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統計分析
【第一章】基于統計學的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研究緒論
【第二章】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選題研究
【3.1】分析方法使用概況及其主要應用領域
【3.2 - 3.4】統計分析方法運用與選取原則
【第四章】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指標運用研究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計量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用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來分析經濟問題,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標志。自威廉·配弟以來,用數字描繪宏觀經濟現狀的方法逐漸被各國所接受。1838年,古諾提出了需求是價格的函數。19 世紀末,瓦爾拉斯與馬歇爾等廣泛運用數學方法來表述經濟理論。20 世紀 30 年代,凱恩斯提出了諸如收入、消費、投資、利息、總需求、總供給、貨幣供應量等宏觀經濟總量概念,同時把力學和數學的概念,如均衡、變量、函數、導數、彈性等,引入宏觀經濟分析當中,開創了靜態分析與比較靜態分析法。斯通、米德和庫茨涅茨等人為使宏觀經濟分析有系統的統計資料支持,建立并發展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列昂惕夫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不僅為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提出科學的分類,更提出了如何對各經濟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此外,19 世紀以來,數理統計理論和方法的產生和發展,為經濟統計分析提供了手段,如概率論、統計推斷、假設檢驗、相關分析等。并以此為基礎,發展了經濟計量模型方法,使宏觀經濟分析的數量關系分析不斷向深層次發展,提高了宏觀經濟分析的科學性。
然而,2013 年末,《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財經研究》、《南開經濟研究》、《經濟學家》和《經濟評論》共同刊發了《堅持“思想性優先”的選稿原則》一文,指出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學研究大量引進現代西方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尤其是計量方法,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水平,縮短了中國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發展的差距。但是,在此繁榮的研究熱潮的背后,出現了“輕思想、重技術”的偏向,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甚至部分論文為了照搬國外的計量模型而無視中國的特殊情況,生搬硬套,無視統計指標差異。因此,上述五家經濟學學術期刊聯合倡議中國經濟學者應正確處理思想性與技術性的問題,并明確指出,將堅持“思想性優先”的選稿原則。
與此同時,Card 等人研究了美國經濟學雜志的九大發文趨勢,其中,在選題方面,經濟理論文章比重最高,占 30%;宏觀經濟學次之,約占 20%;勞動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占第三位,約為 16%~17%;而計量經濟學、國際組織和國際經濟學僅分別占 10%~12%.
在經濟理論發達、統計制度健全、計量分析方法運用普遍的美國,尚且以經濟理論選題為主,以計量經濟學等選題為輔。而中國作為一個尚未形成符合自身歷史、文化、政治、社會背景的經濟理論,統計數據尚經不起考驗,接觸計量方法時間尚短的國度,卻形成了“重技術、輕理論”的風氣。這不僅不利于研究者探討中國經濟理論,更可能由于用錯誤的數據結合錯誤的方法找出一條錯誤的道路。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將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使用文本挖掘技術,通過對標題、摘要、關鍵詞、研究方法以及指標選取等內容的文本挖掘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的選題特點及其變化趨勢,討論研究方法的應用原則,并對影響較大的理論變量與經濟統計指標運用進行分析,為后來研究者展示中國 2014 年以前的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基本情況,并為其在論文選題、統計分析方法選取以及理論變量與實際宏觀經濟數據之間的替代與使用,提供一些想法與建議。
1.1.2 研究意義
中國接觸國外經濟學的起步較晚,最早在大學里系統闡述國外經濟學的是京師大學堂。到本世紀初,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的辦學方針下,北大迎來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各書館、書店以及學社都紛紛投入到翻譯西方經濟學名著的浪潮當中。然而,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理論研究和課程設置上都偏向前蘇聯,以至于用有色眼鏡去看待西方經濟學,導致中國經濟學的發展環境遭受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學發展進入了新時期,不僅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當不斷被完善和發展,還重新以客觀的眼光看待西方經濟理論。
