷睿2處理器外,現有的LGA 775封裝的雙核Pentium D/XE、單核Pentium 4/Celeron處理器也都可以配合965 Express芯片組使用,因此用戶可得以實現非常平滑的架構過渡。在內存配合方面,P965可支持雙通道DDR2-533、667及800方案,內存控制器本身也經過改進設計,因此P965的內存效能將高于目前任何一種英特爾芯片組。
G965和P965的功能基本相同,兩者差別僅在于G965整合了GMA X3000圖形核心,而P965為非整合芯片組。Q965同樣為整合產品,但它整合的是GMA 3000圖形核心、規格低于G965的GMA X3000,畢竟Q965定位于企業辦公市場,而辦公用戶對3D性能向來都沒有什么要求。
與此同時,Q965可支持iAMT主動管理技術,借助這項功能,企業內部的IT管理人員可以實現方便的遠程維護和系統管理。至于Q963,則是965 Express家族中定位最低的一款,它僅能支持DDR2-533/667內存,而無法對DDR2-800提供支持,所整合的圖形核心也是簡化的GMA 3000。
965 高速芯片組特色技術
引入大量的先進技術是965 Express芯片組的一大特點,如前所述,這些技術分別是Intel Fast Memory Access快速內存訪問、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X3000圖形核心、Clear Video視頻播放加速引擎、新一代矩陣存儲技術、QST靜音系統技術、iAMT主動管理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從各個角度提高了整個平臺的性能并為用戶創造了更為人性化體驗。
快速內存訪問
Intel Fast Memory Access Technology
在酷睿2處理器中,英特爾引入一項名為“Fast Memory Access”的快速訪問技術,該技術通過對內存控制器進行優化設計、縮短了內存訪問所需的步驟,并加大內部傳輸頻寬,最終達到提高內存系統性能的地步。
新一代整合圖形核心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X3000
在過去的一年中,ATI和NVIDIA紛紛推出圖形效能卓越的整合芯片組,而英特爾對應的產品一直沒有脫離老舊的GMA950體系,再加上年底Vista系統現身,如果無法對其提供理想的支持,終端用戶顯然不會買帳。鑒于此,英特爾對965 Express的整合版本G965作了重大升級,引入了名為“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X3000(簡稱GMA X3000)”的 新一代整合圖形核心來代替傳統的GMA950。
在3D引擎方面,GMA X3000比GMA 950有了長足的進步,它具備硬件Pixel Shader 3.0和Vertex Shader 3.0運算能力,徹底擺脫了頂點生成運算需要依賴CPU的歷史。同時,GMA X3000擁有硬件Transform & Lighting(T&L)單元,避免無法獨立完成轉換和光照運算的缺陷。API方面,GMA X3000將完全支持Direct X 9.0c、Sharder Model 3.0和OpenGL 1.5 API,完全支持32位雙精度浮點運算,同時支持HDR效果。
數字影像加速引擎
Intel Clear Video Technology
在視頻播放能力方面,英特爾之前的整合芯片組遠不及ATI和NVIDIA的對應產品,主要原因在于后兩者都具有專業的視頻播放加速引擎。在G965的GMA X3000圖形核心中,英特爾也終于引入一項名為“Clear Video”的視頻加速技術,大大提升了G965芯片組在視頻領域的競爭力。
矩陣存儲技術
Intel Matrix Storage Technology
支持新一代矩陣存儲技術(Matrix Storage Technology)是ICH8-R南橋的一大特點。首先,在接口規格方面矩陣存儲可支持SATA 3Gbps和NCQ功能,并提供四個內部接口和兩個外置的3Gbps eSATA接口,這意味著搭載ICH8-R南橋的主板都可以直接采用eSATA接口來連接外部硬盤。其次,新一代矩陣存儲技術可支持RAID 0/1/5/10等四種陣列模式,其中RAID 5模式可滿足企業用戶對安全性和性能的雙重要求。第三,除了單純的陣列模式外,矩陣存儲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構建混合型陣列。
