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研究
【第一章】居民邊際消費偏向降低分析緒論
【第二章】消費理論的概述
【第三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
【4.1】公有制比重逐漸降低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2 4.3】收入分配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4 - 4.6】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第五章】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的政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民眾邊際消費問題探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4.4 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4.1.社會保障的作用機制:
4.4.1.1 社會保障對居民預防性儲蓄的影響
預防性儲蓄是指為了預防未來會發生的突發事件,風險厭惡的消費者會進行的一部分儲蓄,進而會引起當期消費的減少。一方面,預防性儲蓄理論重點論述了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如何進行資源分配,另一方面,預防性儲蓄也是居民為了應對未來的突發事件的準備金。因此,居民感受到的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強,其用于未來的的預防性儲蓄就會越大,居民當期的可支配收入就會減少。從總體上看,居民未來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居民未來收入多少是不確定的。二是居民未來支出多少也是不確定的。居民不能確定未來收入是多少主要是因為居民不確定未來是否會失業,工資是否會降低。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疾病支付的醫療費,災難,子女的學費等。而健全的社會保障能夠降低這種不確定性,當未來發生突發事件時,可以增強居民的抵抗力,進而降低居民當期對未來期間的恐懼感,可以增強當期消費水平。
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說理論遵從效用最大化原則,他們認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會合理的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費和支出。因此,居民用于當期的消費不僅取決于當期的收入,還取決與未來的收入和支出。消費者未來的收入主要包括來自自身勞動的收入,社會保障獲得的收入,通過接受捐贈獲得的收入等。
社會保障能夠分散社會成員面臨的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風險。如養老保險可以為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崗位后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醫療保險主要解決居民生病時,由社會提供的補償,減輕個人的醫療費用負擔;失業保險主要是指當居民面臨未來失業時的一種補償。因此,如果居民的生命周期中包含社會保障帶來的財富,未來的不確定性對居民當期的心理預期就會減少,居民就不會為了未來的不確定性準備更多的儲蓄,預防性儲蓄就會降低,從而居民用于當期的消費會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也會隨之提高。
4.4.1.2 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社會保障體系是政府憑借行政的力量強制建立的。一般情況下,政府從個人或者企業征收一定的稅收,然后將這部分收入通過社會保障系統,合理的將這部分資金再分配給滿足條件的個人。社會保障實際上是一種收入的再分配,為生活困難的人提供的一種幫助。從而可以縮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緩解社會矛盾。
社會保障的再分配效應能夠降低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不確定性的預期,從而降低未來收入和支出的風險,也會影響居民當期的儲蓄和支出。除此之外,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可以縮小社會的收入差距,在上一節中已經檢驗過,縮小收入差距能夠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具有促進作用。
4.4.2 我國醫療和教育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對比
4.4.2.1 我國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在世界的水平
我國的公共醫療支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瑞典,日本的公共醫療支出比重還有一定的差距。從圖 10 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遠低于瑞典和日本,說明我國的公共醫療支出還比較落后。
4.4.2.2 我國的公共教育支出
教育公共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百分比,是指特定財年,教育公共支出總額(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占政府各部門支出總額的百分比。公共教育支出包括政府在教育機構(公立和私立)、教育行政管理和私人實體(學生/家庭及其他私人實體)補貼方面的開支。從表 4-9 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公共教育支出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是城鎮居民家庭重視教育,農村家庭也逐漸重視教育。教育支出占據了一個家庭的大部分收入,尤其是對于一個沒有固定性收入的農村家庭更要為孩子未來的教育儲蓄。近年來,城市居民為了搶占教育資源,進入更好的學校不惜花費更高的學費,一些家長更是為了讓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利用假期上輔導班,這類現象越演越烈,家庭在教育上的儲蓄也隨之加大。而我國對于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有限,大部分的費用還需要家庭獨自承擔。因此無疑加劇了家庭的負擔,進而減少當期消費。
4.4.3 農村居民社會保障的現狀
西方國家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帶動農業機械化的高度發展,城鄉一體化程度很高。然而,中國特殊的國情,巨大的城鄉差距,在分析社會保障時還需要單獨分析農村的狀況。我國農村居民因病貧困,老無所養的局面一直很盛行。雖然近幾年,農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已經展開,但是實施的時間較短,保障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農村的“低?!睒藴实?,覆蓋率低,不能保證適齡人群得到合適的保障。而隨著醫療,教育等市場化以來,農村居民的醫療,教育等支出快速增長,教育貧困,因病貧困等時有發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提高會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增加農村居民對未來的樂觀預期,有助于提高我國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
4.4.4 城鎮居民社會保障現狀
我國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高于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多數人都或多或少的享有社會保障。但是城市居民的醫療成本,教育成本比農村居民的更高。城鎮居民的社保也遠不能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
4.5 信貸約束對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西南財經大學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指出我國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沒有信貸的家庭中,有 18.89%的家庭需要銀行貸款,但是有 14.8%的家庭沒有提出申請,而剩下了雖然提出了申請但是被拒絕。大部分沒有提出貸款的家庭將原因歸結為“估計不會成功?!庇绕涫寝r村家庭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對于貸款程序步驟感到陌生和恐慌,以至于他們從來不會想到貸款,更傾向于向親戚朋友借款。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可以將一個人的一生劃分為青年時期、中年時期、老年時期。消費者在青年時期時,當期消費多,收入水平有限,不過未來預期收入會增多。進入中年之后,消費比重會逐漸開始下降。如果消費信貸不夠發達,將會阻礙青年人和中年人的消費,導致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降。
4.6 其他因素分析
4.6.1 人口老齡化
從表 4-10 中可以看出我國少兒撫養比低于老年撫養比,因此,未來我國將面臨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在我國經濟還未達到發達水平之前,人口老齡化無疑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老年人口取得的工資性收入一般都會儲蓄起來,而不用于消費。
4.6.2 文化因素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居民在傳統上會將一大部分錢進行儲蓄,進而會降低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傲咳霝槌觥钡膫鹘y觀念,致使我國消費信貸在農村的發展出現舉步維艱的局面,消費信貸的不發達也會阻礙我國居民的消費,進而影響居民邊際消費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