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醫療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的作用探究
【第一章】城鎮醫保與居民消費的關系研究緒論
【第二章】我國醫保對城鎮居民消費影響的理論分析
【第三章】我國醫療保險與居民消費的現狀分析
【4.1 - 4.4】醫療保險對城鎮居民總消費水平的影響
【4.5 4.6】醫療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
【第五章】完善我國醫療保險促進城鎮居民消費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醫療保障體系對居民消費的促進研究參考文獻
3 我國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消費的現狀分析
3.1 我國醫療保險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包括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其中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又分為城鎮職工、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這一體系目前已經實現了對城鎮就業及未就業居民、農村居民的基本覆蓋。要深入、科學地分析醫療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前提是要對醫療保險當前的發展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為后續的量化分析奠下堅實的基礎??偟膩碚f,隨著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國家政府包括社會公眾,都逐漸意識到了醫療保險的重要性,也持續地在推進醫療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及改革,盡管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依然存在因為過分重視經濟因素,強調又快又好發展而忽視了保護公眾基本健康的情況。本節將主要介紹及分析目前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發展現狀。
3.1.1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現狀。
1998 年底,在綜合評價、分析并總結已有的醫療保險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這一文件的發布,表明國家意識到原有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不能較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甚至是阻礙了城鎮職工獲得更好更全面的醫療保障;于是根據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而做出的重要決定。這一文件中明確指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全部城鎮、鄉鎮的用人單位、企業及其職工,城鎮個體經濟組織的業主和從業人員也涵括在內。用人單位以及職工,鄉鎮企業、城鎮個體經濟組織的業主及從業人員也包括在內。
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由用人單位及職工個人共同承擔,其中,用人單位和在職職工繳費額度為職工工資的 6%、2%.不同省份、不同地區有根據當地情況而進行針對性調整的權力。已退休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且無需重新繳納費用。同時,市級統籌管理與縣級統籌管理相互配合,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分為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統籌基金覆蓋范圍較大,主要用于報銷合乎規定的醫療產生的住院及部分門診費用,個人賬戶由賬戶所有人支配,可用于支付醫療產生的費用、能在定點的藥店購買藥物等。直至 2013 年,我國能夠享受到醫療服務的總人數超過 10 億人。
隨著年份的逐年遞進,參保的人數也隨之增加,且增長率不斷增大。參保人數從 2000 年的 3787 萬人,到 2013 年已增加至 2.7 億人,是原有人數的 624%.2000 年,基金收入為 170 億,2013 年增加至 7061.6 億。
截至 2013 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 2.744 億人,在職職工 2.05億人,退休人員 6941.8 萬人,基金收入為 7061.6 億元,基金支出為 5829.9 億元,累計結余 8129.3 億元。
為了更直觀地看出城職保參保人數的變化情況,本文將挑選了 2000 年、2006年-2013 年參保的在職職工、退休人員數量及占比進行了計算(見圖 3-1)。從圖中可明顯看到,參保的在職職工人數基本保持在參保退休人員人數的 3 倍左右的水平;通過計算它們各自的增長率,發現 2000 年到 2013 年期間,參保的在職職工人數增長了 6.6 倍,退休人員人數增長 6.8 倍。
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收入、支出及結余情況制成趨勢圖,如圖 3-2,不難看出,參保人數的增加,不僅僅擴大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也促進了統籌基金的進一步發展。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僅是統籌基金的收入,包括其支出和累計結余,都呈現出非常迅速的、大幅度的增長。經過計算,2013 年基金收入為 7061.6 億元,是 2000 年的 41.5 倍,增長率為 4053%;基金支出為 5829.9 億元,是 2000 年的 46.8 倍,增長率達 4582%;基金累計結余為8129.3 億元,是 2000 年的 74 倍,增長率為 7303%.
