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 大眾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人們對于生活中的物質享受需求越來越增加,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要的消費群體之一,讓高校的周邊商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由于大面積的進行針對學生的商業投資, 導致高校周邊的經營模式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對于商業圈的管理工作造成了負擔。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本文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進行分析,研究得出高校周邊的經濟關系受到大學生消費能力和觀念的深刻影響。 提出相對應的高校周邊經濟發展建議,希望能夠改善目前高校周邊混亂的經營模式,為周邊經濟關系的管理工作減輕負擔。
一、高校周邊經濟關系建立的有力條件
( 一) 校園環境優勢
首先, 以吉林市的北華大學為例進行分析。 北華大學地處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的重點大學之一,也是吉林省內最大的綜合型院校之一。 北華大學附屬許多院校,其中包括吉林醫藥學院、吉林林學院、吉林師范學院、吉林電氣化高等??茖W校。 北華大學的整體校園占地面積達到280 萬平方米,其中還涉及包括實驗用地和實習用地,整體的建筑綜合面積也將近達到 55 萬平方米,全校師生人數已經達到五、六萬人,面對如此巨大的校園規模,自然的帶動了校園周邊的經濟關系模式發展,對校園周邊的經濟起到了有利的促進作用。[1]
( 二) 校園周邊經營模式
圍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消費觀念進行商業圈的構建,其中包含了豐富業余生活的娛樂場所,比如網吧、桌游室、臺球廳等,還有餐廳、超市、書店、旅店等學生和生活的場所。
( 三) 高校周邊經濟關系的構成
首先, 影響高校周邊發生經濟關系體系建立的主要原因是龐大的校園體系,還有師生的購買能力伴隨我國社會的發展不斷增長,再者就是校園供給能力不足。 此處還是以吉林市的北華大學作為例子,簡單地說明一下龐大的校園體系給經濟關系造成的影響,作為省級重點院校,北華大學的師生數量就非??捎^,以此類推可以得知我國整個高校環境的龐大數目,逐漸增長的消費需要和越來越高的消費能力,都讓高校周邊的經濟關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空間。 再者就是傳統的校園供給能力不足,不能夠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消費理念,大多是師生都愿意憑借自己的消費能力去享受更加完善的服務體驗,所以高校周邊的商家經營模式更適合社會市場競爭,能夠滿足師生整體上對生活的需求度。[2]
其次,由于高校學生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素養,高校的教學知識體系也變得更加活躍,以及更多的外界供給能力能夠推動高校周邊的經濟發展。 因為在高校的區域范圍內,有眾多的人口數量,并且有改革后的教育指導時間以及空間的轉變,讓學生通過自由自主的方式進行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運作,所以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實現師生和外界經濟商業圈的關系交流,有效的促進了經濟文明一體化的構建。
再次,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伴隨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改變,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也提升了大學生對日常生活需求的高度,這樣的消費形式驅動了市場經濟的構建模式變化,也促使高校周邊的經濟關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3]
通過表格的調查研究能夠得到的結論是, 大學生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大部分的消費集中在對日常生活的開銷之中,而其余花費都是用于人際交流的費用。 如果學生生活的高校城市區域內有明顯的消費水平增長或者降低,都會導致學生的消費水平出現明顯的浮動,所以,學生的消費方向和消費水平影響著高校周邊的經濟關系結構。
二、大學生消費觀對于高校周邊經濟的影響
由于高校不斷遞增的學生數量, 直接導致高校周邊的經濟結構越來越繁雜,能夠盈利的經營模式在校園周邊越來越興起,大學生帶動了校園周邊的經濟發展,所以促進了校園周遭的人口數量劇增,明顯的表現在大多數商家選擇在校園周圍居住, 無形中帶動了貿易之間的交流和往來。 因為商業圈的興起,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量人力資源不斷的融入校園周邊的經濟商業網絡,帶動了高校周邊的經濟關系。 大學生消費觀給高校周邊建立了豐富的商業運轉模式,極強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完善的體系和未來建設藍圖。[4]
三、高校周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 一) 高校周邊經濟發展的問題
伴隨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不斷的變化, 影響了高校周邊的經濟關系體制改革,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經濟體制中,也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 首先是針對高校周邊的經濟發展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因為高校周邊的經營模式都是比較狹小,業主選擇從事的商業種類也相對的比較狹隘,不能夠充分的給予學生和居民所需求的物質保障。 但是由于高校周邊的經營網點不屬于學校的管理范圍,所以不能夠行使監管的權利,導致師生和其他居民的商品保障權益效果降低。 大多數商家都選擇能夠較多盈利的商業模式,進而影響了商業模式的單一性,不能夠及時的滿足學生和居民的其他要求。 關于社會的規劃意識不強,沒有城管部門主動的監管這些區域,還有流動人口的不可控性質,都導致政府和監管部門不能準確準時地進行管理工作,無形中加深了管理的難度。[5]
其次是經營方式隨意,為了滿足商家的盈利目的,可能會盲目地執行低質量的商品銷售,也可能會選擇肆意的擴張和延伸經營的場地,導致市場規劃難以進行,形成臟亂差的社會環境, 也不利于學生在校園之外的生活環境體驗。 對于臟亂差的環境,社會環保工作也很難進行,沒有合理的進行商戶的環境維護職責確認,就會導致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無形的破壞,也致使經濟發展制約了環保工作的進行。
還有最主要的問題是, 在高校周邊任意建立的商業經營模式,單純的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能夠滿足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監管,很可能導致安全的隱患出現,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 二) 高校周邊經濟發展對策和建議
解決校園周邊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 需要政府的大力監管和扶持,首先要確立專門的部門進行高校周邊的商業圈管理機構,規范高校周邊經營商戶的職業道德行為,要求商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為師生和周邊居民進行服務,保證人們的身心健康。 其次是努力的完善高校內部的經營模式,提升高校的服務意識,努力追趕時代的步伐,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高校商品化服務,吸引高校師生回到校園內來消費。
參考文獻:
[1] 周 溢洋 ,李國彥。江 蘇省大學城校園經濟發展的調查研究---基于南京和常州部分大學城的調查[J].科技視界,2013,27:25;59.
[2] 張 玉剛 ,林偉英。高 校周邊消費環境對大學生消費的影響研究---基于廣州市龍洞八所高校的調查[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5):85-89;94.
[3] 嚴 國方 ,汪行舟。淺 談高校產業經濟消費外溢現象及其成因---來自贛州校園區的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J].中國商貿,2010(6):211-212.
[4] 姜薇薇。大學生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問題分析及對策[J].滄桑,2014(3):197-198.
[5] 余展洪。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消費---當代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2013(1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