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把確立新的經濟增長戰略,塑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和增長優勢,推動經濟進入增長中高速,質量中高端的健康軌道,就必須啟動城鄉居民的有效消費,這是新時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動力,從這個角度講沒有城鄉居民的有效消費,就不會有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一、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現存的突出問題
過去 30 年期間,投資和出口增長強勁,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動力,而消費不振則是長期困擾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和結構問題。新常態下,我國擴大內需的重心要從投資需求轉向消費需求。新常態下,我國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2012 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 2006 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從2014年上半年的數據看,最終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54.4%,投資為 48.5%,出口則為 2.9%.城鄉居民的消費而言,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消費總額增長緩慢.我國最終消費總額年均增長速度長期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增長9.8%,國家財政收入均增長14.6%,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年均增長分別僅為7.4%和 7.5%.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經驗表明:最終消費總額的增長,大體上都保持與國內生產總值相近的增長率。
(二)消費率偏低。目前,我國居民的最終消費率為 60%,不僅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美國、英國的消費率均在 80%以上),而且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印度、巴西為80%),比國際平均水平低約 10 多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估計,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 78%~79%),這意味著通過提高消費率刺激經濟增長在我國仍具有廣闊的空間。
(三)消費周期變化較快,使生產難適應。我國居民目前正逐步進入新一輪消費周期。這一輪消費周期,將以家電在農村普及。住房、轎車、電腦商品逐步進入城市家庭為主要標志,即城鎮居民消費從千元級向萬元級、十萬元級消費發展。農村從百元級向千元級、萬元級消費發展。而目前社會生產還難以滿足消費周期的巨大變化。
(四)城鄉居民消費觀念滯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在長期以小生產為基礎的自然經濟中,形成了一種重生產、輕消費,重節約、喜積蓄的傳統觀念,時至今日,這種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同時,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福利化”傳統觀念,也使人們有錢不想花。另外,人們對預期消費和收入不確定性存有擔憂心理.一方面一些正在出臺和正在醞釀出臺的改革措施諸如醫療、保險、養老、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都要求居民自己支付相當一部分費用,這就使居民未來的支出預期增大,從而不得不減少即期消費;另一方面由于經濟不夠景氣,加上居民收入增長繼續在低位徘徊,這就使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缺乏信心,不知以后能否賺到錢,因而即使有錢也不敢花或者省著花,以免將來陷入困境.
(五)消費環境不好,消費積極性不高.第一,政策環境不適應.消費政策如何,對消費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在過去短缺經濟條件下,我國的消費政策是限制性的.而今天短缺經濟已經結束,買方市場已經形成,迫切需要的是鼓勵消費的政策.但是,我們的很多消費政策依然是限制性的.房地產行業的限購、限貸,一些城市實施的汽車限購政策等,這些政策嚴重地制約了人們消費的增長,必須加以修改或廢除;第二,生活環境不配套.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等原因,許多地方的生活消費環境不佳,因而抑制了消費的增長;第三,信貸環境不寬松.
信貸消費在我國才剛剛起步,且貸款的條件過于苛刻,貸款數額低、期限短、利率高、范圍窄,使一些本想進行信貸消費的居民望而卻步,只好把消費建立在自我積累的基礎上,這樣在實現購買前他們勢必要進行長時間的儲蓄,從而拉長了消費的周期,使一些本來可以適度超前的消費得不到實現;第四,市場環境不通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流通事業和市場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一是流通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方面是現代化的大商廈過多;另一方面是方便城鄉居民日常購物的商業網點特別是連鎖商業發展過慢。二是市場流通秩序比較混亂。特別是農村市場,由于監督管理力度太弱,一些行業和產品的無序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難以得到有效治理,從而嚴重地阻礙了農村商品的流通和農村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積極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適當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當前有效需求不足,消費不旺制約著經濟的增長.如何刺激內需和引導消費,是我國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積極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當前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首先,增加轉移支付,以促進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從而增加消費支出;其次,增加政府購買,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擴大政府的公共消費,以刺激生產;第三,減少稅收,即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個人稅收負擔,從而直接推動生產發展和消費水平提高。
(二)減少低收入群體。根據凱恩斯主義學說,隨著個人收入水平提高,邊際消費傾向會呈現遞減趨勢,也就是說收入越高的人,它用于消費的部分占總收入的比重相對越低。所以,只有大多數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才會加速社會消費總量的增加。減少低收入群體,一是拓寬普通勞動者就業門路,實施再就業工程,逐步減少城鎮低收入群體比重和人數;二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加快貧困人口脫貧進程;三是積極推動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三)增加有效供給.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后,它就失去對各類商品購買的動力.這時要想讓消費需求增加,就必須有更高層次的商品和服務,以滿足新的消費需求.這就是用增加有效供給的辦法,來提高全社會的消費水平.
(四)大力發展假日經濟.假日是人們習慣購買的時間.長假的推出,改變了人們的休閑方式,不僅給旅游、商業、餐飲業等帶來生機,還拉動了鐵路、航空、通訊、金融等各行業的發展,因而假日經濟是啟動消費、拉動內需、推動市場經濟繁榮的突破口.
(五)積極擴大消費信貸.消費信貸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銀行為消費者提供的,用來滿足消費需求的貸款,是利用信貸手段促進消費的重要方式.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傳統的“攢錢消費”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應該廣泛宣傳消費信貸,發揮其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積極作用,鼓勵借貸消費.
(六)拓寬和優化社會性消費空間.優化社會性消費空間,就是要通過新型城鎮化率蘊含的巨大機遇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著力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移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新型城鎮化促使城鎮消費群體擴大,結構升級和潛力不斷釋放的同時,也會帶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巨大的投資需求,從而拉動城鎮化的巨大需求空間.在城鎮化的建設和發展中,務必要加強社會治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人的素質等,為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消費創造安定團結、心情舒暢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任仲文。大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2]劉文革,崔日明,王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劉東皇。居民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