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一帶一路”的建設面臨的挑戰分析
【緒論】影響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因素研究緒論
【第一章】 “一帶一路”戰略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第二章】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與條件
【3.1 - 3.4】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投資風險
【3.5】以美國為例的區域外大國的介入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絲綢之路戰略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一帶一路”建設存在的挑戰
“一帶一路”的建設,是中國在新時期實施的更加主動地對外開放戰略,在構建過程中會遇到來自諸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較多,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協調難度較大,加之沿線各國政治生態迥異、政策規劃有別、宗教文化不同、利益訴求多元,與我國的關系有親有疏,對“一帶一路”的建設抱有厚望的同時也具備較強的防范心理。其次,個別沿線國家政局不穩定,地區矛盾復雜,諸如中國與印度之間存在邊界糾紛,與東南亞有關國家之間存在領土主權和海洋國際爭端,南海問題突出。
最后,區域外因素干擾,大國博弈激烈,以美國為代表的區域外國家長期主導亞太海洋地緣戰略格局,控制著馬六甲海峽等重要航道,在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加緊對中國實行戰略包圍。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之間的南海問題
東南亞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經之地,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應加強交流合作、互利共贏,進而減弱與相關國家之間因領海島嶼主權爭端引起的矛盾,在東南亞地區這個矛盾主要是指南海問題。①東南亞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構建中顯得至關重要,但是中國與相關國家之間的南海爭端則是影響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海地區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視為是地緣戰略要地和均勢戰略要地,并且南海地區被發現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甚至被譽為“第二個波斯灣”.②石油和天然氣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來源,能源爭奪也是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南海問題愈演愈烈。南海問題情況復雜,涉及國家眾多,除了南海爭端涉及的六國七方(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和中國臺灣)之外,越來越多的區域外國家介入南海問題,加劇了南海爭端的復雜化。③與中國在南海地區存在爭端的國家中越南和菲律賓采取的行為最為激烈,近年來,伴隨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越菲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激化南海問題。越南方面,首先通過各種方式宣示對南海島嶼的“主權”,強行把中國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納入越南版圖,擅自更名為“黃沙群島”和“長沙群島”.其次,越南加緊掠奪南海地區資源,包括南海海域水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特別是在能源資源方面,越南先后與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諸多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合作開發南海油氣資源。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初,開放油氣資源開發以來,原油出口已經成為越南重要的經濟來源,在南海地區同世界上 50 多家外國石油公司合作,①一來可以擺脫越南國內的貧困狀況,二來可以利用區域外大國勢力的介入,實現對中國的牽制,使南海爭端進一步走向復雜化和國際化。
菲律賓方面,先后通過五次的軍事行動占領了中國南沙群島的 9 個島嶼,此后菲律賓在所占島礁上修建軍事基地、派駐軍隊加強其軍事控制,并且在中業島上修建了機場,向中業島上移民加強其實際存在。
如前文所述,東南亞地區是中國構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地區,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南海爭端如果進一步持續發酵不僅不利于雙方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也會產生不利影響。近年來,以越南和菲律賓為代表的國家重新挑起并激化南海爭端,使中國陷入“維穩”與“維權”的困境之中。②從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致力于推行睦鄰外交政策,為維護地區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南海問題的不斷激化,中國也要維護自身權益,對于越、菲等國對于中國主權的侵略不能置之不理,與此同時在采取相應的維權行為時要避免被曲解,不給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制造“中國威脅論”提供借口。
在南海問題中,無論是不斷挑起事端的越南、菲律賓,還是態度相對緩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它們都是東盟的成員國,都在東南亞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保證“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國必須處理好與相關國家之間的關系,利用新想法、新思路,從互利共贏的角度積極解決南海問題,努力避免南海爭端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構建“21 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的絆腳石。
第二節 中印戰略互信缺失
2013 年 5 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印度訪問時提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倡議,認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能夠促進四國之間的合作發展,對于區域的互聯互通具有重要作用,該倡議也得到了孟加拉、印度和緬甸三國的積極響應。同一時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巴基斯坦時也提出,中巴應在維護傳統友誼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互聯互通,建設中巴經濟走廊,推進雙方的全面合作與發展。緊接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提出了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南亞地區是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經過的重要地段,但是印度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對于“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持謹慎的態度。