3.1.2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現狀。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后,面向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也隨之出現[53]
.此時,唯獨城鎮居民中的非就業居民,仍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醫療保險制度。針對這個情況,2007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文件,將城鎮居民中的未就業的學生及非就業居民涵括進來,一并納入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當中[54]
.同時,這份文件的出臺,使得我國部分省市中的某些城市,開展了城居保的試點工作,在隨后的發展中,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最終在 2010 年,國家決定全面鋪開這一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城鎮非就業居民的福利[55]
.
城居保與城職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面向的人群不同。城鎮居民是面向城鎮中非就業的居民,包括未被城職保涵蓋的未成年人、學生、其他非就業的城鎮居民。這一部分的人群籌資方式主要靠個人及家庭繳費,政府適當補助[56]
.而繳納的水平也分為了不同的層次,以適應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適應不同居民、不同家庭的具體需要。城居保與城職保相區別的地方,還包括前者不設個人賬戶,由基金直接管理?;鹬饕糜谥Ц兑蜃≡杭安糠珠T診就醫而產生的費用,報銷比例,不同地區也有所不同。由于城鎮非就業居民中沒有個人賬戶,國家、當地政府對此有一定的補助,補助力度也依據地區發展水平而有所區別[57]
.
截至 2013 年,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享受醫療服務的累計人數達到 1.5億人次。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 2007 年開展試點工作以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從 2007 年的 4291 萬人增加到 2013 年 29629.4 萬人,是 2007年人數的 6.9 倍。將這個數據制成柱狀圖,能夠更清晰地看出其增長速度之快。
從 2007 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無論是其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及基金結余都有較大的增長。相較于 2007 年的水平,2013 年基金收入是當時的 27 倍,達到 1186.6 億萬;基金支出為 971.1 億元,是 2007 年水平的 96 倍,基金結余為 978.1 億元,是 2007 年基金結余的 27 倍。經計算, 2013年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收入、支出、結余比2012年分別增長47.6%,63.4%,52.9%,增長速度較快。而最近幾年,基金結余比率始終保持在 30%以上,且基金結余的增長幅度較基金收入及基金支出的增長幅度大,也說明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存在運行效率較低、結余率偏高的情況。3.2 城鎮居民消費的現狀分析消費、出口、投資被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是持續能力最強的、最能夠推動 GDP 增長的主力。本小節主要對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主要從居民消費支出占 GDP 比重、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及消費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
3.2.1 居民消費支出占 GDP 比重。
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最終消費占當年 GDP 的比率。居民消費是最終消費中的一部分,本節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居民消費與 GDP 的關系,選擇居民消費率這一指標,即居民消費占 GDP 的比重。
通過表 3-3 可以看出,我國居民消費率,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從 1990 年的 50.62%降低到 2012 年的 34.58%,期間降幅達31.69%.而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其國居民消費率從 1990 年到 2012 年的降幅只有 12.61%,小于中國的 31.6%.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地區)的居居民消費率隨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升高,1990 年時美國的居民消費率只比我國高 16%,而到了 2012 年時,美國的居民消費率比我國的兩倍還多。
因此,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地區)和發展中國家的對比中,我國的居民消費率都不高,顯示出我國的居民消費水平較低。
3.2.2 平均消費傾向。
根據經濟學家凱恩斯(Keynes)的理論,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to consume,以下簡稱 APC)為消費占收入的比重,APC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是逐步遞減的。
表 3-4 中可看出,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是不斷增加的,顯示出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還是有所提升,消費支出不斷增加;但是,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 APC 則是逐年下降的,反映出盡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消費支出也在增多,但是,消費占收入的比重則是不斷下降的。2000 年 APC 為 80%,到 2013 年,這個比重降低為 67%,下降幅度達 13%.