但近年來,隨著各國與世界組織的宏觀經濟數據公開,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宏觀經濟問題的浪潮一發不可收拾,在中國經濟學的西化浪潮有矯枉過正之嫌。在本文共 3146 篇宏觀經濟分析文獻中,2002 年-2014 年,標題中帶有“模型”、“基于”、“實證”、“影響”等明顯使用計量模型的文獻占了 7.32%、13.10%、12.23%和 17.66%.在影響因子大于 1 的學術期刊中,同期僅 44.44%的文獻沒有使用計量分析方法,甚至出現 28 篇直接以“Granger 因果關系”、“Hodrick-Prescott濾波”、“SVAR 模型”等為關鍵詞的文獻。此類題目與關鍵詞反映出部分研究者正在偏向于方法工具為研究導向,而非以理論或現實問題為研究導向。工具方法應當應用于分析論證問題,不能反客為主,成為選題的出發點。
探討一套既能反映客觀一般規律,又能指導中國經濟建設的經濟學,無疑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亦是中國經濟學者共同奮斗的目標。但縱觀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現狀,尚未形成一套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又沒有一套可靠的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卻把精力都花在模型方法這些工具上,實有“未學走、先學跑”之嫌。
如果把學術文獻看作供給,把學術發展看作需求,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無疑正處于一種結構性失衡的狀態。本文將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對當今 3146篇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選題、分析方法、指標選取進行統計分析,以求起到拋磚引玉之效,使經濟學者對當今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并引起各位一些思考,亦期望能為早日探討出一套以中國國情為出發點的經濟理論,貢獻出一分力量。
1.2 文獻綜述
經過 30 余年的發展,學術文獻已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盡管以往并未有對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的文章,但在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的發展和現狀,以及文獻統計分析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參考的前人之作。
1.2.1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演進及現狀自 1980 年起,中國(大陸,后略)宏觀經濟分析的演進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本節將列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加以說明1.
第一階段是 1980 年到 1994 年,在這段時間內的宏觀經濟分析文獻,主要以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或增長、預測、模型為選題,除專門研究方法應用的文獻,都必定有理論分析在內,輔以一般統計描述,少數文獻用回歸分析進行佐證。但在這段時間內,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基本沒有作者闡明。
陳家勤,江衛(1984)通過理論分析論述了外貿發生虧損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宏觀經濟外貿效益的途徑。宋進攻(1989)通過一般統計描述,結合理論分析,討論了經濟增長的格局及其動因和物價上升的背景及原因,提出了穩定經濟與深化改革的建議。江曉薇(1991)通過一般統計描述與理論分析,對 1990 年的增長特點與原因進行討論,并運用回歸分析輕工業與工業總產值、重工業與工業總產值之間的相關系數,提出了 1991 年的經濟趨勢和對策建議。
第二階段是 1995 年到 2000 年,期間盡管依然以理論分析與一般統計描述為主要分析方法,但開始出現了不進行理論分析而直接用計量方法分析宏觀經濟的文獻,但該類文獻也只對自身的模型擬合結果寫出幾點結論,而并未對宏觀經濟調控進行指導。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形勢依然是熱門選題,而以對宏觀調控建議的選題也逐漸增多。
翁文斌,蔡喜明,史慧斌等(1995)在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下,討論了宏觀經濟水資源規劃的操作、運行與實現問題。陳憲,陳晨(1999)運用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的方法,探討了外資變量與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吳長風,4鞏馥洲,周宏(2000)通過回歸分析方法,討論了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宏觀經濟因素。
第三階段是 2001 年至今,其宏觀經濟分析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圍繞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的理論分析。如方興起(2007)的《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分析的微觀化》,通過對西方各宏觀經濟分析流派的理論進行闡述、推斷,分析出各流派在宏微觀經濟分裂的環境下各自的現實意義所在。趙彥云(2013)通過論述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統計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以及宏觀經濟分析的體系、方法與自主發展的科學思想與主要內容,闡明了上述內容應在當前的重要機遇期中如何提高并適應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科學發展。汪浩瀚(2002)通過論述各宏觀經濟學流派對不確定性的處理,認為凱恩斯的不確定性見解最為新穎和進步,指出不確定性問題的深化可能是宏觀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上述文獻作者均以傳統宏觀經濟學理論為出發點,探討其合理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途徑,是中國目前最為稀缺的純理論重思想的文章,使人讀后引發深思,從而調整自身思考方式與發展方向。
