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農業大國也是農產品貿易大國俄羅斯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第156個成員國。入世后,俄羅斯必然會根據世貿組織要求和入世承諾對其農業政策進行調整,農業將迎來自身發展和對外合作的新起點,這也必將對中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弄清俄羅斯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入世后的發展趨勢,對于我國盡快適應俄羅斯入世的新情況,及時調整對俄農業合作的政策措施,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俄羅斯農業現狀
俄羅斯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陸地面積廣闊,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但是,由于各種社會歷史原因,目前俄羅斯農業生產效率不高,大量農產品依賴進口,農業產值較低,大量人口居住在農村。
從農業的各部門來看,俄羅斯種植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現代化水平較低,作物結構也比較單一,還處在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階段。俄羅斯的畜牧業地位十分重要,產值曾一度超過種植業,養殖業和放牧業是俄羅斯畜牧業的兩大部門。但是,由于肉類需求的不斷增加,本國生產的畜牧產品仍很難滿足國內需求。俄羅斯海洋捕魚業在前蘇聯時代曾經輝煌一時,但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私有化、外貿自由化等一系列措施嚴重影響了原來的海洋漁業體系,海洋捕魚業發展嚴重受阻。但是,近年來,由于捕撈方法的改進、捕撈業效率的提高和水產品加工部門的配合,漁業總產量正在回升。
從農業生產組織來看,隨著俄羅斯農業私有化改革的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出現了多種農業生產組織。目前,俄羅斯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可分為三大類:一是企業型農場,包括少部分保持原有法律地位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新組建的股份公司、合伙公司和農業生產合作社;二是家庭農業,包括公民個人副業經濟、集體果園和個人菜園;三是農戶(農場)經濟?!?〕從貿易情況來看,俄羅斯已經從一個世界主要牲畜產品生產國和糧食與油籽進口國,轉變成一個主要牲畜產品進口國和糧食出口國。出口方面,俄羅斯的糧食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產量和出口量的變化給國際市場帶來的沖擊已經不容忽視。目前,俄羅斯出口的糧食產品主要是小麥、大麥和黑麥,2011年俄羅斯谷物出口達到2700萬噸。在進口方面,由于盧布升值、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上升和國內生產能力難以滿足消費需求等原因,俄羅斯已經成為新興市場國家中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主要進口農產品包括肉類、加工產品、水果和蔬菜。2010年俄羅斯食品進口額達到153.9億美元,占進口商品總額的13.1%.
從農業支持政策來看,俄羅斯政府農業政策的主要方向為:為國民穩定提供國產食品,建立、管理和開發農業市場基礎設施,扶持農產品生產者,在國內外市場上保護農產品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在農工聯合體中促進科技創新,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促進對農業專家的教育、培訓和深造等。主要的國內支持政策包括價格和收入政策、優惠信貸和投入補貼以及每頭動物和每公頃農田補貼。出于保護本國農業生產者利益的考慮,俄羅斯也會采用一些關稅和配額等貿易政策?!?〕另外,由于一些農產品經常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俄羅斯政府也會采取一些臨時性的出口限制政策,以優先保證本國農產品供給。
二、入世后俄羅斯農業的發展趨勢和變化
1.整體趨勢
長期來說,從生產者角度看,入世將促進俄羅斯的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更好地配置農業資源并加快農業改革步伐,提升俄羅斯農業及相關產業的出口水平,最終增強俄羅斯農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入世能夠使得農產品消費者在農產品的選擇、質量和價格上獲益。但是,短期來看,由于俄羅斯大量農產品依賴進口,入世帶來的關稅下降將拉大農產品貿易逆差,給畜牧業等脆弱產業帶來較大沖擊。同時,為了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俄羅斯也必將調整其農業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尋求農業合作。
2.國內支持政策
由于WTO的《農業協議》要求成員方必須削減那些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黃箱”政策措施(價格補貼,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補貼等),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后,必然要減少、調整和修改原有的農業支持政策,以適應WTO規則。就目前來看,俄羅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基于面積的貸款補貼、農業保險和稅收減免等。
