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基礎就是貿易結構,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著這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活動,也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對外貿易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這就需要我們認清嚴峻的形勢,認真地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動規律和發展趨勢,走出一條更好的貿易強國之路。
一、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發展現狀
對外貿易結構,從廣義上來說應該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方式結構、模式結構以及區域結構。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狹義上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近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規模上不斷擴大,進出口總額在1980年就已經達到了381.4億美元;2004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三年,進出口總額達到了11545.5億美元,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以14.7%的平均增長速度居世界第三。外貿依存度也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我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增強,對外部世界的依賴也在增強,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
1.工業制成品遠遠高于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推行的出口導向戰略,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空間。如今,我國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以93:7的比值遠遠超過了發展中國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出了發達國家80:20的平均值。
2.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主要的出口產品。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方面,通過國有企業的放權改制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以機電組裝、服裝和輕紡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群迅速在沿海開放地區形成;另一方面,我國加強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加快步伐發展加工貿易,出口導向產業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大大加速,機電、輕紡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面向國際市場崛起。
1986年,作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的石油,被服裝和紡織品所取代。這標志著我國的出口商品,已經從以資源密集型為主轉變為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二、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規律
1.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在總出口比重中呈不斷增長趨勢
以1980年至2004年間為例,我國初級產品的出口在總出口比重中從50.3%下降到了6.8%,而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則以不斷增長的趨勢從49.7%上升到了93.2%。
2.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在工業制成品中呈上升趨勢,勞動密 集型 產品 的 比重 不斷 下降。仍 然以1980年至2004年間為例,在我國的工業制成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雖然一直居主導的地位,但已經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從1980年的75.9%下 降 到 了2004年的46.5%。然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工業制成品中所占的比重,由1980年的21.8%到2004年已經上升到了53.3%。要強調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在工業制成品中所占的主導地位,首次被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取代是在2003年。那時候,兩者之間的差距并不大,但卻足以說明了這一層次上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在不斷優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發展趨勢分析
1.保持我國外貿穩定協調的增長。對外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大起大落必然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要保持其穩定協調的增長。
2.加快轉變我國外貿的增長方式。要在實踐中建立起科學的外貿發展績效考核體系,引導地方和企業處理好規模與速度的關系,以及質量與效益的關系。要轉變原有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把外貿的發展重點放到提高質 量與 效益上。
3.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中。要想實現我國外貿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須力爭使得我國在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組織中取得更多的話語權,力爭到對我國有利的國際貿易規則。
4.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互利共贏。我國要繼續堅持走和平的發展之路,妥善處理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摩擦,力求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為我國的外貿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經濟發展初期憑借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外出口,這是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技術要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對外貿易出口中的比重隨之呈現出上升趨勢。尤其在我國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中后,貿易結構有了提升,貿易格局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我國正在以一個世界大國的姿態參與到世界經濟大舞臺中。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的貿易強國之路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孫光金.河北省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1.
[2]阮嫻靜.中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3).
[3]丁冰.我國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