二是從宏觀經濟學理論出發,結合新型計量分析方法,對中國宏觀經濟變量進行實證分析。萬曉利(2011)總結了現有的貨幣規則理論,結果中國國情建立出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并運用 GMM 模型實證估計了反應函數,找到中國貨幣政策實施效果的反應基準。許煜,張棟梁,尚長風(2007)結合已有的財政分權理論和中國實際情況,構建出理論模型,并通過協整檢驗的方法實證研究了中國財政分權改革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石柱鮮,武征,劉俊生等(2004)從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定律出發,推導出理論模型,并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討論了中國實際 GDP 與潛在 GDP 的關系,并對后續宏觀經濟主要指標進行了預測。
上述文獻在宏觀經濟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推導出理論模型,再通過實證方法佐證其理論的正確性,有利于中國宏觀經濟理論的尋找發展方向。
三是討論如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其中包括對已有的分析方法的進一步改善以及對新型的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王文甫,明娟(2009)為驗證凱恩斯主義的AD-AS 模型是否適用于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通過 SVAR 模型的實證檢驗,得出該模型與中國數據有著一定的不匹配。萬光彩(2006)在菲利普斯曲線的基礎上,引入可變的技術進步變量,并將總需求曲線擴展到開放經濟條件下,得出擴展后的理論模型,再利用該模型解釋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高增長與低通脹并存”的現象。羅登躍(2005)嘗試利用非線性回歸方法建立混沌動力學模型,并以此對中國宏觀經濟系統運行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中國宏觀經濟系統并未陷入混沌狀態。上述文獻從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入手,引入或發展了西方宏觀經濟分析手段,開闊了中國研究者的視野,豐富了宏觀經濟分析的工具箱,也為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進行探索性統計分析提供了新方向。
四是以某特定問題或目標為研究對象,并運用一定的計量分析方法加以實證,探求其解決方法或應對措施。柳明,宋瀟(2013)通過建立一個含有貨幣政策的 DSGE 模型,實證分析了石油價格沖擊對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趙進文,丁林濤(2012)先用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了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再用門限模型驗證了通貨膨脹在不同變量作為門限變量情況下的門限效應,最終找到通貨膨脹與其中六個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關系。楊天宇,劉韻婷(2011)通過運用方差分解法研究在支出法和生產法核算下的 GDP,其經濟結構調整是否對宏觀經濟波動有“熨平”效應。上述文獻都以某一特定研究目標作為出發點,并運用相應的數量方法加以實證,從而得出其所需結論。這類文獻對現實問題有著一定的針對性,然而卻可能成為為使用計量方法而使用計量方法的“無思想”文獻聚集地。
1.2.2 學術文獻的統計研究
由于中國學術文獻數字化時間較短,針對文獻的統計分析相對較少,除統計學專業外,其余領域最多也只有一篇。
在經濟學方面,Card,David,Stefano DellaVigna 通過對美國經濟學五大期刊(AER,ECA,JPE,QJE,RES)的發文情況進行總結歸納,發現在過去幾十年里,上述五大期刊在投稿、采稿、論文選題、字數、作者、引用率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發展規律。
在統計學方面,韓兆洲,徐芳燕,桂文林等(2010)對中國 1987 年到 2009年的統計學博士學位論文選題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中國統計博士論文的選題原創性不足,前沿性有待加強,理論的寬度和深度不足,選題研究不均衡,在興趣的支配下盲目追逐熱點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朱建平,劉曉葳,歐陽漢(2014)通過運用文本數據挖掘技術,對《統計研究》的 5192 篇文章的標題、摘要、關鍵詞進行分析,探討了中國統計學科的發展歷程。韓兆洲,王科欣(2014)則通過對在《統計研究》發表文章的機構、作者、研究方向、被引次數等進行統計分析,找出了該期刊在各個方面的統計特征,使其得到階段性總結,為后續發展有一個參考依據。
在經管類專業方面,盧潤德,張明英(2008)通過對經濟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類型、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并討論了二者的匹配性關系和一般要求,以期為達到提高經濟管理類學位論文質量提供思路以及方法。
在公共管理專業方面,孫莎莎,王國華(2006)通過對 9 所大學的 950 篇MPA 碩士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找到了較熱及遇冷的選題,從多個角度解釋了該現象,并提出相關規范建議。
在產業經濟學專業方面,吳娟,李福民(2008)通過對河北理工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 2002-2006 年的 32 篇碩士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其選題覆蓋面較廣,但研究范圍較窄,研究內容的重復性和模仿性強,并對此提出了幾點建議。