為了改變支持模式,俄羅斯計劃將購買燃料、化肥、種子的補貼和農業貸款補貼等按照播種面積發放。在每公頃開支約為6000~7000盧布的情況下,各級預算的補貼總額可能達到每公頃1000盧布。另外,為了支持農業機械和設備現代化改造,政府計劃向從俄羅斯農業銀行貸款的農業企業發放利息補貼。為了減少農業災害給農戶帶來的風險,農業部還建議農民購買農業保險。這些措施都屬于WTO規則的綠箱支持政策,不在削減或限制之列。除政府外,俄羅斯國家杜馬也計劃通過立法形式扶持農業發展,這些扶持手段主要通過調節稅收措施來實現。
比如,在2016年前減免農業企業的利潤稅(每年減稅額約為150億盧布)、將免征畜牧業良種進口稅的期限延長至2018年,因為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俄羅斯畜牧業生產水平、提高畜產品質量,減輕入世后俄羅斯畜牧業面臨的巨大壓力。
3.貿易條件和政策
在進口方面,入世后,俄羅斯將根據協議降低其農產品進口關稅,這將極大地刺激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給俄羅斯國內產業帶來不利影響。加入世貿組織后,俄羅斯農產品平均進口關稅從13.2%降為10.8%,乳制品、谷物、油脂類和木材紙張類產品的進口關稅也都有明顯的降低(見表1)。雖然俄羅斯一直利用關稅配額來嚴格控制一些農產品的進口,但是入世后的俄羅斯也將增加這些產品的進口配額,并降低配額內外關稅。
關稅的降低將使得農業原料、肉類和乳制品等多種農產品的進口量增加,按照現行價格計算,成品食品的進口額達1.82億美元~1.9億美元?!?〕但是,很多農產品(如畜產品、蔬菜、茶葉和水產品等)早已習慣了高關稅保護,如果突然失去了保護,它們的發展將非常困難,甚至有破產的可能,而且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俄羅斯農業的發展,甚至能夠威脅到俄羅斯的國民經濟命脈。
在出口方面,世貿組織關于出口禁令的條款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俄羅斯對產品出口的限制,這將有利于俄羅斯的農產品(主要是糧食)更加順利地流入國際市場。俄羅斯對出口產品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受到GATT第11條第1款規定影響,即任何成員方不得對任何其他成員方領土產品的進口或向任何其他成員方領土出口或銷售供出口的產品設立或維持除關稅、國內稅或其他費用的禁止或限制,無論此類禁止或限制通過配額、進口許可證或其他措施實施。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俄羅斯在糧食市場價格升高時采取逆向調節的手段,有利于維持世界糧食市場供給穩定。但是,由于GATT第11條第2款規定了例外情況,即成員方為緩解和防止出口成員方的糧食或其他必需品的嚴重短缺可臨時實施的出口禁止或限制。因此,不排除俄羅斯援引該條作為對實施糧食出口禁令的正當理由。加之俄羅斯糧食產量波動較大,綜合來看,目前仍無法明確俄羅斯的谷物出口將來是否能夠長期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狀態。
4.投資環境和合作機會
加入世貿組織將推動俄羅斯規范市場秩序,提升外國資本對俄羅斯商業環境的信心。一方面,俄羅斯將開始按照世界通行的規則行事,這意味著俄羅斯的對外經濟政策特別是貿易政策將更加明確;另一方面,世貿組織有關貿易投資的措施協議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特別是知識產權、貿易投資、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等規則,將推動俄羅斯創建一個更加透明和便利的商業投資環境。
三、俄羅斯入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1.土地利用
俄羅斯遠東地區地域遼闊,總面積621.59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處于永久凍土帶,農業用地660萬公頃,可耕地280萬公頃。在與黑龍江省接壤的自然條件較好的阿穆爾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是全俄大豆和土豆的主產區。但是該地區勞動力短缺,居民外流嚴重,農業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國很多省份,特別是東三省擁有優秀的農業勞動力、現代化的農用機械、豐富的種植經驗、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大量農業專家,這些都為我國利用俄羅斯土地、進行境外農業開發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由于入世后俄羅斯國內有將遠東地區土地租種給外國人的計劃,加上入世后俄羅斯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合作意愿的提升,中國可能會獲得更多在俄羅斯租種土地的機會。在俄羅斯租種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糧食等農產品的供給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緩解國內耕地和水資源壓力、增加就業機會。
2.出口創匯
