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外部需求在本輪危機爆發后急劇降低. 為保持我國經濟穩定,我國政府迅速開啟了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為目標的政策. 大規模的投資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推高了通脹. 從外部因素來看,為走出經濟危機泥潭,復蘇經濟,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主,大多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注入了流動性,從而使得居民對美元的貶值預期提高,這從而加劇了美元的貶值. 而大幅貶值又聯動國際上的商品價格走高,進一步推高通脹,由此輸入型的通脹形成.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恢復不同步,當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復蘇階段之時,發達國家還在經濟衰退泥潭中掙扎. 這導致發達國家天量貨幣不斷逃離本國市場,流向復蘇中的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使得這些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面臨經濟增速減緩、物價水平上升、本國貨幣升值、熱錢沖擊等多重風險.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自然不能夠幸免于難.
內外部因素的沖擊導致我國的通脹處于高位運行,資產價格上漲,樓市泡沫嚴重. 為了防止經濟過熱,物價水平的進一步上漲,人民銀行多次采用存款準備金、加息等手段來收縮市場流動性. 然而政策調控手段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從 2007 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通脹率突破 4%,并一路高升,最高達到了 8. 7%. 此后 CPI 雖然下降,并一度出現了負值,但好景不長,2010 年 10 月再次跨過了 4%,最高達到 6. 45%,然后逐漸下降. 因此,在這背景之下討論外部因素對我國通貨膨脹的沖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計量分析
本文使用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來研究問題,具體形式如下:【1】
根據前面的分析, 外部沖擊因素可以概括為國際食品價格、匯率以及流動性增加,這些變量可以被加入到當中. 其中國際商品價格選取 IMF 公布的商品價格指數, 匯率選取 BIS公布的有效匯率指數,選取 M2 的發行量來代替流動性該變量,所有數據都選取自1995 年至 2013 年的月度數據,并換算為同比數據.
首先計算只包括本身的自回歸形式模型,它反應通脹慣性的因素對通脹率的影響;然后在此基礎上加入 GDP 產出缺口進行擬合,它表示了三角模型當中滯后的通脹慣性和產出缺口共同作用時會對當期實際通脹產生的影響;最后再加入外部影響的沖擊因素來實證外部因素對當期實際通脹的影響程度.
從其自回歸模型的 AR\\(2\\)來看出來,其系數顯著為正,擬合度較高, 經調整后得到的 R2 達到了 0. 97. 添加 GDP 產出缺口,CPI\\(- 2\\)系數不顯著,R2 下降,在該模型中去除 CPI\\(- 2\\)后擬合,結果比之前的 CPI 自回歸模型系數更為顯著,校正的 R2 提高了 0. 003.
本文構建的外部沖擊模型就是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增加外部變量. 國際食品價格、有效匯率以及 M2 三個外部沖擊變量系數均顯著且為正,與實際情況相符.盡管擬合得到的調整過 R2 下降了一些,但結果發現其依舊還是可以很好的解釋通脹率的變化.
實證擬合的結果發現,通脹慣性因素是能夠解釋短期通脹率的主要成分,同時產出缺口對當期通脹也有一定的影響. 雖然外部沖擊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從統計上看系數比較小,但在現實中還是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值得關注.
上述曲線擬合結果僅僅描述了 CPI 與各個變量間的統計關系,并沒有反映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事實上,GDP、CPI、國際食品價格、有效匯率以及貨幣政策變量相互之間可能會有影響. 為了克服該問題,使用 VAR 模型來估算外部因素對國內通脹之間的影響.
綜合得到的實證結果發現:\\(1\\)外部沖擊,特別是大宗商品及油價的上漲對國內通脹的影響程度較大.\\(2\\)外匯占款由于央行的對沖使得其對通脹影響不大. \\(3\\)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國際利率對我國通貨膨脹的解釋能力尚不高.\\(4\\)慣性仍然是決定通脹程度的主要因素.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擬合以及使用了 VAR 模型, 探討了外部沖擊如何影響我國的通脹. 基本結論與相關政策含義如下:
\\(1\\)從實證結果發現,國際上的大宗商品對我國通脹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們應該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建立好預警機制,這主要包含著兩個方面:關注國際上的商品指數,重視期貨作用,加快推進期貨市場的建設.
\\(2\\)無論是從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方程還是 VAR 模型,分析表明對 CPI 影響最大的還是滯后期的 CPI 以及 GDP. 表明防范通脹的根本途徑還在于保持經濟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陳彥斌,2008:《中國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研究》,《經濟研究》第 12 期.
[2]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2008:《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經濟研究》第 5 期.
[3]紀敏,2009:《本輪國際價格波動的外部沖擊因素考察》,《金融研究》第 6 期.
[4]陳玉財,2011:《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與國內通貨膨脹---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金融評論究》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