實現系統的靜音運行
Intel Quiet System Technology
965 Express系列芯片組在系統靜音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該系列產品都可支持一項名為“Intel Quiet System Technology”(QST)的靜音系統技術,即由芯片組直接獲得CPU的運行溫度信息,然后“告訴”風扇以何種方式進行運轉――由于酷睿2處理器的TDP功耗僅為65瓦,加上精確控制的QST技術,風扇可以始終保持在最低噪音模式下運行!從英特爾的實際展示來看,該項技術作用十分明顯,相信將會受到終端用戶的熱烈歡迎。
體驗革命:酷睿2測試
酷睿為雙核處理器插上翅膀
在談及酷睿微架構和酷睿2處理器的嶄新特性的同時,我們相信廣大讀者也非常熱切地希望了解到這些新特性究竟能夠給大家的實際生活和工作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而要解答這個問題,豐富全面的產品測試毫無疑問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正因為此,CNET中國評測中心?《個人電腦》實驗室擬定了一系列測試方案并付諸實施。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在介紹酷睿微架構的同時,分門別類地穿插介紹多種類型的測試情況并對相應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相信,借助這些涵蓋領域全面、涉及內容廣泛的評測,廣大讀者一定會對嶄新亮相的酷睿2處理器產生更為直觀的認識,而對于那些勇于嘗鮮的發燒用戶,本文的數據毫無疑問將是難得的參考。
測試方案及平臺
為了全面考察酷睿2處理器的性能,并在不同檔次間分別與競爭對手產品做出性能對比,我們有針對性地挑選了相應的測試平臺,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測試方案??傮w來說,它包含兩個主要部分:尖峰對決和中高端對抗。
在尖峰對決部分,我們將Core 2 EE X6800與Athlon 64 FX-62進行對比,旨在考察兩大處理器廠商的技術實力。在中高端對抗部分,我們將重點放在了Core 2 Duo E6600、E6300和Athlon 64 X2 4800+、4200+以及3800+的比較上,測試目的在于考察Core 2 Duo系列處理器的性能水平。
在這兩部分測試中,為了保證其他硬件不構成性能瓶頸,我們在配件的使用上都盡可能選取性能較強的型號。
在主板方面,我們為酷睿2處理器選擇了英特爾頂級主板D975XBX,并使用華碩M2N32-SLI DELUXE主板與Athlon 64 FX-62配合。其他Athlon 64 X2處理器均使用華碩M2N-E主板進行測試。
出于性能與穩定等多方面考慮,顯卡方面我們為英特爾和AMD的頂級平臺配置了華碩EXTREME N7800GTX。在中高端測試平臺中我們選擇了技嘉7600GT SILENT-PIPE II顯卡,這款顯卡在散熱上采用無風扇設計。兩根熱管從顯示芯片分別引出,其中一條熱管將熱量傳遞至顯卡另一側,由機箱風扇輔助散熱。另一條熱管將熱量引導至相鄰的機箱PCI接口板,通過機箱內空氣流動使散熱鰭片降溫。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技嘉7600GT SILENT-PIPE II顯卡十分穩定,既保證了良好的性能又十分安靜,其設計確實表現出了獨到之處。
考慮到頂級平臺中內存規格對測試結果的影響,我們選擇了金士頓的旗艦產品HyperX DDR2-900 1GB套裝以避免瓶頸。而在中高端平臺上,我們則使用兩條金士頓DDR2-667 512MB內存。
在具體測試方法方面,我們將其縱向劃分為了五大組成部分:基準測試、實際應用測試、游戲性能測試、多任務性能測試,以及功耗的有關測試。在接下來的幾個部分中,我們會對最終的成績和結果作更深入的講解和分析。
體驗革命:酷睿2測試
標準考察:基準測試
在基準測試中,我們使用的主要是目前得到業界廣泛認可的專業測試軟件,其中包括:SYSMark 2004 SE、WebMark 2004、PCMark05以及3DMark06。
