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研究
【第一章】居民邊際消費偏向降低分析緒論
【第二章】消費理論的概述
【第三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
【4.1】公有制比重逐漸降低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2 4.3】收入分配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4.4 - 4.6】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
【第五章】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的政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民眾邊際消費問題探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消費理論的概述
我國的消費理論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早期的消費理論是古典節儉的消費理論,后來依次經歷了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和美國經濟學家凡伯倫等人反對“節儉”的消費理論,奧地利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提出了消費價值理論,歐根·馮·龐巴維克認為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商品的價值,這個觀點也得到了馬歇爾的贊同的。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將消費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杜森貝利,弗里德曼,莫迪利亞尼都不贊同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分別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持久性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假說,進一步完善了消費理論。后來又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假說,如隨機游走假說,流動性約束假說,預防性儲蓄假說,損失厭惡假說等,但都未得到廣泛的應用。
2.1 古典節儉的消費理論
西方古典經濟學者提出了“節儉”的消費理論經,經濟學的鼻祖威廉。配第(1623-1687)以及后來的亞當·斯密(1723-1790)、大衛·李嘉圖(1772-1823)、法國的經濟學家魁奈(1694-1774)等,都是“節儉”理論的支持者,他們都主張節制消費,保證積累,促進生產的擴大和國民財富的增加。
2.2 反對“節儉”的消費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1773-1842),美國的經濟學家凡勃侖(1857-1929)和英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都是提倡消費,反對節儉。西斯蒙第反對李嘉圖倡導的為生產而生產的思想,他強調“消費先于生產,生產服從消費”,并把消費者的需要看成生產者的目的。他認為“宜奢不宜節儉”,并強調浪費的含義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即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浪費性的消費品現在是人們的必需品。
①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并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來解釋有效需求不足,主張在短期內政府應擴大支出,刺激消費,在長期,主張收入分配和財富的再分配。凱恩斯還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從需求的角度提出了經典的消費函數,即絕對收入假說,從此,消費理論函數就建立了,促進了消費函數理論的發展。
2.3 消費價值理論
對于消費問題,與其他學者不同,奧地利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提出了消費價值理論。他認為,一件物品的邊際效用越大,其價值越高,而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因此消費價值理論認為,當消費者收入增高時,其對商品的購買不會像剛開始那樣的增長速度,他們會將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儲蓄。因此,收入越是高的人群,其邊際消費傾向越是低,當收入主要集中在一些小部分人的手中時,將會有更多的收入不能轉化為消費。歐根·馮·龐巴維克他邊際效用理論為后來的經濟學家研究消費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歐根·馮·龐巴維克還提出了現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概念,他還研究了時間因素對居民邊際消費的影響。
A·馬歇爾從商品的價格和對商品的需求量兩個方面對消費問題進行了研究,他接受了邊際效用價值論,并且提出了需求規律,需求價格彈性,消費者剩余等。
2.4 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
凱恩斯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絕對收入假說的核心觀點是消費是由收入多少決定的,收入越高,消費就會越高,收入越低,消費會越低。
凱恩斯 1936 年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首次將消費和收入之間的關系定義為“消費傾向”,并建立了兩者之間的函數關系 C=C(Y),凱恩斯認為消費和收入之間存在穩定的一元一次函數關系,它們之間是一個穩定的函數關系。凱恩斯認為隨著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費也會相應的增加,但是消費的增長的速度要低于收入的增長的速度。
①在此基礎上,凱恩斯首次提出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凱恩斯認為這個規律是符合人類的基本心理法則的。
2.5 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
杜森貝利(1918-2003)認為居民當期的收入會對當期消費造成影響,但是以前期的消費習慣及收入水平也會對當期的消費者的行為造成影響,另外,也會受到周邊群體消費習慣的影響。和凱恩斯的觀點完全不同,杜森貝利將收入分配作為決定消費傾向的主要因素。他建立了一個模型,模型中所有人的收入同比例上升的時候,邊際消費傾向保持不變。杜森貝利認為:“一個人的儲蓄傾向,可以看做他在收入分配中的百分數地位的遞增函數”.杜森貝利認為消費者具有“后顧”和“攀附”的特點。①
2.6 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說
弗里德曼將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用一個函數來表示,通過這個函數,弗里德曼進一步說明了暫時性收入和永久性收入,暫時性消費和永久性消費的關系。但是“永久性收入”和“永久性消費”是很難預測和定義的,弗里德曼也承認該問題的存在。弗里德曼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按照持續時間的長短進行定義。弗里德曼經過大量的論證,把這個分界點定為 3 年。
弗里德曼研究的結論是:永久性收入和永久性消費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但是暫時性收入和暫時性消費之間不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
2.7 莫迪利亞尼的生命周期假說
莫迪利亞尼(1918-2003)認為原始資產的數量以及和當期收入的總和才能決定當期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者對一生可以賺取的總資產會有一個預期,他們會將總資產平均到各個時期進行均勻的消費。暫時性收入的儲蓄傾向較高。他將消費和儲蓄視為在時間維度上的理性配置過程,提出了所謂的跨期預算約束的概念。個人消費傾向與收入無關,但與年齡有關。
2.8 消費者理論的新進展
生命周期理論和持久收入理論模型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合理解釋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沖擊對人們消費的影響?;魻枺?978)年提出了消費的隨機游走假說。
霍爾把持久收入理論和理性預期相結合,用隨機游走過程的方法對生命周期理論加以修改得出消費者的消費軌跡是一個隨機游走過程的結論,并據此提出了消費的隨機游走假說。
②霍爾認為消費是難以預測的,被稱為隨機游走假說?;魻柊严M傾向的變化描述稱為單變量的一階馬爾科夫過程。這個觀點嚴重背離了傳統的消費理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福萊文研究發現,消費對過去收入變化存在“過度敏感性”,迪頓和坎貝爾研究發現,消費對當前收入表現出“過度平滑性”.對霍爾的研究,存在很多質疑。隨后提出了大量的消費者行為假說,如流動性約束假說,預防性儲蓄假說,損失厭惡假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