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股票市場在經歷6月份的黑色星期五后,8月份又迎來了2800點的新低,很多人抄底抄到天花板后,開始抱怨融資融券,抱怨金融創新,甚至抱怨金融本身。其實,金融本身沒有好壞,它對社會的作用好壞取決于我們如何使用這個工具,甚至可能更多取決于其他非金融因素。
很多人認為金融危機與金融創新總是相生相伴,所以應該審慎創新,甚至遏制金融創新。但是,筆者認為因為金融創新可能會帶來風險,就武斷地扼殺金融創新,是因噎廢食,會阻礙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試問如果沒有金融創新和金融發展,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是否還處于落后的物物交換的原始社會呢?很多時候,人們談金融危機如談虎色變,殊不知應對金融危機最好的方式并非鉗制金融創新,相反,我們應該鼓勵放開金融創新的步伐,在進程中修正發展。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可以緩解金融危機的沖擊,也可以使金融業更加民主化。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和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近期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所有的矛盾都指向金融創新,這種觀點是具有很強的偏向性的,難道沒有金融創新就沒有金融危機了嗎?
不可否認,不管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還是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根源都來自于金融這個體系,背后都是一些大膽的金融創新。以美國次貸危機來舉例,銀行向普通民眾貸款使其能夠購買住房,然后以住房合同打包出售給債券機構,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杠桿化的程序以債券的形式向公眾出售。
在這一個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個產品的復雜程度不亞于任何一樣電子產品。而這種復雜的程序為了躲避現有法律規范,走入了法律的灰色地帶。但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只是我們的監管機構沒有辦法及時制定相關的規則來規范這個市場,如同一列 21 世紀的快速列車行駛在十八、十九世紀的鐵軌上一樣。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車毀人亡。
但是,與其說這是金融體系的問題不如說是我們人性的弱點,而這種弱點體現在一般民眾身上就是堅信“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神話。正是這個神話讓當時的美國民眾極度樂觀,使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貸款購買他們無法承受的信貸,但如同人類的歷史跌宕起伏一般,房價本身也有這種性質,而民眾的樂觀助長了泡沫的形成,最終造成這個可以匹敵 1929 年大蕭條的危機的出現。這背后是整個社會從上至下的貪婪。當我們批判金融這個體系的時候我們是否捫心自問,我們這些普通人在那個時候的心理反應呢?
金融創新本身是出于好的想法,希望通過房產證券化的方式能夠讓更多人得利,但是因為監管不利和人性過度貪婪等種種原因讓其變成眾矢之的。
非理性繁榮是美國股市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源頭,它的根本原因是現有金融體系安排存在重大缺陷,加之人們面對泡沫產生的心理恐慌,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在所難免。然而,把金融危機的原因都歸因于金融創新的確是一大謬誤。
金融創新和金融危機不是”雙生子“,如果可以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金融創新非但不會帶來金融危機,反而會更加有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應該出臺嚴厲但合理的金融監管法律,通過金融法律的制定和執行,打擊那些以金融創新套利的不法商人。美國在保護投資者權益上,有完整的司法追溯、賠償機制等一系列制度配合,尤其是集體訴訟制和股東民事索賠等具體手段和經驗。1929年的大股災,讓美國人痛定思痛。
1933 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于大蕭條之后就任美國總統,他頒布了《聯邦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前者制定了新股發行的規制條款,并強制上市公司必須進行信息披露 ;后者禁止商業銀行從事對沖基金和股權投資業務。之后 1934 年的《證券交易法》更規定投資人不能做內幕交易、不能操縱股價等。
其次,應該建立高效健康的金融監管制度,通過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規范金融創新,真正做到既進行金融創新,又避免金融危機。1929 年大危機后,羅斯福成立美國證監會(SEC),并任命一名老牌投機分子、肯尼迪總統的父親老肯尼迪為 SEC 主席。此舉大駭天下,還曾引得媒體譏諷羅斯??偨y”派一只狐貍去看守雞窩“.但深諳各種投機和操縱市場訣竅的老肯尼迪展現出了非凡的改革藝術,他的首要工作是結束當時所謂的”資本罷工“--當時所有的華爾街銀行都拒絕承銷新發股票,也拒絕提供貸款。其次,老肯尼迪出臺了一套對所有人都更有利的政策體系,同時對股票交易進行一定程度的管制。老肯尼迪繼任者道格拉斯,繼續迫使華爾街改變運作方式,使交易所”保持公平和絕對的誠實“.嚴厲的監管改革,真正改變了美國股市受人操控的賭場氣質,因為內幕交易者付出的沉重代價足以殺一儆百。改革的成功,為戰后華爾街史無前例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這之后,盡管美國資本市場還會不時遭到打擊,但卻擺脫了”惡性股災“的夢魘。
最后,或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多次金融危機提醒我們,進行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必須服務于保護整個社會的資產這個最根本的目標。為了保證目標得以實現,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并監督不同的從業者 :首席執行官、投資經理、銀行家、放貸者……通過倡導他們心存善良的從業行為,進而影響整個金融文化。
201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行為金融學大師羅伯特·希勒告訴我們 :”對于金融體系,只有細致入微地引導其發展才能將其成功地引入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金融體系進行擴大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改造?!皩鹑谶M行進一步民主化改造,意味著創造更多為民眾所開發的金融方案,比如提供金融建議、法律建議以及金融教育,同時還要運用一些全民化方案服務的技術,以保證所有人都能更明智地參與金融系統。
對于中國而言,目前金融創新屬于萌芽階段,無論是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和理財產品,還是股票市場的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再或者是借貸市場的 P2P 和股權眾籌,都處于試驗和起步階段。如何設計好監管法律和監管機制,既保證控制好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有效預防金融危機,又使得中國的金融創新可以健康可持續地發展,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另外,對于中國而言,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實現,國企改制不徹底,股票市場依然存在股權分裂問題,個人和企業信用體系不健全,是否可以全盤遵循西方的金融創新軌跡,還是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創新之路也是值得商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