SYSMark 2004 SE和WebMark 2004主要通過模擬用戶實際操作來對處理器平臺進行測試,其測試結果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是我們評判處理器性能優劣的主要手段。而PCMark05與3DMark06的測試相對來說更具理論意義,同樣是處理器性能對比的依據。
尖峰對決
在這部分測試中,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SYSMark 2004 SE測試了:雖然事先已經有些心理準備,但Core 2 EE X6800在該項目中得到的346分的高分還是讓我們大為震撼。畢竟在以往的測試中,我們從未遇到超過300分的分數。這種優異的表現恐怕要歸功于酷睿微體系架構的高級智能高速緩存技術。因為在SYSMark 2004 SE的測試過程中會頻繁調用不同軟件,進行復雜的操作,并在各個任務中切換窗口,而處理器在若干任務間切換的執行效率與緩存容量及存取方式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此外,預測算法是否科學也將直接影響處理器在這類操作中的性能。而這恰恰是酷睿微體系架構的過人之處。
此外,在WebMark 2004的測試中,X6800的優勢得以進一步體現,較FX-62性能強約40%。而在PCMark05與3DMark06的測試中,X6800的CPU子項得分均把對手FX-62遠遠甩在身后。除保持在整數運算的一貫優勢外,X6800在游戲中廣泛使用的浮點運算上也具有驚人的性能,超過FX-62處理器約20%。
中高端對抗
在中高端平臺的測試中,我們不難看出Core 2 Duo E6600的測試成績全面超越了以Athlon 64 X2 4800+為代表的AMD雙核處理器。E6600的得分平均高出AMD Athlon 64 X2 4800+約20%。
即便是主頻率僅為1.86GHz的Core 2 Duo E6300處理器,也表現出了非常優秀的性能―它在基準測試中得到的部分分數甚至超過了Athlon 64 X2 4800+。而與Athlon 64 X2 4200+相比,除了3DMark06的CPU得分基本持平外,其他測試E6300均大幅度勝出。其中WebMark 2004的測試成績尤為突出,高出對手約15%。顯然,當Athlon 64 X2 4200+都已在性能上與E6300拉開如此大的距離時,相對更低的Athlon 64 X2 3800+就更難對其發起挑戰了。
體驗革命:酷睿2測試
模擬你的生活:實際應用測試
在數字家庭的概念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的同時,多媒體處理也隨之更加廣泛的成為家庭日常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到便攜式音視頻播放器,大到具有高清播放能力的家庭影院,從簡單的音頻壓縮再到高清視頻的轉換,無疑對處理器多媒體性能再次發起了挑戰。針對多媒體應用,我們也選取了一些非常典型的應用軟件,并通過這些軟件對處理器性能進行進一步的考察。
在測試中,我們通過Magix Mp3 Maker 2005 Deluxe和Lame 3.97這兩款軟件分別對一段標準WAV格式音頻源進行轉換,記錄各平臺完成轉換所消耗的時間并以此作為測試成績。而Photoshop CS與DivX 6.1則用于幫助我們了解處理器平面圖形及視頻處理能力的優劣,此外我們還借助3DMAX對系統的相關專業性能進行了測試。
尖峰對決
在最高端配置的對決中,Core 2 EE X6800處理器毫無懸念的贏得了勝利,在所有測試項目中均大大的領先于對手Athlon 64FX-62。在傳統的TMPGEnc測試項目上,X6800完成測試的時間較Athlon 64 FX-62快約16%,除此之外的測試項目中,X6800均較對手性能強約20-30%。而這其中3DMAX測試結果的差距最為明顯,X6800竟比Athlon 64 FX-62少消耗近一半的時間。專業應用的性能對設計人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從測試結果看來X6800性能之強,著實讓人刮目相看。顯然,這款處理器不僅能輕松勝任常規應用,更是專業設計人員的得力助手。
中高端對抗
