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紅利對城鄉收入的作用探析
【第一章】人口紅利下城鄉收入問題探究緒論
【第二章】城鄉收入差距的測定方法及人口紅利影響
【第三章】人口紅利期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現狀分析
【第四章】人口紅利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基于人口紅利的城鄉收入差距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 結論及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基于 1993-2012 年的數據,分別從理論途徑、現狀對所要研究的內容進行分析,并且通過相關實證分析,構建 VECM 模型對城鄉收入差距、第二三產業總比重和城鄉人力資本投資三個變量進行實證分析。其中得到的實證結論和理論分析是一致的,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增長,根據我國現人口年齡結構來判定出我國人口紅利期是從 1993 年至今。在此期間,我國人口有兩個顯著特征:低撫養比和搞勞動參與率。根據城鄉居民收入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和基尼系數不同的指標的測算,一致說明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是在不斷擴大。
第二,協整檢驗結果顯示,在人口紅利期,城鄉收入差距、第二三產業總比重和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等 3 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其中,第二三產業總比重和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都與城鄉收入差距為正相關關系,并且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比第二三產業總比重正相關程度要強。協整檢驗的結果與相應的理論分析是一致的。
第三,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在人口紅利期,第二三產業所占總比重和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都是城鄉收入差距的 Granger 因。該結果說明了城鄉收入差距在長期受到第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動和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的共同作用。
第四,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結果表明,在 1-14 年的滯后期內,第二三產業總比重的增加會促使城鄉收入差距縮??;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的變大會促使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依據此結論,證明了第二三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縮小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對未來時期的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5.2 政策建議
5.2.1 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由于改革開放后,優先工業化的政策導致農業部門發展不足并且城市化遠落后于工業化的進程。為了合理的安排產業結構,政府應該增加農業的投入,扶持農業的發展,制定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提高勞動產品的質量、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的收入。有效的去促進在人口紅利期剩余農村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使得城鄉產業的統籌發展,轉變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產業結構優化配置的經濟發展戰略。
由于政府可以不斷發揮它的財政職能作用,該職能作用應該為農民建立公平的農業生產環境,讓農民能夠正常的享受到生產所帶來的利益。那么具體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可以加大對農業研究的資金投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順利發展。
可以將農業機械化發展作為核心,大力推廣農機合作社中關于生產的良種和良方。
不斷的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讓農業研究能夠在農村有著實質性的推廣,促進農村生產向專業化、集中化、規?;确较虬l展。從而,讓農業研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帶動農村的生產力提高,實現現代意義上的精耕細作。跟隨著農業研究投入的加大,促進農村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讓農民能享受到農業現代化所帶來的受益。
其次,對農產品生產各個環節進行補貼,并且對農副產品價格體系進行調控。因為農民的收益取決于農產品的投入產出差,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益,那么要分別從投入和產出著手。第一,在降低成本方面,政府可以對農產品生產各個環節進行相應補貼,間接減輕農民生產負擔,提高農民的收入。第二,關于產出方面,政府要通過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農產品市場的經濟秩序,使農產品銷售環節保持流暢。并且利用社會媒體等輿論監督作用,倡導農產品價格政策,對農副產品價格體系進行調控,保護農民利益。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讓農民享受到應有的收益,進一步的讓農民收入得到實質性的增長。
再次,將財政的支農資金投入到農民能夠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加強農村各項基本設施建設,比如加強農村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各項基礎建設,為農民的生產過程創造更好的環境。
最后,政府可以利用優惠便利的稅收政策和貿易政策來引導其它社會閑置資金投入到農業研究和農業生產中。這一舉措可以為農業生產投資來拓寬融資渠道,讓這些投資者和結構加大資金投入比例,為農村和農業生產提供資金保障和財政政策導向。
5.2.2 消除制度障礙,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戶籍制度將城鄉分割,將勞動力市場進行二元的分割,造成人口紅利期剩余的農村勞動力不能順利的流向城市。除此之外,農業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部門轉移會受到社會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障礙。
因此,改革我國現有戶籍制度,消除一些不平等的制度障礙,對于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以實施較寬松的戶籍制度。比如,可以采取對縣級及其以下的城鎮戶口放寬長期以來的管理制度;對大中型城市內,進城務工和經商多年的勞動者中對城市貢獻比較大的勞動者能夠讓其落戶。打開戶籍制度的管理可以讓這些勞動者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社會權利和相應保障,有利于改善分割二元勞動力市場的現狀。
第二,針對農民工構建一套相對公平的城市就業制度。當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就業制度,就可以讓農民工在城市中享有同等條件的就業機會和職業選擇權利。
