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產品資源豐富,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業對外貿易,以農產品出口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當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延伸產業鏈條的重要路徑,也是探索四川外向型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F根據四川省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情況,就如何推動四川農產品“走出去”作一個簡要的探索。
1、 四川省農產品國際貿易概況
1.1 進出口額不斷擴大
“入世”以來,四川省農產品貿易呈快速增長態勢,貿易總額由2001年的2.5億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0.76 億美元,年均增幅12.9%,較全國平均水平低3.7個百分點;出口額由2001年的2.4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7.96億美元,年均增幅10.5%,較全國平均水平低1.6個百分點;進口額由2001年的0.1億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2.82 億美元,年均增幅32.1%,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1.1個百分點(見圖1)??偟膩碚f,四川農產品進出口呈增長態勢,進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總體表現為貿易順差狀態。
2013年前3個季度全省農產品貿易總額 7.68 億美元,較 2012 年同期減少4.24%,其中出口額 4.83 億美元,較2012年同期減少16.8%;進口額2.85億美元,較2012年同期增加28.7%。全年農產品貿易總額有望突破11億美元。
1.2 進出口農產品特色突出
畜產品、飲品、蔬菜是2012年四川主要出口的農產品。畜產品出口2.4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4.4%,其中,生豬產品占27.6%;飲品出口1.6億美元,增長19.7%,其中,白酒占97.5%;蔬菜出口1.1億美元,下降10.8%,其中,加工保藏蔬菜占68.7%。(見圖2)油菜籽、谷物和畜產品是2012年四川主要進口的農產品。油菜籽進口1.8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20.1%;谷物進口0.79 億美元,增加 2.8 倍;畜產品進口0.58 億美元,增長 1.4%;水產品進口0.35 億 美 元 , 下 降 22.2% 。(見 圖 3)
1.3 進出口市場逐步多元化
“入世”以來,四川農產品進出口市場已由2001年的70個發展到目前的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而進口來源地則集中在美洲。2012年,東盟、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已成為四川出口過億的市場,出口總額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2.8%;而美國和巴西則成為四川主要的進口來源地,來自這兩大進口來源地的農產品進口額占總額的57.1%。
1.4 農產品出口企業隊伍不斷壯大
2012 年,四川農產品出口上百萬美元企業 127 家。其中,出口 500 萬~1 000 萬美元的企業 19 家,出口額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 16.8%;出口1000萬~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14家,出 口 額 占 全 省 農 產 品 出 口 總 額 的33.4%;出口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1家,出口額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6.8%。
1.5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四川省農業廳作為全省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貿易促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效明顯。一是通過農業、商務、海關、商檢等部門間密切配合,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二是利用專項資金對企業境外參展進行補貼,大力促進農產品外銷;三是加強銀企聯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四是建立農業產業損害監測預警體系,指導農產品貿易發展方向。
2、 四川農產品“走出去”的有利因素
2.1 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出口優勢
首先,從“入世”以來我國各類農產品進出口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依賴土地、較多耗費人力的水產品、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強。從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要素狀況進行比較,四川的勞動力資源在全國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相對而言,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在出口中占有較大優勢。
其次,四川的農業勞動力長期過剩,能夠為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服務在較長的時期內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勞動力。因此,四川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特征,決定了四川農產品出口必須實施充分發揮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戰略。
2.2 優質特色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
研究表明,四川豬肉、生絲、蔬菜、腸衣、中藥材、煙草及制品等都具有很強的貿易競爭力,酒類具有較高的比較優勢,而食用植物油、大豆、棉花、飼料用魚粉、水果及制品和谷物及谷物粉等不具有競爭優勢和競爭力。大宗農產品如小麥、玉米無國際貿易發生,說明在價格和非價格因素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不存在貿易的比較利益,無貿易基礎。
總的來說,四川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出口潛力十分巨大,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這決定了四川農產品出口必須實施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戰略。
3、 四川農產品“走出去”所存在的問題
3.1 初級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程度低
目前,四川出口農產品仍以初級和簡單加工產品為主,農業企業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以稻谷為例,發達國家的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拋光、色選等先進技術處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幾個等級,使用功能確切,食用質量好,整齊度高,可滿足市場的多樣選擇。而四川的稻谷加工還僅僅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雜質含量高,品種混雜,口感與食用品質低。