在中高端平臺的測試中,Core 2 Duo E6600全面超越對手,與AMD Athlon 64 X2 4800+差距十分明顯。綜合各個測試項目的成績可以看出E6600性能強于對手20%以上。其中,在DivX視頻轉換中,E6600的優勢更是達到了34%。
定位于主流的E6300處理器雖然主頻相對較低,但是在測試中仍然表現出了良好的性能。除Windows Media Encoder略遜于Athlon 64 X2 4800+外,其他大部分測試項目都超越了來自AMD的競爭型號。在這樣的性能優勢下,與Core 2 Duo E6300處于相同市場定位的Athlon 64 X2 4200+和3800+在未來的市場對抗中恐怕將是困難重重。
總的來說,在實際應用測試的比拼中Conroe大獲全勝。
體驗革命:酷睿2測試
游戲愛好者的關注焦點
目前主流游戲基本以大型3D游戲為主,而對于一般2D游戲而言較低配置就可以勝任了。所以在游戲測試項目的選擇上,我們特別挑選了時下最為流行的幾款大型3D游戲。
我們進行游戲性能的測試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考察處理器性能對游戲效果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其二,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目前主流游戲對處理器的依賴程度。
尖峰對決
從游戲測試結果呈現的規律不難發現,所選幾款游戲被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處理器性能相關度不高的游戲,最典型的是《魔獸爭霸3》。這類游戲的特點是在配置相同顯卡下,使用不同處理器對游戲效果影響微乎其微。本次測試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處理器性能,因此對這類游戲不再做分析。而第二類便是與處理器的性能有一定聯系的游戲了。從測試數據來看,受處理器性能影響比較明顯的游戲有《雷神之槌4》、《反恐精英:起源》和《FIFA 2006》,我們將重點比較這三款游戲。
在最高端的對決中,由于采用了GeForce 7800GTX顯卡,游戲運行的平均幀率較高,這樣使得處理器平臺間性能差異更為明顯。我們不難發現Core 2 EE X6800的游戲性能十分突出,三款游戲的測試結果均比對手高出10幀以上。其中《反恐精英:起源》測試結果的差異最大,達到了近50幀。在最高端的對決中,一向以高游戲性能標榜自己的Athlon 64 FX-62也最終敗下陣來。
中高端對抗
綜合來看,我們不難發現Core 2 Duo E6600對各類游戲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不論被測游戲是否依賴于處理器性能,最終都能得到理想的得分。根據我們多次測試求平均值的評分方式推斷,即便是十分微小的得分差異也并非由誤差造成的。因此我們認為從統計的角度來看,E6600處理器的游戲性能確實可圈可點。
此外,測試數據表明,E6300也在多數游戲測試項目中獲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績。即便與Athlon 64 X2 4800+相比也沒有絲毫的劣勢。
總體來看,我們認為采用全新酷睿微體系架構的酷睿2系列處理器仰仗著自身的全新技術,在游戲性能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終于迎來了運算應用和游戲應用的雙贏局面。
體驗革命:酷睿2測試
挑戰極限―多任務測試
在日常操作中,不可避免的使處理器同時進行兩個或多個任務的處理。最為常見的辦公應用中,用戶時常需要頻繁的在各個應用程序間切換。對于從事平面設計、網頁制作這類工作的人來說,強大的多任務處理能力更具實際意義。我們知道諸如PhotoShop、Flash等平面設計軟件對處理器資源的占用量是非常大的。當處理器計算渲染一個比較復雜的圖像時,傳統單核處理器占用率近乎100%。此時其他工作只能停滯下來,等待渲染處理的完成。而雙核處理器擁有較強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使得兩個或更多工作得以同時進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多任務應用不僅只在工作中才有實際意義,在家庭娛樂中也同樣有很廣泛的應用范圍。