第一、開放城市的各個就業部門,降低勞動力市場的準入條件,允許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正規部門就業,消除城鄉間的就業歧視;第二、營造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改變存在已久的不平等就業制度,消除就業制度中的不合理規定,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使農村勞動力能夠和城市勞動力享有相同的權利,并且讓農民工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到自主擇業,讓勞動力能夠實現優化配置,減少因為擇業限制而產生的城鄉收入差距;第三,逐步完善和健全現有的城鄉勞動力市場法律法規。進一步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針對現有的法規漏洞來加大對城鄉勞動力市場監管力度。根據勞動力市場法律法規的規定,針對那些利用農村勞動力來牟取暴利的違法犯罪行為要予以堅決打擊??傊?,應該把農村勞動力流動調整到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來考慮,打破城鄉就業歧視,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就業制度和法律法規,才能構造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
最后,可以構建分層分級和相對平等的社會保障制度。針對農村勞動力這一群體,按照他們在城市中的收入水平來劃分等級。根據分級劃分的不同,來采用分類分層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解決低層次收入水平的。針對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優先去解決醫療保險的問題,建立工傷保險基金,再逐步推廣到其他領域,并且還要增加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勞動力的覆蓋面,讓盡量多的農民工能夠順利的加入到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來。同時,對城市常住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要制定和實施統一的社會保障標準。在同等條件下,讓外來農民工能夠獲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權利。
5.2.3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在人口紅利的當期,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雖然是起著擴大城鄉收入的作用。但是,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穩定,對城鄉收入差距在長期是有著縮小的作用。這是因為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存在著城鄉二元經濟制度和優先發展工業化的城市傾向政策造成的產業結構失衡,進而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當這些問題慢慢得到解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城鄉收入差距作用會是縮小的,有個滯后性。所以,在城市化逐漸發展的進程中,大中型城市要持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將我國失衡的產業結構慢慢調整過來,以適應城市不斷升級、不斷改變的消費結構。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來不斷增加就業崗位,以促進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帶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全面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總之,基于前期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平衡,城市工業的發展道路要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其主要是以科學技術進步為依托,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輔;而農村要充分發揮其勞動力數量優勢,使勞動力資源優勢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的收入,進一步的去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消除城鄉之間存在的不平等障礙,對城市中的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培訓讓農村勞動力順利留在城市工作。為了讓農民能夠自由的進入到城市,能夠順利的進入到第二三產業中,消除不平等的制度和歧視,政府或各個企業可以加大財政或培訓資金的投資力度讓農民工能夠通過職業教育留在城市工作。減少回流到第一產業中農民工數量,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二、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一戰略舉措可以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讓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投入到工作中,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狀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第三、加大農業財政方面的支出和完善農產品價格體系。加大對農業的投資,調整之前失衡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現代化的發展,讓農村可以走勞動密集型的發展道路,能夠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在政策上通過完善農產品價格體系,保護農民的利益,讓農民的相對收入增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
5.2.4 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
目前和城市教育水平相比,我國農村的教育水平還處在非常落后的局面。相比于城市的勞動力,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不高,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還相差很遠。當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的時候,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的是城市勞動者不愿意從事的工作條件差的體力型、低收入和低層次行業,這就需要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讓這些農村勞動力能夠通過這些投資來提升自己的素質和相關技能水平,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工作的穩定性和適應性,讓他們能夠進入到高收入和高層次的行業工作,能夠得到更高的收入。當農業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存量越大的時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讓他們獲取到更高的收入,即提高農業勞動者人力資本存量可以促進農民增收。因此,對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將會嚴重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順利轉移,使得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所以,為了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首先,可以建立長效的教育投入體制,通過政府的財政手段來提高農村的基礎教育水平。由于城鎮教育目前是優于農村教育的,我國政府部門可以將農村教育和城鎮教育結合起來加以重視,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資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減輕農民自身對教育投資負擔,使教育面覆蓋的更廣一點,通過減少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的方法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供解決辦法。教育資金的投入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負擔,這樣才能確保農村教育資金和資本得到長期的投入。除此之外,在政策上還可以鼓勵民辦學校教育在農村的開展。因為當教育無法覆蓋到所有農村的時候,可以讓民辦學校教育起到補充的作用,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到農村教育,讓農村教育方式多元化發展。