現階段四川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80%還處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直接導致四川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足。
3.2 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與國際標準差距大
從政府層面來說,長期以來,四川都缺乏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這使得四川農產品質量標準不能與國際接軌,嚴重阻礙了出口。
從企業層面來說,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規模小、實力弱,舍不得在質量和衛生認證上下功夫,取得HACCP(危害分析和臨界點控制)認證、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及有機認證的農業企業少,出口產品的質量很難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也大大影響了其產品的出口。
3.3 市場開拓意識差,品牌數量少
四川有相當一部分農業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意識中形成了“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加之傳統的單個家庭生產方式影響,缺少“工廠化”觀念,以至于很多時候只局限于給外商提供初級產品,然后貼上外商的商標,沒有在自身品牌建設上下功夫,使自己處于“為人作嫁”的窘境。這種落后的觀念嚴重影響到了四川農產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3.4 貿易促進體系不完善,外銷隊伍建設不到位
從政府層面來說,政府對農業貿易促進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對農業企業缺乏系統性的指導和培訓,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缺乏與農業企業的對接和溝通,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貿易促進體系;從企業層面來說,企業參與培訓的意識較差,對自身外銷隊伍的建設缺乏投入,過多的依賴政府,隊伍建設的主動性不強。
4、 四川農產品“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4.1 加大政策對農產品出口的扶持力度
首先是增加出口農產品基地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推廣、農業信息化、良種化、農業生態環境等建設的財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的現代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其次是制定刺激農產品出口的政策,強化政府對農產品出口的服務功能,消除或減少農產品貿易壁壘。再次是加快農業管理體制改革,盡快建立起對農產品生產、流通、檢驗檢疫、內貿、外貿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且政策透明、管理科學高效的農產品出口管理體制。
4.2 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更多龍頭企業
要依靠高新科技和規模經營,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企業化經營和管理。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企業+農產”等是農業企業化的初級形態,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農工貿”、“產學研”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才是農業企業化的高級形式,這種農業綜合體實現了農業的市場化、規?;?、工廠化、產業化經營和管理,可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增強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
應積極引導從事農產品加工經營的國有、私營、外資企業與農民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培育龍頭企業。把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引入農業企業,政府應選擇技術水平高、市場潛力大的龍頭企業,在財政、信貸和稅收上予以扶持,培育農業巨人。
4.3 健全質量標準體系,提高質量安全水平
一是根據出口目標國家或地區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要求,建立與之相一致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推行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二是加強無公害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中,優先支持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努力打破農產品國際貿易技術壁壘。三是充分利用檢驗檢疫、技術監督、農林、衛生等部門的檢測力量,加大檢測力度,提高檢測能力,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
四是積極推動農業企業取得相關國際認證,提高自身農產品質量標準,達到出口目標國的要求。
4.4 加強國際營銷,打造四川品牌
一是根據四川特色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以肉類及制品、水果、蔬菜、生絲、酒類、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產品為重點,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和特色產品出口。二是支持企業培育農產品品牌,指導企業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商標注冊、出口注冊,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開展自主研發,支持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充分利用國際展會進行農產品國際營銷。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市場經濟越完善,會展業對農業農村經濟的作用就越明顯。政府統一舉辦各種農產品推介會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既符合世貿組織規則,提高企業和產品的信譽度,又可大大節省單個企業開拓市場的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 加強貿易促進隊伍的建設
建立持續投入機制,加強四川農業貿易促進體系人才隊伍的培養,培育出一批既懂農業又懂貿易的外向型人才隊伍。一是加強政府系統農業貿易促進體系人才隊伍的建設,完善協調機制,加大指導力度,以充分體現貿易促進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建立以各類商、協會和農業專業協會為主的農產品貿易促進組織;三是加強農業企業外銷人員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