比如在家中進行視頻編緝或轉換處理的同時欣賞高清電影,再比如一邊為便攜式音視頻播放器轉換多媒體文件,一邊進行文件壓縮或者病毒掃描??偟膩碚f,多任務應用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采用全新構架的酷睿2系列處理器不僅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智能內存訪問技術,還將二級緩存的存取模式改為共享并運用全新的存取算法。共享的二級緩存可以使核心之間通信更為靈活有效,而全新的存取算法也使得處理器核心訪問數據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所以酷睿微體系架構所采用的諸多新技術是提升多任務處理性能的根本保證。
尖峰對決
最高端對決中Core 2 EE X6800的多任務測試繼續保持著對競爭對手Athlon 64 FX-62的優勢,在五個測試項目中全面勝出。其中,在高清晰視頻播放+TMPGEnc的測試中Core 2 EE X6800比對手快約15%。即便在“殘酷”的高負載測試下,Core 2 EE X6800僅用317秒便完成了測試,比對手的391秒性能強約19%。
中高端對抗
在對Core 2 Duo E6XXX處理器的測試中,Core 2 Duo E6600也毫無懸念的再次擊敗Athlon 64 X2 4800+。我們通過測試發現,酷睿2處理器在高負載時的性能明顯優于Athlon 64 X2處理器,某些項目的差距進一步被拉大至35%。
多任務測試酷睿2處理器大獲全勝,這當然離不開全新構架并配合使用先進技術為其帶來的強大多任務處理能力。共享高速智能緩存技術使處理器核心數據吞吐量得到大幅提升,這一點在酷睿2處理器多任務性能的測試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體驗革命:酷睿2測試
高性能背后的故事:關注功耗
目前處理器的功耗主要以TDP――設計發熱功率來衡量,顧名思義,TDP表示當處理器處于全負荷工作狀態時所產生的熱能。處理器畢竟是一個數量龐大的電子器件的集合體,工作在高頻狀態勢必會釋放大量熱能。然而根據能量守恒原理我們知道,TDP并不能簡單的被認為是處理器功耗。 處理器功耗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處理器內各元件正常工作所消耗的電能,其二便是電流效應在阻性元件上產生的熱能。不難看出設計發熱功率TDP數值上要低于處理器實際功耗。那么TDP具有什么意義呢?TDP主要用于指導處理器散熱設備的選擇。處理器在工作時產生的大量熱量無法靠自身完全散發掉,只能依賴散熱設備輔助工作。而散熱設備設計散熱功率應高于處理器的TDP指標,這樣才能保證處理器不會因為過熱無法正常工作或燒毀。
對于不同的用戶群體,處理器功耗高低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處理器TDP指標決定了散熱設備的類型、尺寸、噪音等一系列參數,其中普通用戶更關心的是噪音問題。家庭用戶已經無法忍受機箱發出的咆哮聲,而新一代酷睿2處理器的桌面型號(Conroe)的TDP指標僅為65W。與TDP值超過100W的Pentium D系列處理器相比,酷睿2處理器采用的節電技術很好的遏制了漏電流所產生的發熱問題。簡單來說你不必再為那惱人的噪音而考慮額外購買龐大的散熱器了。
對于商業用戶來說,重要系統崩潰帶來的損失是無法衡量的,而較低的工作溫度無疑將使得系統更加穩定。像網吧這類高強度的應用模式,較低的功耗不僅降低了電力支出,穩定的系統也大大節省了設備維護的成本。
測試方法概述
酷睿2系列處理器的TDP標稱僅為65W,前文中我們介紹過TDP這個參數的實際意義,那么TDP的大幅降低和酷睿2系列處理器的真實功耗之間存在什么聯系呢?我們也帶著同樣的問題設計了一套測試方法。
從處理器供電原理來看,+12V是最基本的供電來源。由于電源+12V不僅為處理器提供電力,主板上的很多單元也依賴+12V的輸出,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測試電源+12V的輸出功率來對處理器功耗做出評判。我們轉變思路,將不同型號處理器安裝于一套標準測試平臺上??疾旄髋渲玫南到y總功耗,從另一個角度去考察處理器的實際耗電情況。此外,主板芯片組與主板上集成的各類硬件,如聲卡、網卡等設備也是存在電能消耗的。為了盡量減少干擾因素,我們為英特爾與AMD平臺分別選擇了一款附加功能較少的主板,并在BIOS中關閉不相關的附屬硬件。