其次,優化農村現有的教育結構,加大對農村中沒有職業技術的勞動力的再培訓和再教育。對于一些提早輟學或者沒能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采取符合其未來就業特點的職業技術教育,讓職業技術教育的培訓優化農村勞動力與工作的擬合度。并且職業技術教育的方向要以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為背景來進行調整,以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與工作的匹配度,讓他們學以致用,能夠順利的進入到城市勞動力市場中。
最后,優化農村的醫療衛生體系,在農村中構建一套金融服務系統。衛生醫療投資也屬于人力資本投資的一部分,當政府對醫療保健的投資越來越多,那么人力資本投資差異會越來越小,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另一方面,當農村的醫療保健投入變多之后,對健康是一種保障,并且原本投入到醫療保健的部分,農村勞動力便可以將原本應由自身投資的資金節省下來,將這部分資金用于對自身教育的投資,同樣也是變相增加對自己教育和培訓的投入。除此之外,在農村建立起系統的金融服務,可以優化金融資源的結構,進一步的拓寬農村融資渠道,保證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資金的充裕性。通過構建起的優良金融服務體系,讓農村勞動力都能夠享受到這一體系帶來的好處,確保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都可以獲得人力資本投資。
總而言之,由于城市的人力資本投資從投資量和投資得到的收益率都是高于農村的,政府更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投入到農村的教育和健康方面,縮小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異。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完善農村的醫療保障體系增加農業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起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巨大作用,更能夠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致謝
本論文是在我的導師以及各位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順利完成的。至此課題落幕之際,也是我將要離開重慶理工大學的時候。在重理工的三年時間里,感謝各位老師教會了我很多專業知識,尤其是我的導師宋奇成教授,更是對我的學習生活關懷備至。宋老師時時鞭策我努力工作,鼓勵我積極向上,正是由于宋老師的付出,我才能順利完成論文。
我的導師宋奇成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極大地影響了我,從文章的選題開始,中間的思路、論文的修改到最后的定稿,宋老師對每個環節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同時感謝重慶理工大學的王筱欣教授、向為民教授、陳元剛教授和譚建偉教授在開題與中期答辯中提出的很多指導性意見,正是由于各位老師的關懷,我的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再次由衷感謝各位老師。
最后感謝在生活中給予我關懷的同學和家人。他們使我感覺不再孤單,同學給我營造輕松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家人給予我經濟和情感上的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陪伴,便沒有如今的我。我唯有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才能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參考文獻
[1] 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12(3):419-455
[2] 于學軍。中國人口轉變與“戰略機遇期”.中國人口科學,2003(1):9-14
[3] 陳友華。人口紅利與人口負債:數量界定、經驗觀察與理論思考。人口研究,2005(6):21-27
[4] 馬瀛通。人口紅利與日俱增是 21 世紀中國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中國人口科學,2007(1):2-9
[5]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2010(4):4-13
[7] 蔡昉。中國的人口紅利還能持續多久。經濟學動態,2011(6):3-7
[8] 沈君麗。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人口紅利及其實現。南方人口,2005(1):41-47
[9]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兼論充分就業如何促進經濟增長。人口研究,2004 (2):2-9
[10] 王文軍。壓縮型國家人口問題的經濟學根源探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4):35-39
[11] John Knight, Deng Quheng, Lishi. The Puzzle of Migrant Labor Shortage and Rural Labor Surplu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 585-600
[12] 劉元春,孫立。 “人口紅利說”:四大誤區。人口研究,2009(1):81-90
[13] 朱恒金,馬軼群。中國勞動力轉移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西北人口,2012(6):7-12
[14] 劉三林,吳華維,彭穗生。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基于廣東 1987-2010 年數據的分析。商業研究,2013(3):132-136
[15] Zheng Wei, Rui Hao.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0, (38): 472-491
[16]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2010(4):4-13
[17] 王必好。江蘇省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城鄉居民消費視角。中國統計,2012(8):15-17
[18] 石火培,倪曉真。揚州市人口紅利的變化與開發利用策略探析。統計科學與實踐,2013(6):38-39
[19] Louis Kuijs.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3633, 2005
[20] Loayza, N. Schmidt-Hebbel, K. and Servn, L.:What Drives.Savingacross the World.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2000,82(2):165-181
[21]Andrew Mason, Tomoko Kinugasa. East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Two Demographic Dividend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8, (19): 389-399
[22] 王婷,呂昭河。中國區域間人口紅利差異分解及解釋--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中國人口科學,2012(4):2-12
[23] 劉亮,陳正偉。人口紅利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分析--以重慶市為例。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331-335