俄羅斯對肉類、水果和蔬菜的生產能力有限,但需求量較大,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關稅的降低和配額制度的逐步放開,這些農產品的進口量勢必不斷增加。由于中國在這些農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加之中俄兩國具有地緣優勢,針對俄羅斯出口這些農產品將會具有較大的市場。
3.共同合作開發
由于歷史和社會原因,俄羅斯農業投資不足,開發力度不大,很多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低。俄羅斯入世后,為增加其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必然尋求國際合作,尋找國際伙伴對農業共同投入、共同開發、共享成果。如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農機具租賃、提供農業商業貸款、農業科技合作等,都將是中國和俄羅斯尋求合作的領域。
四、中國的應對策略
面對俄羅斯入世后其農業產業可能產生的各種變化趨勢,以及這些變化趨勢可能會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我國應抓住時機,調整政策,揚長避短,更好地與俄羅斯開展農業合作、擴大貿易往來。
1.加大利用俄羅斯資源力度,推動農業進一步“走出去”
中俄兩國相鄰地區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相近,同時,俄羅斯農業生產力在蘇聯解體后受到嚴重破壞,農業勞動力外流,每年需要70萬~80萬的外來勞動力,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勞動力匱乏更為突出。
而我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并且具有較高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術。這些互補因素為我國對俄羅斯進行農業境外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擴大農業合作將最大限度地解決兩國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盡可能實現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自給自足。我國應將俄羅斯農業合作納入農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總體進程,立足兩國農業生產互補特點,加強政府指導與協調,鼓勵企業赴俄羅斯開展種植、養殖、漁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經濟技術合作,擴大在俄羅斯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和綜合開發,可以對部分重點示范性項目給予適當資金支持,本著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推動與俄羅斯農業合作。
2.抓住俄羅斯進口政策調整時機,增加對俄農產品出口
雖然俄羅斯的農副產品短缺,但是俄羅斯在進口方面的要求一直是“寧缺毋濫”,為進口農產品所規定的質量和環境標準非常嚴格。隨著入世后關稅水平的降低,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在一定時期內必然呈現增加的趨勢。我國應抓住這一契機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供出口信息,加強對俄出口產品質量標準的宣傳力度,培育大型出口企業,提供檢驗服務,并加大對重要的對俄農產品生產地區和農產品出口基地的建設,提高對俄出口農產品質量。
3.利用邊疆省份地緣優勢,提高區域合作水平
我國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四省區與俄羅斯接壤,風俗習慣、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比較接近,這些省份又都屬于農牧業大省。在這些省份,既有充足的勞動力,也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所以非常適合建立出口產品基地。我國應該從瓜果、蔬菜、糧食、鮮花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入手,給農民以優惠條件,鼓勵出口,將我國的新鮮農產品打入俄羅斯市場。另外,在開展對俄農業合作中,應鼓勵與俄羅斯接壤的省份在合作中不僅停留在種植業或向俄羅斯推銷初級農產品的低層次合作上,更應向技術合作、經營合作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春萍。俄羅斯農業的近今發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0,(12)。
〔2〕OECD.AgriculturalPolicyMonitoringandEvaluation2011[R].OECDCountriesandEmergingEconomies,2011.
〔3〕WilliamH.Cooper.Russia'sAccessiontoWTOanditsImplicationsfortheUnitedStates[R].CRSReportforCongress,2012.
〔4〕Sergey Kiselev, Roman Romashk in. Possible Effects of Russia's WTO Accessionon Agricultural Trade and Production [J]. ICTSD Program meon Agricultural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