通過與美國等其他多家的同期數據相比較(美國的 APC 穩定在 0.90-0.92 之間),不難發現,我國 APC 水平偏低同時下降速度過快。這就說明了我國居民存在不愿意消費甚至是不敢消費的心理,導致 APC 較低。分析其中原因,重要的一點是居民的預防性儲蓄比重較高,即為了預防未來不確定支出或者未來可能在醫療上的大額支出,而增加了儲蓄的比重;居民的收入水平一定時,儲蓄的比重升高,必然會導致消費上的支出減少。因此,我國居民預防性儲蓄率較高的重要原因,是當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不夠完善及健全。
3.2.3 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是家庭食品總支出占家庭總支出之比,向來被用以衡量某個地區某家庭的生活水平的高低。通過計算我國部分年份的恩格爾系數,可以了解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狀況及其變化情況。
2000 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 39.4%,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不斷發展,2013 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降低為 35%,顯示出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從上表 3-5 可以看出城市的恩格爾系數一直處于 0.3 到 0.4 之間,同時其隨物價和經濟的波動較為明顯,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處于相對富裕階段。對此,學術界的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城鎮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與恩格爾定律并不吻合。盡管有爭議,但中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規律還是比較符合恩格爾系數規律的。
與此同時,相對于美國農業部公布的 2013 年全球 22 國的恩格爾系數中,美國恩格爾系數最低為 7%,英國為 9%,中國為 21%.這也說明我國的恩格爾系數仍有隨經濟發展和收入提高而降低的空間。
3.2.4 消費結構。
我國的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主要包括食品、衣著、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居住等方面。通過查閱《中國統計年鑒》。
總體來說,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不斷增高的,從 2000 年的人均全年消費 4998 元,到 2013 年已增至 18022.6 元,是原有的近 3.6 倍。具體情況如下:
(1)食品支出則由 2000 年的 1971.32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6311.9 元,增長率為 220%,年均增長率為 10%.(2)城鎮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費支出增長幅度較快,2000 年的此項的人均支出為 426.95 元,截至 2013 年,已達到每人年均 2736.9 元,增長幅度在各項支出中排在前列。這也側面說明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居民的交通出行日益增多、通訊也更為頻繁及形式多樣化,居民的交通通訊方面的支出也會不斷增多。(3)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發展階段,人們平均壽命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也使得城鎮居民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多,2013 年城鎮居民醫療保健類支出為 1118.3 元,是 2000 年該項支出的3.51 倍,年均增速為 13%;盡管如此,與居民消費中的其他項目相比,醫療保健類支出的增長速度還是偏慢。(4)2013 年,城鎮居民在文教娛樂方面支出為 2294元,與 2000 年相比增加了 1624.42 元,是 2000 年該項支出的 3.42 倍,占當年總消費的 12%,說明我國居民在培養子女、豐富自身文化生活方面還是較為重視的。
經計算,如圖 3-5 所示,2013 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中,排在前面的分別為食品支出、交通通訊支出及文教娛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別為34%、15%、13%;若除去食品支出一項,所占比重前三的為交通通訊支出、文教娛樂支出及衣著支出??偟膩碚f,我國城鎮居民消費中,食品、衣著等生活基本消費的支出仍是總支出中的"大頭",相比之下,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占比較小,顯示出我國的消費結構依然是以生存消費為主,發展、享受方面的消費占比較小,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仍然處于基礎消費的水平。
這說明我國的消費結構仍比較低端,基礎消費項目仍占較大比重。
3.3 小結。
本小節主要從理論及現狀的角度,對我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1)我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經基本實現了制度上的全面覆蓋,這也是我國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還存在許多關系重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醫療保險基金中,收入及結余的增長幅度快于支出的增長幅度,顯示出基金運行的效率不高,政府注重經濟因素忽視保護公眾的基本健康,與政府提倡的"基金平衡、略有結余"原則不符;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中還存在保障力度不夠,能夠由基金報銷的費用種類還不夠多樣等等。
(2)通過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占 GDP 比重、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及消費結構的綜合分析,可以得知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總體偏低,且相對于 OECD國家而言,我國的居民消費率和居民平均消費傾向都嚴重偏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還主要是以滿足生存需求為主,消費結構比較低端。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夠完善、保障水平較低,致使居民消費過程中消費水平較低,不愿意消費或者不敢消費,而更多地選擇預防性儲蓄。
為了進一步明確醫療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本文將在下一章節進行醫療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通過測度,明晰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消費二者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