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區域經濟客觀地存在著較為典型的發展梯度現象,需要從宏觀戰略視角運用“經濟技術”、“自然要素”、“社會因素”、“生態環境質量”與“制度層面”等各個層面[1],通過生產技術、管理模式與經營模式的不斷創新和提升,科學地運用與提升季節性區域產業,使其在科技支持下有效地打破季節限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創新源。
一、區域經濟發展中季節性區域產業類型
季節性區域產業的產生和存在,主要是由于生產、管理、收獲及其相關下游工業的季節性。當前,較為典型地表現為三種類型。
一是農業及其加工業。是以“遷移能力差”、隨季節波動明顯、“生命周期相對較長”為基本特點[2],包括各類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牲畜養殖、漁業等海岸生物養殖等,受地域環境、氣候與其他的因素影響非常典型,如小麥的種植、收購和面粉的生產加工等。
二是節慶旅游業。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與地方特色挖掘和提升的活力產業,深受各地民間與政府的支持和強力推動。從“生態游到景觀游”再到“紅色之旅”等主題游,在旅游業產值屢創新高的同時,也提升為地方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推動因素甚至是“支柱產業”[3].但一些地區由于受制于自然與環境生態的季節性,旅游業也呈現為季節性的峰谷之間變化特點,如一些地區的桃花節、梨花節與香山紅葉欣賞活動等。另外,一些在特定時段的地方民俗旅游活動,也具有較為鮮明的季節甚至是時節特點。
三是季節性礦業。是指需要經過一定時間長度、溫度或其他自然條件催化形成的礦物,較為典型的如芒硝,如山西運城鹽湖每年寒冬的搶收芒硝等。
二、季節性區域產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持續作用的路徑
在現代農業科技不斷創新和普遍推廣運用下,實現季節性區域產業周期延長和區域經濟活力創造性持續。
(一)農業反季節性發展
在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下,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基礎,建立突破季節性限制的“農業產業區域集群良性發展”的“農業管理體制”[4],是當前區域宏觀性操作路徑之一。有兩種具體的操作方式:一是控制性自然環境打造的反季節性發展。典型地表現為運用現代農業科技,以仿真性的自然氣候環境去推動農作物等產業的反季節發展,如大棚蔬菜、大棚油桃與大棚草莓等,以反季節的生產和銷售實現相關農作物無縫對接。二是反季節作物的研發和種植。這是從創新種子等培育方面科技出發,在地域土壤、自然環境與其他方面先天性條件的基礎上,在反季節中去開展相關作物生產活動,在充分、科學運用各種基礎性條件的同時,實現土地保墑、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連貫性。
(二)多峰發展高潮打造
季節性的典型表現就是發展的高峰和谷底的存在,且會以特定時節作為鮮明的分水嶺,打造多峰是推動區域經濟高潮迭起的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有兩種方式:一是打造農業生產周期內的系列性高潮。尤指地域特色農業支持下的時節旅游等,可以根據當地農業自身的特點,可以從某種作物的開花開始的“花”節,到綠色農產品的結束的“果”節,甚至包括相關產品的體驗性初加工和深加工旅游,使具有各種目的的群體能在不同的季節享受到獨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勞動享受。二是挖掘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經濟潛力。是指在地方經濟發展的谷底時期,可以充分運用民俗文化的特色,通過舉辦各種具有特色性的文化活動,去激活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力,尤其在地域文化品牌的支持下,實現了具有知名度與美譽度不斷擴張的經濟持續發展。
(三)關聯產業發展持續
所謂關聯產業是指利用產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推動相關產業發展高潮的梯度性持續發展。結合前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牧產品的加工業發展持續。包括農作物、畜牧產品、海洋生物與其他作物的簡單加工和深加工等,實現從種植業、養殖業向加工業發展的延續和提升,在促成原產品交易的基礎上,推動更多工業性產品的加工和生產,拓展消費空間和市場發展空間。如從養羊到羊肉生產到熟肉加工與銷售等產業的關聯性發展。二是育種育苗性等先導產業發展持續。是指各種農作物的專業性育種、農畜的育種、海洋生物的育種與其他相關的準備工作(如季節性礦物的氣候孕育性的準備1濟發展的空白,把相關經濟潛力和勞動力實現聯動性的激活,推動區域經濟的準備性、孕育性和潛力性的持續、有效發展。
三、季節性區域產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帶動作用
季節性區域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其不斷提高的發展水平和被充分挖掘的創新潛力,有效地推動區域經濟的持續性、良性發展。
(一)經濟周期延長
延長季節性區域產業的經濟周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典型、最集中與最顯著的持續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因素”延長的“生命周期”延長[5].典型地表現為收獲性的生命周期延長,如農作物自身的生命時間的延長,尤指能有效結果的時間延長,例如大棚草莓的結果時間的延長,從年前的 12 月可以到年后的四五月份,可以實現結果量、采摘率與成熟周期的延長,以此實現相關產業的經濟周期的延長。二是“空間動態性”延長的經濟周期延長[5].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延長方式,如本地引進同類的季節性產品等以維持相關產業的發展,或把本地季節性產業通過借殼發展的方式,以實現空間性周期延長。
(二)經濟活力激發
通過激活區域居民和其他各類人才的潛力,以激發區域經濟的活力是突破產業季節性限制的有效、科學路徑之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制性活力激發。包括各種推動季節性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激勵政策與保護性政策等,為這類產業的持續性與季節突破發展創造良性的環境,例如針對某種反季節作物種植的貸款扶持等。二是市場活力激發。當前表現為運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去平衡和穩定相關季節性區域產業的發展情況。典型地體現為對市場物價的調控,如針對那些糧食保護性價格的收購,以保護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與國家糧食安全等。
(三)創新能力孕育
這是激發經濟活力的關鍵,任何創造性經營活動的出現和效益的產生,都是創新充分開展與轉化發揮作用的結果之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微觀創新。包括生產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與其他的原材料創新(如化肥、飼料與種苗研發)等。二是產業宏觀創新。包括產業結合性創新、邊緣性創新與模糊性創新等,任何在法制框架下的創新只要能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打破季節性的產業限制都可以鼓勵與支持。
區域經濟發展中季節性區域產業的存在和創新發展,既發揮基礎產業的經濟發展支持作用,也通過自身的季節突破性發展,實現了季節性產業生命周期的延長和發展空間的拓展,達成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時間、空間與創新的核心動力性支持,使經濟發展的潛力持續、時間持續與質量持續。
參考文獻:
[1]楊凱,王要武。區域梯度發展模式下我國工業生態效率區域差異與對策 [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12):105-112
[2]馮劍豐,王秀明等。天津近岸海域夏季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變化特征 [J]. 生態學報,2011(20):15-25
[3]楊霞。旅游經濟地區結構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9):120-121,124
[4]李坤。區域經濟發展帶動重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途徑[J].社會科學家,2013(6):79-82
[5]柳思維,唐紅濤。城市商圈的時空動態性述評與分析[J].財貿經濟,2007(3):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