在會展管理方面,王保訓,李萌,蔡禮彬等(2014)通過以“會展”、“展覽”、“會議”、“獎勵旅游”、“節慶”等為檢索關鍵詞,整理了 371 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其研究主題特點,并找多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在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方面,張瑞華,張勇,朱晗等(2007)通過對 1980-2003年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行研究,從選題特點、研究方法、選題意義和存在不足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眾多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和辦法。
在旅游管理專業方面,黃麗春(2011)對 2000-2010 年旅游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共 2502 篇進行選題統計,簡要分析了中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現狀,發現中國旅游管理的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偏向,指出目前論文選題存在的特點以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在歷史研究方面,李華瑞(2009)通過對 1986 年-2008 年 6 月底,共 173篇宋史方向的博士學位論文,對其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發現選題特征,并分析了這種選題取向的因素,由此引發了一些思考。
在反壟斷法研究方面,劉武朝(2010)通過對 1999 年-2010 年間,選題為反壟斷法的博士論文按選題領域分布、學科分布和時間分布等方面進行分類并統計分析,了解了反壟斷法領域博士論文研究選題的總體狀況,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并對今后的發展提出了個人的期待和展望。
在社會學專業方面,馬戎,梁茂春,馬雪峰等(2010)通過對國外社會學界公認的 4 本英文學術期刊在 2008 年和 2007 年兩年間發表的論文進行比較,大致了解 2008 年國外社會學研究的前沿選題,以及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命題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變化趨勢。
在建筑學專業方面,李曉玲,魯偉偉(2005)通過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專業 1999-2004 年碩士研究生的 95 篇畢業論文的選題進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趨勢、規律,并分析熱點問題,試圖提出建議。
上述文獻的切入角度與分析方法值本文得借鑒,尤其是朱建平(2014)等人采用的文本挖掘技術,正適用于文獻統計分析工作。本文將沿用其分析工具,嘗試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進行一次統計研究。
1.2.3 文獻評述
上述的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雖然各自的研究領域有所差異,但均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起著各自的作用。但從本文搜集的 3146 篇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總體水平來看,則大部分文獻的創新程度較低,在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數據創新等方面,相當一部分文獻選擇了容易套用的方法創新。原本此等做法亦無可厚非,然而部分文章卻脫離理論分析,就自己的實證結果提出宏觀經濟調控建議,并且該趨勢在本文的統計結果看來將愈演愈烈。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進行較為深入的統計研究,總結出幾點結論,并探討出可能的應對方法。
而學術文獻的統計研究的分析方法值得本文借鑒,其中,朱建平,劉曉葳,歐陽漢(2014)采用的文本挖掘技術正適合對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其分詞技術有利于從中抓取關鍵信息,總結出統計規律與發展趨勢。本文將沿用他們的技術方法,對中國 3146 篇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進行研究。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學術文獻是學科理論發展的主要途徑,其發展狀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對中國目前宏觀經濟分析現狀有一個客觀的基本認識,本文將對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標題,摘要,關鍵詞進行文本挖掘,并對挖掘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期找出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選題的發展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再通過對刊登在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上的文獻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找到目前中國對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使用偏好與發展趨勢。最后研究采用計量方法或其余量化分析方法2的文獻,對其所使用的指標與理論變量的合理性與關聯性作出進一步探討。