測試過程中,我們使用了兩段高清晰視頻播放附加視頻轉換作為處理器負載。選擇這種處理器負載主要出于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為了避免系統中其他設備,如硬盤、顯卡功耗過高,負載應盡量僅作用于處理器。其二,單一執行復雜計算而實現滿載并不能調用處理器緩存的全部資源,而多任務應用則需要內存與處理器協同工作,數據緩存交換更為頻繁。其三,相對滿載后某一固定時間段,我們認為記錄處理器完成相同計算量時的瞬時功率值更具參考性。而通過視頻壓縮軟件,我們很容易選擇一個記錄點。本次功耗測試我們統一在視頻壓縮進行至45-50%時記錄測試成績。
功耗測試結果
從測試結果來看,酷睿2系列處理器的系統功耗僅為130W左右。Core 2 Duo處理器中各型號如E6600、E6300,雖然主頻率有很大差異,但對系統功耗并無明顯影響。即便是主頻高達2.93GHz的頂級處理器Core 2 EE X6800,也并沒有出現功耗大幅上升的情況。
相對酷睿2系列處理器,AMD Athlon64 FX-62的系統功耗達到了185W,而Athlon 64 X2系列各處理器系統功耗也普遍在150W左右??犷NⅢw系架構先進的節電技術,使得酷睿處理器在不失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將功耗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除處理器滿載功耗測試外,我們還進行了一項有趣的測試。我們另外對處理器工作時的表面溫度進行了測量。在使用相同測試平臺、散熱器的前提下,將溫度傳感器埋于散熱器的底部。通過測試我們發現,Pentium D 820從空載到滿載處理器表面溫度上升了近12攝氏度,而Core 2 Duo E6600的表面溫度僅上升4攝氏度。這項測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酷睿微體系構架充分降低了動態功耗,這與功能單元的動態激活、關閉等技術是密不可分的。
酷睿2之旅從何啟程
Core 2 Duo平臺系統搭建指南
在看完前面各部分的內容后,相信每個人都會為酷睿2的魅力所折服。此時,出現在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是“我何時才能體驗到酷睿2處理器所帶來的震撼感受呢?”
其實,這個目標對于我們來講并不遙遠。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酷睿2處理器上市的定價將與當年Pentium D上市時的價格相當。其中,目前已發布型號中規格最低的Core 2 Duo E6300將被定價在1500元左右。雖然對于一個普通大眾來說這是一個偏高的價位,但對于急于嘗鮮的發燒友來說,它已經具備相當大的吸引力了。
從規格上看,E6300主頻1.86GHz,擁有2MB二級緩存,前端總線1066MHz。除了緩存容量略小外,在功能上并沒有縮水,增強型SpeedStep(EIST)、英特爾虛擬化技術等支持一應俱全。對于中高端用戶而言,可以說是一款性價比上佳的產品。
在確定了這個前提后,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為E6300選擇一個怎樣的搭檔了。
誰是最佳搭檔
從目前已經公布的技術資料來看,可以支持酷睿2處理器的英特爾芯片組有i975,i965,i945和i865四種。不過,盡管如此,在為Core 2 Duo E6300選擇一款合適的主板時,我們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
首先,i975是定位在高端平臺的芯片組,因此基于該芯片組的主板產品(如Intel D975XBX)的價格通常居高不下。如果使用它來搭配定位主流市場的E6300顯然有些奢侈。
其次,i965是隨酷睿2處理器一起發布的新型芯片組,不過它的亮點在于主動管理技術、內存管理優化、矩陣存儲等特性的增加上,對于性能提升的貢獻并非很大。由于是新產品,目前市場上P965芯片組主板可選的型號較少,且價格較高,大廠產品普遍在千元以上。因此它們現在依然還是性價比不高的選擇。當然,隨著965的普及,我們相信這一局面很快就將改變。
