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力資本;文化人力資本特征;技術子模性;人才戰略
近年來學術界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實現了邊際收益遞增,是技術進步的核心動力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人力資本的異質性,在文化產品領域中體現為不同有生文化載體的創新性活動。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載體是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是中國文化產品貿易發展的重點,因而人力資本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活力成為了文化產品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1 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要素———理論回顧
從威廉·配第開始,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將人作為生產領域中主要因素加以詳細研究。絕對成本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相對成本優勢理論研究都將勞動力作為生產領域中的唯一要素,并將各國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作為貿易發生的根源。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在社會生產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從以往依附于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地位逐步轉變為主導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質量與產業結構的優化是其人力資本競爭優勢的體現。
在國外學者約翰·穆勒、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關于“個人財富”和“個人資本”的論述基礎上,1960年,美國的經濟學家舒爾茨從五個方面論述了其人力資本的理論,這五方面分別是人力資本的物質載體、形成過程、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最優投資對象以及耐用性?;谶@五個方面的特征,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學說彌補了傳統經濟學說對經濟現象解釋的不足。
參與經濟活動的勞動者獲取收入的多少存在明顯差異,就人力資本而言,其產值貢獻度和勞動回報率顯然高于一般勞動者,國外學者明塞爾就其中的原因,通過收入函數的形式,指出受教育年限是勞動者獲取收入差異的重要決定因素,而獲進一步擴展將工作實踐中的工作經驗也納入了此收入函數中。工作經驗既是勞動者教育水平的后續發展,也是一些受教育年限相對較短者對自身人力資本價值的有效補充。
國外學者盧卡斯提出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所具有的邊際遞增性,使得一國經濟在資源約束的客觀條件下,能夠依靠人的創造將經濟一直保持在上升的軌跡中。對于人力資本的獲取方式,他也遵循了明塞爾的研究結論,即一種是通過正規(學歷教育)和非正式(工作后進行再教育深造)以學校為核心組織使得勞動力獲得人力資本;二是,以干中學的模式通過參與分工獲取生產經營機會來獲取人力資本。
國外學者羅默于1986年發表的論文《收益遞增與經濟增長》中,將知識進行了分類,分為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兩大類。經過進一步的深入分析他得出:對企業來說,一般知識可體現為通過成本節約來實現經濟收益,是對現實已經存在的資源組合進行重新整合;專業知識則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遞增收益,既是產業分工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未來發展必然趨勢的體現;同時,他將生產要素劃分為物質資本、非熟練勞動、人力資本以及新思想四個方面,這四類生產要素中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而言,人力資本和新思想正是把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技術、全新的表達方式等相融合的決定因素。
2 文化領域人力資本的特性
第一,文化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與一般人力資本相同,文化人力資本在產權形態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收益性三個與物質資本產權一樣的特征。排他性是收益性實現的必要條件,可交易性是隨意性實現的充分條件。對于人力資本產權的排他性占有,既是對已經完成投資的補償回報,也是未來繼續實現勞動與智慧投入的動機,由此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的循環系統;可交易性代表了市場媒介發展深度,從不可交易到可交易,交易范圍逐步擴大,金額逐步增加,體現的是分工合作引發的市場機會,對于更多的富有人力資本的勞動者而言,必然是一個優先選擇的領域;收益性是人力資本市場價值的體現,在經濟發展模式逐步擺脫不可再生資源限制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勞動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是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關鍵節點,不同于一般勞動力獲取的工資報酬,人力資本收益性的實現與保障,是經濟創新動力的來源,如果不能實現收益,則經濟發展必然滯留在數量投入及壓低價格的簡單重復勞動層面,不能有效緩解對外部資源與環境的壓力。不同于其他人力資本產權特征,文化人力資本的產權依附于產權主體,一旦出現盜版等違法行為,文化人力資本的產權價值會出現貶值并最終徹底消失,對產權所有者的積極性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會切斷整個文化產業鏈條的正常運行。
第二,文化人力資本的異質性特征。從工作動機看,從事文化領域的工作者對于文化藝術等的追求,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較高層面(歸屬、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一般企業的研發人員更注重市場中消費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產品的創作過程,既需要他們的創作靈感,也包含強烈的挑戰欲望,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因此,這類勞動參與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探索與求知欲望,能夠將自身置于不同形式的生活體驗中,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追求完美并實現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從投入資源角度看,文化創作資源既包括對過去文化的積淀的重新挖掘,也包括對外來新鮮文化事物的首次嘗試,創作成果注重文化認可度,特別是來自于市場消費群體的認可度,其自身人力資本的藝術價值提升,也得益于來自市場群體的肯定。從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看,相對于企業的發展,文化人力資本的更注重個人作業技能的提升,企業無法通過邊界遠遠小于其個人職業發展的邊界,人力資本的流動性要高于一般企業中的人力資本。從風險收益的角度看,文化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過程,期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饋,在成果出現以前無法給予正確的價值評估,這加大了風險性。
藝術作品往往在其本人辭世后才會得到市場的認可,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模式來拓展文化人力資本的市場交易媒介,來減少風險的累積,另外,就是一些低成本制作的文化產品以快餐形式向市場提供,并根據市場反饋來決定未來的文化市場與創作。從團隊協調角度看,文化人力資本的簡單疊加,并不能獲取理論上的資源凝聚效果,團隊的組建與工作中的協調至關重要,根據前文所述子模性的市場特征,要突出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疊加,而出生的整體效果需要建立更適應具體工作情況的協調制度,讓多方參與增加分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3 人力資本對文化產品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機制
第一,文化生產部門的技術子模性決定了異質性人力資本的聚集,異質性人力資本正是文化多樣性的有效載體。在國家貿易競爭中,要素稟賦近似的國家可以通過將人力資本配置于不同的產業之中來獲取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某一行業中生產函數屬性具有超模性,則生產任務之間存在互補性,則相似水平的員工必然聚集在這一行業中。這類產業的人力資本配置的結果,必然導致同質性勞動力聚集。與之相反,若一個行業中的生產函數具有子模型,一項生產任務的完成會減輕其他相關生產任務的壓力。這類行業中異質性勞動力聚集,出口的產品是技術互補性差的產品。德國的汽車與意大利的家具,日本的高端電子消費品和美國的軟件產品與華爾街的金融服務。這種貿易模式體現出的是意大利和美國人力資本分配的多樣化格局。在文化產品創作過程中,富有創意和創新性的勞動和其他一些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勞動相結合的結果要優于所有勞動的中等水平的結果。明星演員與其他角色演員的合作,很可能會獲取奧斯卡獎和艾美獎等重要榮譽,并使得文化作品獲取國內外的廣泛認可,這就使得一國的文化通過這種人力資本的創新活動,實現了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