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個時期的國民經濟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對解釋我國經濟新常態特征具有深刻指導作用。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那么經濟波動是否只存在于資本主義國家呢?
從發展歷程來看,1953年以來我國共經歷了10次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梢娊洕▌硬⒎琴Y本主義國家的特殊現象,而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普遍產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所沒有預期到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研究經濟周期的指導性地位。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波動產生的基本矛盾同樣存在。鑒于此,本文在簡要梳理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的基本框架內容之后,著力用該理論來闡述其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基本內涵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對經濟周期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經濟周期會呈現出“繁榮、衰退、危機、停滯、繁榮”階段的周而復始狀態。
(一)經濟周期的長度
雖然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反復提到經濟周期的長度,但是對其具體持續時間卻并未給出明確回答。例如他提到:“可以認為,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這個生命周期現在平均為10年,但是這里的問題不在于確定的數字,且周期時間可能會逐漸縮短”[1]695.因此,馬克思的周期理論并沒有具體的確定的時間間隔,并且會隨時間空間為轉移。
(二)馬克思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認為,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它既是擺脫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又是走向危機的物質基礎。一方面,若爆發危機,資本家為了使得自己的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勢必放棄舊的機器設備和技術,而采取新的機器設備和技術,以期降低生產成本,取得競爭優勢。在這段時期,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不斷擴大,為工人提供的就業機會也不斷增多,從而消費生產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無疑會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其向新的更高水平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伴隨著固定資產的大規模更新,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企業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擴大,新的繁榮逐漸形成。然而,經濟運行中的結構失衡開始凸顯。各部門和各企業由于在繁榮期存在不平衡競爭,進而導致勞動在不同部門間的不平衡,并影響收入分配,從而導致社會整體運行中的消費存在結構失衡,當這種不平衡大面積出現時,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開始失衡,新的危機產生。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伴隨著大規模更新固定資本而出現周期性的狀態。然而,這僅僅作為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而非經濟周期的根本原因。它只能是通過固定資產的更新來影響勞動在部門間或企業間的分布,影響不同部門間或企業間工人的收入和消費結構,從而影響供求關系。但是固定資產大規模更新并非是經濟產生危機的充分必要條件,無法直接決定經濟一定出現繁榮或者衰落。正如馬克思所說,“機器設備更新的平均時間,是說明大工業鞏固以來工業發展所經過的多年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2]282無論是經濟周期的長度還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歸根結底都只是影響二者的具體因素之一。
(三)經濟周期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在分析經濟周期根本原因時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它也是經濟危機和周期的最深刻根源。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周期的原因,就是其生產方式所包含的矛盾,它在不同層次上與經濟危機和周期的形成緊密聯系。故馬克思主要從消費不足、比例失調和利潤率下降趨勢角度來解釋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本原因。
1.消費不足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中,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資本家總是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企業勢必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工人工資來增加產品的剩余價值,同時無限擴大生產力的趨勢導致資本家的資本積累中用于直接消費的收入不斷減少。同時對于廣大勞動者來說,其有限的收入和消費能力與無限擴大的生產力形成矛盾,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生產過剩。而馬克思在研究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時指出,發生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將社會總產品全部銷售出去,這樣才能促進再生產循環,反之,則危機即來。所以,消費的不足導致生產過剩,資本的剩余價值沒有順利地進入到流通中,無法循序漸進地進行下一次的投資和再生產,導致危機的產生??傊?,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決定了生產的邊界,一旦生產力無限擴大卻沒有足夠的社會需求作為支撐,生產和再生產則無法有序進行,再生產環節所能購買的生產資料在一輪又一輪的生產-消費-再生產環節中逐漸減少,經濟出現衰退,危機產生。
2.比例失調論。在《資本論》第2卷中,馬克思論述了因資本主義兩大部類生產的比例失調而引發了經濟危機。[3]152恩格斯也指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盵4]313社會化大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要求各部門和企業之間保持緊密的聯系,同時也要求社會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在部門和企業間按比例分配。然而,資本是逐利的,它不會考慮社會生產關系中是否存在合理的生產結構和分配比例,在每一次的生產和再生產中,由于社會生產力不斷擴大,技術不斷提高,原本的勞動力以及生產資料在部門間或者企業間的分配比例開始生效,新的比例產生。正是由于個別企業在社會中處于生產無政府狀態,從而使投資生產比例失調,經濟結構遭到破壞,從而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換句話說,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導致資本競爭與再生產條件背道而馳,也是導致社會勞動在各部門和各企業失調的根本原因。
