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研究
【第一章】居民邊際消費偏向降低分析緒論
【第二章】消費理論的概述
【第三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
【4.1】公有制比重逐漸降低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2 4.3】收入分配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4 - 4.6】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第五章】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的政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民眾邊際消費問題探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
3.1 邊際消費傾向的定義
凱恩斯在《通論》中首次提到消費傾向,他將消費傾向定義為:存在自變量Y(即用工資表示的收入水平)和 C(即在 Y 的收入水平下的消費的數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x,即 C=X(Y)。
就業量增加時,收入也會增加。收入增加時,人們的消費也會相應的增加,但是消費增加的數量往往低于收入的增加量,即:MPC=dC/dY.通常將消費函數表述為:C=a+bY.其中 a 代表自發消費,即當 y=0 時也會產生的消費,b 代表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即收入每變動一單位時引起的消費的變動量,C 表示家庭、地區或社會的消費支出總量,Y 表示家庭、地區或社會的可支配收入。
從凱恩斯從對邊際消費傾向的規定來看,邊際消費傾向通常小于 1,最大等于 1.但是,實際的經濟運行是復雜的,從中國的統計數據看,也出現了邊際消費傾向大于 1 的情況,這在本章的第四部分即 3.4 可以看到。
計算方法:
(1)消費支出的年增長量除以收入的年增長量。
(2)C=a+bY 模擬擬合邊際消費傾向。該方法應用計量模型,通過相關的計量軟件計算得出消費函數,該方法得到普遍的應用。選用人均消費和人均收入建立模型,計算邊際消費傾向。
3.2 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的變動情況及對比分析
3.2.1 我國居民收入變動情況
從圖 1 可以看出,2003 年至 2012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都呈現快速的增長。但是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明顯大于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增長幅度。
利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數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指數平減(2003 年為基年)我國的居民收入情況如下圖:圖 2 所用的數據是經過平減后的,排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會更具有說服力。從圖 2 可以看出剔除價格因素后,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變動幅度很小。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以支配收入呈現持續上升,比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幅度大。
3.2.2 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變動
從圖 3 可以明顯的看出,我國居民的整體人均消費水平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 2008 年以來,上升幅度比較大,2010 年比 2009 年上升了 13.3%,2011年相比 2010 年上升了 19.5%,2012 年相比 2011 年上升了 12.3%.可見,就總體而言我國居民名義消費水平呈現增長的狀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城鎮居民消費水平都呈現遞增的趨勢。除此之外,從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明顯高于居民平均消費水平,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明顯低于居民平均消費水平??傊?,我國城鎮鄉居民的人均消費還存在很大差距。
利用居民消費水平指數,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指數,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指數平減(以 2003 年為基準),我國的居民消費水平如圖所示:圖 4 所用的是經過平減之后的數據,排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得出的結果更接近現實,更能表現真實的變動規律。從圖 4 可以看出,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也一直處于上升趨勢的,但是上升幅度比較小。圖5可以看出我國2003年至2012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鎮居民消費水平都呈現遞增的趨勢,但是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一直低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并且幅度逐漸增大。從增速來看,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速明顯高于城鎮居民消費增速。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速和城鎮居民消費增速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在大部分年份出現同增同減的特征。
3.2.4 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收支情況
采用2003年到2012年的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數據和農村居民消費的數據,計算了我們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支增速
圖 6 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處于不斷增長的水平,和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差距一直比較穩定。從增速來看,大部分年份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農村居民消費增速。而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和農村居民消費增速沒有明顯的相關性,這可能與我國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后有關。
3.3 我國人均 GDP 及儲蓄率和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對比
3.3.1 人均 GDP(現價美元)
人均 GDP 是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年終人口數。GDP 是一個經濟體內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加上產品稅并減去不包括在產品價值中的補貼。計算時未扣除資產折舊或自然資源損耗和退化。數據按現價美元計。
3.3.2 我國人均 GDP 和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比較
從圖 3-3 可以看出,不論是和亞洲的大韓民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對比,還是與歐美國家對比,我國的人均 GDP 與這些國家的差距都是將近 10 倍,甚至 10 多倍,可見我國的生活水平還遠不如發達國家的水平。
3.3.3 總儲蓄占 GDP 的百分比及與世界一些國家的對比
總儲蓄的計算方法為國民總收入減去總消費額,再加上凈轉移支付。表 3-4 可以看出我國的儲蓄率處于很高的水平,超過了世界上的幾乎所有的國家。
經過對比分析圖 7 和圖 8,可以看出,我國在人均 GDP 相對比較低下的情況下,儲蓄率卻居高不下。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的確存在著需求不足的現象。我國目前的收入水平恰處于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刺激消費,會影響我國企業的發展。試想從長遠來看,人們不消費,企業投資生產的產品不會產生好的效益,長期下去,企業就不愿意投資。