[24] 王金營,楊磊。中國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的實證。人口學刊,2010(5):15-24
[25] 周世軍,周勤。政策偏向、收入偏移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財貿經濟,2011(7):29-37
[26] 段景輝,陳建寶?;诩彝ナ杖敕植嫉牡貐^基尼系數的測算及其城鄉分解。世界經濟,2010(1):100-122
[27] 程莉,劉志文。農業現代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內在邏輯與實證分析。 財經科學,2013(7):99-109
[28] 丁志國,趙宣凱,趙晶。直接影響與空間溢出效應:我國城市化進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路徑識別。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9):118-130
[29] 劉維奇,韓媛媛。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5):24-33
[30] 羅必良??s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城鎮化戰略。農村經濟,2013(1):9-11
[31] 毛其淋。經濟開放、城市化水平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浙江社會科學 2011(1):11-22
[32] 楊永兵,雷昭明。產業結構、對外開放度與城鄉收入差距。企業經濟,2012(11):53-56.
[33] 張立軍,湛泳。金融發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三大效應分析及其檢驗。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2):73-81
[34] 張宏彥,何清,余謙。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1):83-88
[35] 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與實證研究。經濟學動態,2011(2):71-75
[36] 高晶。金融發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研究--以浙江省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寧波大學,2011.14-17
[37] 郭劍雄。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收斂。中國社會科學,2005(3):27-37
[38] 蔡曉慧,余靜文。De Soto 效應、人力資本與城鄉收入差距。經濟問題,2013(6):44-49
[39] 闞大學,羅良文。外商直接投資、人力資本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財經科學 2013(2):110-116
[40] 林毅夫,劉明興。中國經濟的增長收斂與收入分配。世界經濟,2003(8):3-14
[41] 陳斌開,林毅夫。發展戰略、城市化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中國社會科學,2013(4):81-102
[42] 周燕,佟家棟?!皠⒁姿构拯c”,開放經濟與中國二元經濟轉型。南開經濟研究,2012,(5): 3-17
[43] 尹銀,周俊山。人口紅利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南開經濟研究,2012,(2):120-130
[44] 劉懷宇,馬中?!皠⒁姿罐D折點”假象及其對“人口紅利”釋放的沖擊。人口研究,2011,35(4):65-74
[45] 王穎,佟健,蔣正華。人口紅利,經濟增長與人口政策。人口研究,2010,34(5):28-34
[46] 趙紅軍,孫楚仁。二元結構,經濟轉軌與城鄉收入差距分化。財經研究,2008,34(3):121-131
[47] 郭琳,車士義。中國的勞動參與率,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09):45-51
[48] 熊婕,騰洋洋。農村異質性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與檢驗--基于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的推理和實證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10(S1):31-40
[49] 郎永清。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9(9):11-15
[50] 史云鵬,趙黎明,賀穎。產業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研究--基于東北三省的面板數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12(6): 118-123
[51] 汪小勤,汪紅梅?!叭丝诩t利”效應與中國經濟增長。經濟學家,2007(1):104-110
[52] Faruqee,H.and Muhleisen,M.2002.PopulationAging in Japan: Demographic Shock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15(2):185-210
[53] Hertel,Thomas, Fan Zhai.“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Rural-Urban Inequality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Econom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55,November 2004
[54] Ding Lu.“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ty:Impact of Growth,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Local Growth Welfare”.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13(4),419-429
[55] Lucio Pench.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The Graying of the Industrial World-A
Policy Conference on Global Aging. January Washington D.C,2000,35(3):25-26
[56] John Thornton. Age Structure and the Personal Savings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l956-1995.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1(1):166-170
[57] Loayza,N.,Schmidt-Hebbel,K. and Servn,L. What Drives Saving across the World.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1):165-181
[58] Yaohui Zhao.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ee:The Case of Rural China.Eeonomic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9,47(4):767-782
[59] Wang Feng and Andrew Mas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Prospec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UN Expert Meet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s,Mexico City,2005
[60] Lee,Ronald and Andrew Mason.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6,43(3):16-22