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工程始建于 1999 年 6 月。在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學術界、教育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等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以及清華大學的直接領導下,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規模最大的“CNKI 數字圖書館”,并正式啟動建設《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及 CNKI 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由于是目前中文文獻信息量規模最大的資源庫,其學術文獻的搜索結果對中國目前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現狀有著較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選擇中國知網作為檢索工具,選取本文所需樣本。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國知網上的文獻作為調查對象,搜集從 1980 年到 2014 年間,(搜索方法:全文限定詞為“宏觀”,主題限定詞“經濟”和“分析”),對標題、摘要、關鍵詞3進行文本挖掘,將其挖掘結果與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中的理論變量以及實際變量進行統計分析,提取統計特征,探索出有意義的結論。其余觀測變量包括年份、綜合影響因子、復合影響因子、主辦單位以及是否有統計指標選擇的討論。文本挖掘通過 R(2.15.3)語言的 rmmseg4j 程序包(在 rjava 環境下使用)實現。
由于本文將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所使用的方法、摘要、指標運用進行研究,將不得不對每個被觀測的文獻都進行閱讀。筆者曾嘗試逐篇文獻地進行閱讀,并加以記錄其所使用方法及指標運用情況,如此研究經過一個月的實踐后發現,按此進度必然無法在限定日期內完成這一任務。迫于時間的限制,也限于筆者能力,同時為了保證研究結論具有普遍性意義,本文決定借鑒典型調查方法。
典型調查是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有意識的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借以認識同類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及本質的一種非全面調查。在本章中,研究對象為學術文獻,其特點為認可度越高,被引用的次數也越多,影響范圍就越廣。
綜合影響因子是近年來被用于評價學術期刊發文質量的指標,其計算方法是根據近兩個統計年學術期刊所刊登的文章被其余學術期刊引用次數,比上近兩個統計年該學術期刊能被引用的文章的數量。通過選取綜合影響因子較高的學術期刊,再對其所刊登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加以研究,其統計結果能有效地代表現在(甚至將來)大部分文獻的研究狀況4.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本文所研究的內容,用綜合影響因子篩選學術期刊,典型調查是一種符合實際情況并不失科學性的研究方法。
5按照上述方法,本文從已有的樣本中篩選出綜合影響因子大于等于 1 的期刊(所在期刊影響因子大于等于 1,即該期刊近兩個統計年所刊登的每篇論文都平均被引用過 1 次及以上,具體名單見附錄 1),并對其所刊登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4 主要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1.4.1 主要創新點
(1)經查新,目前尚未有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進行統計研究的成果,本文將嘗試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發展趨勢與現狀特點,通過統計分析方法加以描繪,為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者提供文獻選題、方法采用、以及指標運用的參考與建議。
(2)通過對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標題、摘要、關鍵詞等內容運用文本挖掘技術,對宏觀經濟分析的過往及現狀進行研究,找出當前的發展趨勢及研究熱點。
(3)論述了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與探索性統計分析方法在宏觀經濟分析時各自應當充當的角色以及發揮的作用。
(4)研究數據來源于自身收集。
(5)根據觀測樣本的統計結果,總結了宏觀經濟分析文獻的方法使用與指標運用特征,并對其合理性進行討論。
1.4.2 不足之處
(1)本文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文獻資料,并未能直接利用資源庫進行資料提取,其搜集精確度比之較低,但已是無選之選。盡管此項工作在此方法下工作耗時較長、效果較差,然而筆者認為邁出這嘗試的一步意義更為重大,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有共同想法的研究者思考,再發揮出他們的力量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如此循環,相互補充,此之為學術發展之路,本人雖自覺獻丑,但亦為甘愿。
(2)鑒于本人水平之限,以及所能利用資源之限,對文獻資源的文本挖掘僅限于標題、摘要、關鍵詞,未能對文獻內容進行挖掘并加以分析,使統計結果與客觀事實可能出現一些偏差,但亦不失為一種嘗試。更全面的研究可留待后來者進行。
(3)由于對搜索引擎缺乏了解,樣本的搜集現在已無法重現(筆者確定樣本時為 2014 年 7 月,從新嘗試時為 2015 年 3 月)??赡茉斐涩F狀的原因較多,如搜索引擎的算法發生變化,關聯規則改變等,但筆者均無法對其進行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