3.4 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3.4.1 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量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來衡量。平減后的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采用的是經過平減之后的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量除以經過平減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粗略估計我國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1985,1988,1989 年算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 9.78,-4.04,7.2,與其他數據差別太大,因此沒有引用。
對比圖 9 和圖 10,可以發現平減后的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和未經平減的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呈現一致的變化趨勢。比如,都分別在 1985 年達到一個峰值,進入新世紀后波動程度趨于平緩。無論是平減后的還是未經平減的數據計算出的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從 2005 年開始,都在 0.8 附近呈現出微小波動。
3.4.2 我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1978 年為基年,剔除價格因素影響,1990 年農村人均消費較上年減少 2.4,農村人均收入較上年增加 0.67.因此測算出的邊際消費傾向為-3.58,與其他年份差距太大,制作圖表時不方便,因此沒有采取該年份數據。對比圖11和圖12可以發現平減后的數據和未經平減的數據計算出的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一致的變化趨勢,比如都在 1990 年達到一個很低的值,在 2000 年達到一個高的峰值。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進入新世紀后仍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較大幅度波動。從 2005 年開始波動趨勢開始減弱,開始在0.7 附近波動。
3.4.3 我國城鄉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對比
將我國的城市和鄉村的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一個圖中進行比較,如下圖:圖 13 表現出 1978-1985 年我國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可能與我國那時候特殊的政策相關。剔除 1990 年的農村邊際消費傾向,當年邊際消費傾向為-3.58,和其他年份數據差距太大,不利于作圖。整體來看,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符合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從 1978 年至 2012 年期間隨著我國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都遞減。1985 年至 2000 年以前,我國的邊際消費傾向波動性很大,尤其是 1998,1989,1990 這三年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出現大幅度震蕩。1995 年開始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開始下降,尤其是新世紀之后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更逐漸降低。但是從圖 14 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后我國農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多數年份是低于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這與隨著收入的增多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又不太相符。這可能與我國農村保障制度差有關。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匱乏;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村信貸市場基本是空白,與城鎮信貸市場存在較大和都較大差別。這兩方面使得我國農村居民缺乏安全感,未來不可預知的支出使得農村居民只能保守消費。因此,過多的預防性儲蓄可能導致了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于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3.5 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存在的問題
以上的分析可知,過去三十年,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都經歷了長期的快速增長,在世界范圍內也實屬罕見。單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的確是成功的。但是“光鮮”的數據背后存在一些影響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的障礙。
本章從影響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主要因素收入和消費入手,粗略測算了我國城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從趨勢圖可以可以看出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主要存在以下 2 個問題。
3.5.1 我國的儲蓄率居高不下,邊際消費傾向降至較低水平
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范圍內還處于較低水平,甚至還不到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 1/10.但是我國的儲蓄率最近幾年卻排在了世界第三,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也已經降至比較低的水平,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鄉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開始呈現緩慢的下降趨勢。
作為世界的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美國居民的人均收入遠遠高于中國,但是美國的儲蓄率卻遠遠低于中國。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中國的“消費不足”形成鮮明的對比。當然美國的過度消費甚至借款消費也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危害,如2008 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我們國家儲蓄率最近幾年都都保持 50%以上,而美國不到 10%,日本也在 25%.通過與發達國家對比,可以說明我國的儲蓄率確實過高。過高的儲蓄率意味著我國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較少,消費不足會阻礙我國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私有制下,而且高收入階層財富總量的占比較高,這部分人的消費結構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平均下來整個社會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就較低。公有制經濟為前提的情況下,社會收入差距相對較小,消費結構比較完善,消費總量占收入的比重較高,即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從而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