在965方興未艾的同時,不少廠商已經在市面上銷售支持酷睿2處理器的945芯片組主板。這些產品不論是規格還是特性都非常齊全,最為關鍵的是它們的價格適中。而且,從我們的測試結果來看,其性能表現與965、975的主板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差距。因此,可以說是目前E6300處理器最為合適的選擇。
除此之外,相關廠商還推出了采用i865GV芯片組的主板來支持酷睿2處理器。但是對于大多數用戶我們并不推薦采用這這種組合,畢竟865GV不支持PCI-Express顯卡的特性對許多用戶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不過,如果手頭還擁有高端AGP顯卡,這種解決方案無疑是最為經濟的選擇了。
其他組件
在內存的選配上,1GB以上的內存自然是我們的推薦方案,畢竟Windows Vista將于今年底至明年初發布。目前從用戶的普遍反映來看,Windows Vista Beta 2對內存容量要求非常高,即便在開機空載狀態下僅系統就奪去了近400MB內存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內存容量自然是盡量高些為佳。
就內存類型來說DDR2-800毫無疑問將使系統性能更加優秀,然而與DDR2-667相比,其性能的提升并不足以使之成為值得花費更多去追逐的對象。目前這兩類內存512MB容量單條價差超過100元,且如選配改良版i945P主板就更沒有使用DDR2-800的必要了。因此,DDR2-667是目前最為合適的內存規格選擇。
酷睿2之旅從何啟程
E6300:現在就出手
對比平臺
考慮到Core 2 Duo所定位的市場以及AMD雙核處理器的定位劃分及即將到來的降價可能產生的變化,在AMD的產品線中,我們選擇Athlon X2 3800+和4200+兩個型號作為與E6300的對比對象。與此同時,我們還選擇了此前一段時間英特爾雙核產品線的兩款產品Pentium D 930和820作為參考,幫助廣大用戶對英特爾雙核處理器的縱向發展情況建立直觀的認識。
基于實際配置情況,在主板方面,我們對于所有英特爾處理器的測試均在華擎ConroeXFire-eSATA2上完成,它采用Intel 945P芯片組,支持1066MHz前端總線,擁有4條支持DDR2-667的內存插槽,目前市場定價在800元以下;對于AMD處理器,我們的測試均在MSI K9N Neo-F上完成,它基于nForce 550芯片組,目前市場定價在700元左右。
在顯卡方面,我們選擇了目前性價比更高的nVIDIA GeForce 7300GT,雖然其性能相對我們此前各部分使用的7600GT要低,但節省下來的資金還是可以彌補由此造成的損失――除非你對3D游戲的效果有著非??量痰囊?。而在內存方面,我們的配置方式與此前保持了一致,即使用1GB DDR2-667,畢竟低規格內存的差價相對已經非常小了。
結果分析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英特爾雙核處理器產品線的性能演變,從測試結果不難看出,E6300的出現,將英特爾雙核產品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坦率地講,這也給用戶的選擇出了個不小的難題,雖然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當的價格差異,但是如此明顯的性能提升,也許足以值得大家為此增加一筆投入了。
再看看Core 2 Duo E6300與來自AMD的兩款競爭對手之間的情況??傮w來看,E6300依然延續了前面各個部分所表現出的優勢。除了在3DMark06的測試中Athlon 64 X2 4200+的得分略高于E6300外,后者不論是在基準測試,還是在實際應用程序中,都表現出了15%~20%的優勢――在WebMark 2004測試中,E6300相對3800+的優勢更是高達25.8%。而在游戲測試中,雖然顯卡因素會起比較大的作用,但E6300在四項測試中還是全面壓過了4200+和3800+這兩個競爭對手,其中在《雷神之槌4》的測試中,其優勢甚至接近10%。顯然,在各個應用領域,E6300都沒再給對手留下什么機會,唯一的對抗方法也許就只有不斷降低價格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