無論是中國提出的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南亞都是一個非常重要地區,而印度又是南亞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歷來把南亞看作自己的勢力范圍,對于中國提出的一系列針對南亞地區的戰略構想,印度則保持著高度的警惕。2014 年 9 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南亞三國行,訪問了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以及 2013 年 5 月,李克強總理的首次出訪也是選擇了南亞地區,這都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于南亞地區的重視。特別是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巴基斯坦等國都表示愿意參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這些國家不僅大多位于印度洋航道之上,還是處在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得到這些國家的支持,對于“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①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南亞地區的中心,中印兩國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但是中國和印度之間仍然存在著戰略互信缺失的問題,特別是中國落實“一帶一路”、“兩個經濟走廊”的戰略,會使得印度認為中國將要挑戰它在南亞地區事務中的主導作用,甚至認為中國會采用“珍珠鏈戰略”②包圍印度,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不過是中國“珍珠鏈戰略的翻版”.③鑒于此,一方面,出于印度對印度洋的“天然使命感”,維護其在印度洋和南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則會加強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不斷強化對印度洋的控制權,進而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印度極力推行東進政策,加強與東亞、東南亞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并且迎合美日等西方國家共同實現“牽制”中國的意圖。印度的這些做法都將對中國提出的建設“一帶一路”、“兩個經濟走廊”的戰略構成挑戰。
導致中國和印度之間戰略互信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印邊界爭端的存在,邊界問題始終是影響雙方國家之間合作與交流的一個重要障礙。中國和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之間在經濟領域內正常的海洋合作,也會引起與中國存在邊界爭端的印度對于中國的擔憂,時刻提防中國趁機介入南亞地區并謀取在南亞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印度出于維護國家利益的這種擔憂和疑慮,會直接影響到印度對于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態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中國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構成挑戰。
第三節 俄羅斯中亞政策的影響
蘇聯解體之后,中亞各個國家獲得獨立,當時俄羅斯的外交政策主要是面向發達的西方國家,想要盡快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員。當時的中亞國家發展緩慢,俄羅斯甚至認為中亞國家以及其他的獨聯體國家都是制約俄羅斯經濟發展向西方發達國家靠近的沉重包袱,但是隨著歐美和俄羅斯之間的博弈和較量越發明顯,歐美不斷擠壓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俄羅斯開始認識到中亞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對自己的重要性,開始轉變其中亞政策。在 2002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就曾經提出要從歐美手中重新奪取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進而維持并強化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①中亞地區被視為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關系,首先是歷史遺留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無論是中亞被納入沙皇俄國,還是在蘇聯社會主義時期,中亞國家一直都是處于從屬的地位,所以說在當下 21 世紀的今天俄羅斯對于中亞地區仍然具備傳統的影響力。其次俄羅斯與中亞地區的特殊關系還受到二者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響。中亞地區處于亞歐大陸的中間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陸上溝通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歷來中亞地區都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但對于俄羅斯來說不僅僅如此。
俄羅斯橫跨歐洲東部、亞洲北部,中亞地區處于俄羅斯的南部,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亞地區如同俄羅斯的天然屏障,起著保護俄羅斯的重要作用。如果被視為戰略防線的中亞地區受到威脅或者遭受攻擊,那么俄羅斯的情況也就不容樂觀。另外,中亞地區國家實力相對較弱,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方面的力量都比較薄弱,加之歷史上的特殊關系,中亞地區國家都需要依靠俄羅斯提供軍事和安全方面的基本保障,這使得俄羅斯對于中亞地區國家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相較于西方其他的發達國家,俄羅斯對該地區具有更大的話語權。
