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歷史演化過程以及當前的狀態。
改革開放與人民幣大幅貶值(1979~2005年)。
根據索洛(Solow)的經濟增長模型,經濟發展的要素包括勞動力和資本。1949年以后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很豐富,但缺乏資本。鄧小平在1978年掌權后,采取三大舉措:一是迅速與美國建交(1979年),解決了資金流入的技術性障礙;二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打開大門迎接國外資金;三是主動讓人民幣大幅貶值,讓中國的競爭力充分體現。
自1949年至1978年,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匯率長期被維持在2.75至1.50之間($/1US$,下同)。自1979年開始,人民幣逐步貶值,至1994年,人民幣最低跌至8.62(跌幅為83%),后來被穩定在8.27,一直到2005年7月(詳見圖1)。人民幣大幅貶值推動國際資金涌入中國,盤活了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讓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匯率市場化改革始于1994年,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所謂“浮動”,就是允許市場供求決定匯率;所謂“有管理”,就是浮動只能在指定區間內(每天中間價上下0.1%范圍內),而且政府在市場中充當“莊家”的角色,保證合法的買盤和賣盤都能得以成交。那意味著政府需要在市場無法完全出清時,主動買入或者賣出人民幣。所謂“合法”外匯交易,就是要符合“經常項目下自由流動,資本項目下管制”的政策。
1979年以后中國長期處于雙順差狀態,政府不得不持續用買入美元、賣出人民幣的辦法維護匯率。結果是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同時人民幣印制數量也越來越大。人民幣當年的貶值政策顯然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重要戰略舉措。中國1978年的GDP總量只占世界1.7%,在國際經濟中影響力有限,所以人民幣當年的大幅貶值并沒有引起美國的重視。到20世紀90年代,中美貿易逆差不平衡逐步擴大,美國開始反復敲打中國,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政府很巧妙地以“太極拳”方式化解,通過時不時對美國的大額采購,安撫其不滿情緒,努力維持人民幣匯率在8.27的水平上,一直到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