3.利潤率趨于下降。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提到:“利潤率的下降會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從而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威脅”[5]270.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不斷增加的資本積累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得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表現在資本和勞動的比例上,可變的資本投入越來越多,而勞動的需求量相對單位資本越來越少,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出現相對過剩的現象。勞動力過剩必定帶來購買能力的下降,造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而資本的正常循環是建立在資本盈余被充分吸納的前提下,很顯然在供給和需求失去平衡時,資本盈余只能借助空間或者時間維度進行轉移,無法進入下一個再生產環節中。另一方面,利潤率趨于下降,意味著單位資本的邊際產品收益在遞減,在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或者更甚的情況下,剩余價值率不斷下降,導致資本家對于再生產失去信心,因此用于再生產的資本不斷減少,資本過剩。勞動力過剩和資本過剩使得經濟逐漸走向衰落,經濟危機爆發。馬克思在著作中還強調了由于信用制度的杠桿作用,利潤率的下降可能使一些資本家出現違約現象,使得信用系統出現極度緊張,從而引發其經濟崩潰。因此,我們從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資本無論是通過追求剩余價值不斷積累還是信用杠桿作用,都會使得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其速度絕對高于社會勞動所能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增加速度,由此產生了資本和勞動的對抗性矛盾,矛盾不斷激化就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產生。
二、運用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分析中國經濟新常態
(一)經濟新常態的必然性與基本特征
1.經濟新常態是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必然階段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及其周期性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導致,為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雖然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可以有效消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說消除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還處在不斷成熟之中,所以,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民經濟同樣存在周期性的經濟波動。由此可見,經濟周期波動是超越社會制度的普遍現象。馬克思將一次經濟波動劃分為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四個階段,并認為經濟衰退是經濟波動的集中體現。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檔現象,很多國家的經濟增速都是從7%以上的高速發展直接切換到3%左右的中低速發展。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經濟波動是絕對的,而高速發展的平衡是相對的。因此,中國經濟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換檔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征,是完全符合馬克思的經濟周期理論的。
2.經濟新常態的特征是常態化在馬克思的經濟周期理論里,正常發展的經濟周期的長度為10年左右。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經濟表現為嚴重短缺經濟,外部供求對經濟的影響有限且消費受到嚴重壓抑,國內總需求主要是投資需求;經濟周期運行呈現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位勢低的特點,中國經濟發展很不正常,經濟周期的長度比馬克思提出的10年要短許多,例如1953-1957、1958-1962和1977-1981分別持續時間均為 5 年、1963-1968 持續時間為 6 年、1969-1972 和 1973-1976 持續時間均為 4 年、1982-1990、1991-1999、2000-2009持續時間均為9年,2010-2020預測為10年??梢钥闯?,改革開放以來與之前的發展不同,尤其是初期倡導的全面均衡發展戰略,極易導致投資總量急劇增加,這就迫使中央銀行發放大量信用貨幣,從而引發通貨膨脹,但政府為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避免大起大落,進而對經濟進行整頓,采取緊縮的政策,這樣就使得實體經濟與符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一種均衡,使得經濟逐漸進入正常發展階段,周期持續時間與馬克思的周期時間逐漸達到吻合狀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和改革,我國經濟運行態勢發生實質性轉變,由原來的短缺經濟變為過剩經濟。此時,經濟運行態勢呈現振幅減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勢位提高的局面。由于政府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逐漸增強,經濟周期的時間與馬克思理論的周期時間基本相符。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就是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常態化,這是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在中國的準確運用。
(二)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動力將向創新驅動發展
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更新為經濟創造了活力,為經濟復蘇提供了條件,是擺脫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固定資產大規模地更新,意味著勞動力在部門間或企業間的重新分布,不同部門間或企業間工人的收入和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供求關系,因此,有序的依次遞進地進行固定資產更新,是擺脫危機的一般出路,這能夠促使處于失調和阻滯的社會再生產狀態恢復常態運轉,而且逐漸趨向高漲。馬克思的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1)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意味著勞動和資源在社會各個產業部門和區域的重新分配,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供求結構和分配結構都發生變化;(2)大規模固定資本更新可以有效推進技術進步、管理創新、企業規模擴大和效率提高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使經濟增長的動力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