俄羅斯認為中亞是與自身利益攸關的重要地區,在 2000 年 6 月出臺的《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中明確提出俄羅斯外交活動的優先地區和先后次序,名列俄羅斯外交第一位的正是“重點發展與獨聯體所有國家的睦鄰關系和戰略伙伴關系”.①俄羅斯的主要目標是發展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以《集體安全條約》和獨聯體國家間的雙邊協定為基礎建立集體安全體系,深化在邊界安全領域的合作,加強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外交協作與人文交流,維護中亞國家政治經濟穩定發展,促進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的一體化進程。②同時,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塔吉克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6 國為加深經濟、政治合作組建歐亞經濟聯盟,計劃到 2025 年聯盟將實現貿易、服務、資金的自由流動,最終建立一個類似于歐盟的經濟聯盟。③俄羅斯中亞戰略的目的除了地緣戰略方面的考慮外,另一個重要目的旨在獲取經濟和能源戰略利益。④眾所周知,中亞地區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俄羅斯為了維護其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對任何介入中亞地區的勢力都持著高度警惕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西方勢力特別是美國想要在中亞地區滲透和擴張的野心以及采取的相應的行動,可以說美國是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一個強勁對手。對于中國提出的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是核心地區,中國也會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加強與中亞地區的經貿合作,特別是在中國亟需的能源方面與中亞地區加強合作。面對中國介入中亞地區,對中亞地區具有傳統影響力的俄羅斯會對中國采取何種態度,中俄之間是合作還是競爭的關系,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在中亞地區并沒有太大的野心,不會排斥別的國家,也不會構建自己的勢力范圍,更不會謀求中亞地區事務的主導權,只是為了中國和中亞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進行的相關合作。
第四節 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投資風險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特別是包括很多發展中國家,每個國家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各不相同,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都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投入,雖然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表現出了較高的熱情度,但是綜合政治、經濟、安全各方面的考量,“一帶一路”的建設會面臨諸多投資風險。首先是來自沿線國家內部的不穩定性,諸如中亞一些國家政治前景不明,在未來十幾年間政權模式和對外政策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化;其次“一帶一路”的建設會遭到區域性大國在國家戰略層面的挑戰以及一些地區外大國在“一帶一路”范圍內的競爭,例如美國在東盟的影響力、俄羅斯在歐亞聯盟國家的影響力等;最后“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中國對該地區的經濟整合短期內難以見效,可能會面臨投入大、周期長、收益少的局面。
以中國和巴基斯坦為例,中巴兩國關系一直處于合作發展時期,無論世界格局如何變化,雙方都能給予彼此有力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中國提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的示范性項目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但是從客觀方面來看,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巴基斯坦存在的風險仍然是不能夠忽視的。這些風險主要表現為政治風險、非傳統安全風險以及經濟風險等,同時,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會給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帶來一定的影響。影響巴基斯坦社會安全局勢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恐怖主義,雖然巴基斯坦一直致力于打擊宗教極端勢力與恐怖主義活動,但是從事件的發展來看,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問題并未得到實質性的好轉。從 2003 年到2013 年的十年里,平民傷亡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傷亡人數也逐年增加,據統計,這十年間,在恐怖襲擊活動中喪生的人數從 140 人上升到 3000 人,平民在恐怖襲擊及反恐戰爭中死亡的人數達到了 18035 人。①巴基斯坦的這種安全形勢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無疑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主要集中在經濟合作方面,包括公路、鐵路、油氣管道以及光纜通訊等“四位一體”的通道建設,未來有可能中巴經濟走廊的這些合作項目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的對象,那么將給中國的經濟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不僅存在政治環境與安全環境方面的風險,同時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能力也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絆腳石,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巴基斯坦的開放政策缺陷、產業基礎薄弱、金融環境較差等方面。根據美國基金會發布的 2013 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數》,巴基斯坦的經濟自由度指數為 55.1,②較 2012 年上升了一位,但是從關稅方面來看,巴基斯坦仍然屬于開放程度不夠高的經濟體。巴基斯坦較高的關稅水平對于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存在很大的隱性風險,特別是在貿易和投資合作領域,較高的產品關稅可能使經濟走廊建設下的產業合作、投資和貿易引其低水平的開放程度致使成本過高而趨于流產。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制造業十分落后,國家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業,產業基礎薄弱,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一些合作項目可能會因為巴基斯坦經濟能力不足而難以按照預期或計劃開展。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示范性項目,巴基斯坦也只是“一帶一路”眾多沿線國家中的一個,并且“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大部分是處于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發展前景較好,但在當下各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會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會對“一帶一路”的建設產生阻礙作用,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投資風險不容小覷,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盈利前景不容樂觀,甚至會出現項目收益在很長時間內難以彌補運營的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