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一)理論淵源
1. 與新古典經濟學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它放寬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的假設,使其自身具有更強的解釋力與說服力,新制度經濟學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制度因素的分析,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但并非脫離新古典經濟學獨立發展,他們的出發點、立足點和落腳點是保持一致的。
2. 與近代制度經濟學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與近代制度經濟學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對新古典經濟學有所承繼,批判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不足之處,然而近代制度經濟學僅停留在了形而上學的層面上,沒有對新古典經濟學加以修正和完善,也沒有形成自己系統的理論體系,而新制度經濟學從實踐出發,對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修正與完善,并著重強調了人、制度和經濟行為三者的辯證關系。
(二)常用理論
1. 產權經濟理論
科斯是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和奠基人,他被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是產權理論的創始人。產權經濟理論認為,市場上物與物的交換實則是權利與權力的交換,權力的價值決定了相應交換物的價值,而要想保證經濟高效運轉,產權就應該具備明確性、專有性、可轉讓性和可操作性四個特征,四者缺一不可,否則將導致產權的缺失或不完善,進而會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轉。從理論上來說,私有產權往往比共有或公共產權更有效率,因為通過在市場上的自由交換,私有產權可以更快的流向出價最高者,進而使其效率最大化。但這并不是絕對的,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私有產權在交易過程中會碰到高額的保護費用或成本,導致其不易被實現。
2. 交易費用理論
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費用”這一思想。他指出,市場和企業是兩種不同形式的交易方式,企業存在和產生的原因就在于企業通過合作分工使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費用。簡而言之就是市場內部化,企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減弱甚至是消除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這一思想同時也為產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交易費用的多少已成為評判產權制度優劣以及資源有效配置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3. 制度變遷理論
眾所周知,制度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制度之所以會創新,是因為由于某些外部性的原因會產生新的利潤,而這種新的利潤在舊的制度結構下很難達到或難以達到,為了得到這種潛在的利潤,某些人就會率先去攻克這種阻礙,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形成新的制度,從而更有利于得到新生的潛在利潤。諾斯把這種制度的創新看作是一個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過程。制度創新的形式有很多,而究竟采取哪種形式創新取決于這種形式的收益與成本的差額,而且還會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其中成本中的交易費用被認為是核心力量。
(三)行為假定
1. 人類行為動機的雙重性
人類行為動機存在雙重性,一方面,人類想要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這一點也可以表述為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又想要實現非財富的最大化,非財富最大化通常傾向于維護集體主義的整體利益。
2. 假定人為有限理性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人與人之間接收到的信息不是完全相同的,好比在市場上,廠商往往比消費者得到更多等有用的商品信息,從而消費者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消費者無法對自己所不熟悉的市場做出準確的反應,人類認知行為的有限性,也使得理性也是有限的。
3. 人的機會主義傾向
經濟上假定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即人都會視具體情況而定的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經濟人都是利己的,因此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會把風險以及高額成本轉嫁給他人。
二、新制度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新制度經濟學使我們明白,制度對一個國家經濟的運行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顯然,我國經濟要想獲得長足穩定的發展,制度改革是必然的。這是推理和拉力兩種力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推力表現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獲得信息的渠道窄且效率低下,因而對于發現的問題也無法及時進行處理,而且由于信息傳送渠道單一,信息在傳送過程中失真以及丟失的風險更大,更不利于決策的有效實施。而且,計劃經濟體制下,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與個人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這便很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也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拉力表現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不斷完善的獎勵激勵機制,個人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企業也會調動其完全的動力進行生產發展,從而會促進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結語
同時我們同時必須認識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決不可急躁冒進,期待一蹴而就。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擺正自己的方向,目標明確,必須充分重視政府的作用,同時不可忽視政府自身體制的完善與改革,這樣才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制度改革穩步向前,又好又快。
參考文獻:
[1] 卞玉娟 .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啟示 [D].北京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