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農業業發展銀行對新農村經濟的促進研究
【第1章】農業政策性銀行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的探究導論
【第2章】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一般理論
【第3章】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發展狀況
【第4章】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理論和現狀
【第5章】斗門農發行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情況和實證分析
【第6章】基層農業政策性銀行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致謝】斗門農發行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致謝及參考文獻
第4章 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理論和現狀
4.1 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狀況
4.1.1 新農村建設的性質和意義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對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建設,最終把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成設施完善、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和諧發展的新農村。由此可見,新農村建設的實質,就是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國家整合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在于:一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就要改變我國農村落后的現象,全力建設新農村,有助于農村經濟的增長以及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的興盛,使社會均衡發展;二是推進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城市的繁榮,還要讓農村告別貧窮的面貌,城鄉發展步調一致,在現代化進程中共同邁進;三是優化國民生產結構。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對我國社會和諧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需要改變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工業生產布局分散、資源消耗較大等現狀,盤活農村土地,對重新構建我國的產業結構有重大意義;四是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由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農村基礎設施單薄,而我國農村土地廣闊,人口眾多,所以發展潛力非常巨大。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從我國的農村入手,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和生活,進而拉動內需,同時可通過規模龐大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各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持經濟的增長。
4.1.2 我國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在于制度,我國二元結構制度導致"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協調,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不協調,城鄉關系不合理、不正常。"(陸學藝,2006)在金融機構紛紛撤并,農村金融逐漸萎縮的情況下,農村資金的失衡也成為了掣肘新農村建設的一大困難。
首先,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大,農村居民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根據數據顯示,2014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844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9 元,收入差距為 2.75 倍,并沒有明顯縮減的現象。而農村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顯,2011 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 13071 元,而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 5442 元,相差 2.4 倍。地區收入的巨大差距,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不少困難。城鄉差距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第一產業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農村,第二、第三產業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城市利益集團也不愿進駐農村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導致差異一直存在。
其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生產結構單一。我國農村的資金長期存在不足現象,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能跟上農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嚴重制約了新農村的建設。具體體現在我國很多農村的農業生產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幾十年來發展緩慢,維護資金不足。農村人口不斷增加,但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農業科技創新不足,導致成果轉化率也不高。
最后,農村金融市場未能完善,資金外流嚴重。自 1998 年,商業銀行紛紛撤出農村,向大城市進發。鄉鎮存在的網點也收縮了對農業農村放貸的權限,縮減了相關功能,并在實際運營中對農村資金進行倒吸。自商業銀行逐漸上市以來,更加把經營績效的目標放在了首位。從微觀形勢來看,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意涉及農村的現象出現的原因是農戶經營規模小,信貸資金風險高、回報小且周期較長,如果沒有國家的資金或者政策性的指向,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將會越來越大,嚴重制約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
4.2 新農村建設對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分析
在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主體主要有三類,農戶、鄉鎮企業和農村政府機構。
在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農業價格,還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化農業等,都需要地方政府機構來進行帶動實施。作為農村經濟活動的"準市場"主體,地方政府承擔著提供水利、道路、電網等大型公共物品,維持地方社會秩序和經濟增長,所以地方政府的職責就造成了其"準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目前,我國有 70 多萬個行政村、三百多萬個自然村。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調查,這些村到 2020 年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達到新農村基本的公共設施建設,需要投入 4 萬億元的資金。"(林毅夫,2006)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國的農村建設也有不同的資金需求結構。
在傳統的農業階段,農戶在農村分布相對分散,農民資金需求的目的較為單純,需求量也較少,對融資的季節性和應急性強,對于銀行而言融資風險較高且還款來源不明確。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傳統的農業走向現代化農業,農村也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進入工業化階段。在這個階段,農村金融資金的需求主要是農副產品的加工、廠房的建設等,此時的資金需求量極大,銀行面對的主要風險是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導致還款的不確定。如今,我國的部分農村已經開始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逐步走向城市化階段。在這個階段,農村對于資金的需求依然很大,主要目的是用于新農村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工商業的發展,此時農村的居民和產業開始集中,分散程度較低,但由于各項相關貸款的周期較長和信用風險的存在,商業性銀行對農村領域的金融支持依然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只有政策性銀行,在農村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政策指令性或指導性貸款,以滿足農村資金的需求。從下表中可看出,不同階段對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及其必然性。
4.3 農業政策性銀行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作用機制分析
農業政策性銀行現階段最重要的支農方式是對各種政策界定的貸款通過投放大量低息的資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以及扶持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農村的生產總值。
糧棉油購銷儲貸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貸款。如下圖,農業政策性貸款資金有別于商業銀行之處就是信貸的單向凈投放,即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以糧棉油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為中介,最終會全部投入到農戶上。"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資金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信貸資金投入-農戶自有資金-農戶資金投入-農業經濟增長。"(白曉燕,李鋒,2005)此外,資金的投入還可促進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的增多,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帶動就業,間接對農村經濟作出貢獻。
要改變目前農村地區工業生產布局分散、資源消耗較大、農業生產后勁不足等現狀,就要農業政策性銀行投入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信貸資金,整合農業產業資源,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如圖所示,政策性資金的投入,農村資金的缺口得以填充,生產條件也進一步改善。由于農村的投資環境得到優化,提高了外部對農村農業的投資預期,增加了外部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投資信心,農村自身資金也得以停留積累,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村資金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